第17章 误把青衫作红妆17

转机发生在半月之后。

司里接到一份紧急调档需求,需要查找五年前一位已致仕官员在江南某地任职时,处理一桩水利纠纷的详细记录,用以参考处理眼下一起类似的棘手案件。然而,当年经办此事的主官早已调任,原始档案因管理混乱,一时竟无人能迅速找到。

几位主事、笔帖式翻箱倒柜,急得满头大汗,若是延误,上头怪罪下来,整个清吏司都要吃挂落。

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际,一直沉默整理旧档的谢厘忽然抬起头,开口道:“王大人,李大人,你们要找的,是否是江宁府通判赵明远,于承启五年春,处理临江县河道占地一案的卷宗?”

王、李二人一愣,连忙点头:“正是!谢大人你……”

谢厘起身,走到自己已经整理归档好的那一排卷宗前,略一翻找,便精准地抽出了一份装订整齐的册子,双手递了过去:“所有相关文书、批注、以及当时绘制的简易河道图,皆已重新誊录整理,附于其后,请过目。”

王主事迫不及待地接过,翻开一看,只见里面字迹工整清晰,条理分明,甚至连当年一些模糊的批红都用小字在旁边做了注解!他们苦寻不到的细节,赫然在目!

“这……这……”王主事激动得手都有些抖,看向谢厘的目光彻底变了,“谢大人!你……您这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李笔帖式也是一脸难以置信,喃喃道:“谢大人,您何时将这些都整理出来了?”

谢厘淡然一笑:“分内之事,举手之劳。”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经此一事,清吏司上下对谢厘的看法彻底改观。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年轻的谢大人,并非不通庶务的书呆子,也非眼高手低的清流,而是个真正能沉下心来做事、且心思缜密、能力超群的实干派。

他不仅踏实,更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在整理那些看似无用的前朝杂项档案时,他发现其中记录了一些关于地方仓储管理、驿传调度方面的旧例,虽已过时,但其背后体现的统筹思路和应对特殊情况的机制,却颇有借鉴意义。他将其摘录出来,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写成了一份条陈,虽未正式上呈,却在司内传阅,引得几位老成持重的主事也连连点头,称其“于细微处见真章”。

谢厘从不参与司内的派系纷争,也从不议论他人是非。他待人接物,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上司尊敬而不谄媚,对下属平和而不失威严。有人试图拉拢他,他婉拒。有人暗中给他使绊子,他凭借过硬的能力和扎实的功课,一次次轻松化解,反而让那些人心生忌惮,不敢再轻易招惹。

渐渐地,排挤变成了接纳,轻慢变成了尊重,最后,化为了由衷的佩服。

他们佩服的,不仅是谢厘的能力,更是他那种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坚守本心、脚踏实地、以能力和品行立身的强大人格魅力。他像一块温润却坚硬的玉石,在吏部这个巨大的染缸里,非但没有被同化,反而以其独特的光华,悄然改变着周围人对“为官”二字的认知。

当有人私下问他,为何能如此沉得住气,甘于做这些琐碎之事时,谢厘只是平静地回答:

“官无大小,职无轻重。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唯有根基稳固,方能行稳致远。”

他的目标始终清晰,就是借助吏部这个平台,查明云隐父亲的冤案。而在这条路上,他选择用最踏实、最正直的方式,一步步走下去,不仅是为了目标,更是为了无愧于心。这份清醒与坚定,远比任何钻营取巧,都更能赢得人心,也为他后续更深层次的调查,悄然铺平了道路。

*

吏部清吏司的日子在谢厘的踏实勤勉中平稳流逝,他不仅将陈年旧档整理得井井有条,更在日常的公文处理、案件复核中,开始显露出超越常人的敏锐与才干。

这日,司内接到一桩颇为棘手的旧案复核。乃是江南一位知县被控“枉法征粮,激起民变”。案卷记录显示,该知县在任期间,为完成朝廷下达的加征粮税任务,手段酷烈,导致乡民聚众抗粮,酿成流血事件,最终被革职查办,流放三千里。

卷宗证据看似确凿,有当地乡绅联名控诉,有府衙派员勘查的记录,也有该知县承认“催征不力,酿成大祸”的供状。司内几位老吏翻阅后,皆认为此案事实清楚,并无复核必要,只需按例归档即可。

然而,谢厘在仔细审阅卷宗时,却发现了几个细微的疑点。

其一,那几位联名控诉的乡绅,其名下田产在事发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二,府衙勘查记录中对民变起因的描述语焉不详,只强调“聚众抗法”,却未深究为何抗法。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知县的供状笔迹虽与其平日奏折相似,但在关键措辞处,运笔略显滞涩,似有犹豫或被胁迫之嫌。

他没有立刻提出异议,而是不动声色地调阅了该知县任期前后数年的地方志、粮税记录以及当时朝廷下达的相关政令。经过数日废寝忘食的比对分析,他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原来,当时朝廷因边境战事,确曾下令江南部分地区加征粮税,但明文要求“视地方丰歉,酌情办理,不得苛扰”。而该知县所在县,那年恰逢水患,收成本就欠佳。案卷中却刻意回避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谢厘通过比对往来公文发现,当时负责督查此事的府衙官员,与那几位联名控诉的乡绅,私下往来甚密。

一条清晰的线索在谢厘脑中浮现:这很可能是一起地方豪强勾结府衙官员,利用朝廷加征政策,刻意夸大灾情、逼迫知县强行征收,意图侵吞百姓田产,最后又将激起民变的罪责全部推给知县顶缸的冤案。

他没有贸然下结论,而是将自己的发现和疑点,条分缕析,写成了一份逻辑严密、证据链清晰的复核意见书。在意见书中,他并未直接为那知县翻案,而是客观指出了原案卷中的诸多漏洞和不合理之处,建议朝廷派员重新彻查当年民变真相,并核查那几位乡绅及涉案府衙官员的财产来源。

当这份意见书被呈送到清吏司郎中面前时,那位素来以严谨著称的老郎中初时还不以为意,但越看神色越是凝重。他反复核对了谢厘引用的各项数据和分析,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份意见书鞭辟入里,直指要害,绝非凭空臆测。

“谢员外郎。”老郎中放下意见书,目光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个沉静的年轻人,“你这份见解着实独到。只是,此案涉及地方官员与乡绅,牵一发而动全身,你可知其中风险?”

谢厘神色不变,拱手道:“下官只知,复核之责,在于明辨是非,还原真相。若因畏惧风险便对疑点视而不见,则有负朝廷职守,亦愧对律法公正。”

他的声音平和有力。老郎中看着他沉默良久,终是长叹一声:“后生可畏啊!罢了,此议,老夫准了,会连同卷宗一并上呈堂官定夺。”

这份复核意见最终引起了吏部尚书的重视,下令重启调查。后续查证果如谢厘所料,那知县确系被构陷,真相反转,贪官污吏与不法乡绅受到严惩,被流放的知县也得已平反昭雪。虽已逝于流放地,但其家眷得以解脱。

此案一经了结,谢厘之名在吏部内部更是声名鹊起。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细心,更是那种于迷雾中洞察本质、敢于坚持己见、并能为自己的判断提供坚实依据的强大能力。这已远超寻常官吏的范畴。

更难得的是,在此事过程中,曾有与那涉案府衙官员有旧的同僚,私下找到谢厘,言语间暗示他“得饶人处且饶人”,“莫要断了他人前程”。谢厘闻言,只是淡淡看了对方一眼,语气凛然不可犯:

“若人人皆明哲保身,罔顾是非,则朝廷法度何在?公道正义何存?谢某职责所在,不敢徇私。”

一番话,说得那同僚面红耳赤,讪讪而去。此事传开,众人对谢厘更是添了几分敬畏。他不仅有能力,更有风骨,不结党,不营私,只认道理和法度。

凭借这份扎实的才干、正直的品性和几次漂亮地处理疑难案件的功绩,谢厘在吏部的考评连续获得“卓异”。不过半年多光景,吏部呈报,经皇帝朱批,谢厘被破格提拔为吏部考功司郎中,掌官员考课、黜陟之事,地位紧要,权限大增。

从员外郎到郎中,看似只升了一级,但考功司乃是吏部核心部门之一,手握考察天下官员政绩、决定其升迁贬谪的实权,地位远非清吏司可比。

消息传出,当初那些排挤他的吏部老人,如今见到他,无不恭敬地称一声“谢郎中”,心服口服。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年轻人,是如何凭借真才实学与一身正气,一步步赢得上峰赏识同僚敬重,稳稳地在这波谲云诡的吏部站稳了脚跟,并且走得更远。

谢厘依旧保持着那份沉稳与低调。升任郎中之日,他只是在值房里,将旧案卷整理得更加条理分明,然后平静地接过新的印信。

他知道,更高的位置,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他距离云隐父亲冤案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手中掌握的权限,将让他有能力调动更多的资源,查阅更机密的档案。为了那个在锦瑟楼中翘首以盼的人,他必须,也必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有力。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