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盛世初现
引语:
"登基三周年的庆典上,当我看着那些昂首挺胸的女官与男子同列朝班时,李师师在我耳边轻声道:‘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世界。’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艰难都值得。"
---
新朝建立的第三个年头,汴京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时值金秋,丹桂飘香,皇宫内外张灯结彩,为即将到来的登基三周年庆典做准备。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庆典将首次允许百姓入宫观礼,这在历代王朝都是闻所未闻的。
清晨的曙光刚刚洒满皇宫的琉璃瓦,宣德门外已经聚集了数万民众。他们中有衣冠楚楚的士绅,有布衣草履的百姓,更有许多特意从外地赶来的女子,想要一睹这位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女皇帝的风采。
"娘,你看!"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指着宫门内列队等候的女官,"那些姐姐穿的衣服真好看!"
女孩的母亲,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人,眼中含着泪光:"是啊,她们都是女官。娘小时候,从来不敢想象女子也能当官。"
这样的对话在人群中比比皆是。三年的时间,足以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辰时正刻,宫门缓缓开启。在礼官的唱喏声中,燕青身着九龙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缓步登上承天门城楼。阳光洒在她身上,龙袍上的金线熠熠生辉,却不及她眼中的神采明亮。
"万岁!万岁!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震天动地。百姓们自发地跪拜,许多老人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他们经历过花石纲的苦难,忍受过生辰纲的盘剥,如今终于迎来了一个真心为民的君王。
燕青抬手示意众人平身,清越的声音通过特制的传声筒传遍全场:"朕登基三载,全赖天下百姓同心。今日特许万民入宫,既为共庆盛世,也为共商国是。"
这话一出,不仅百姓震惊,连随侍的文武百官也都面面相觑。与民共商国是?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奇闻!
庆典的第一项是阅兵。在礼炮声中,新整编的禁军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承天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凤营的女兵,她们红衣银枪,英姿飒爽,所到之处引来阵阵喝彩。
"真没想到,女子从军也能如此威风!"一个老秀才捋着胡须感叹。
他身旁的年轻人笑道:"老先生有所不知,去年边境告急,就是飞凤营率先击退了来犯之敌。如今谁还敢小瞧女子?"
阅兵式后,是百官朝贺。令人瞩目的是,文官队列中赫然站着数十位女官。她们或着绯袍,或穿青衫,个个气度不凡。为首的正是女科状元林婉清,如今已是礼部侍郎。
"陛下万岁!"百官齐声叩拜,男女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前所未有的朝堂新声。
李师师站在燕青身侧,轻声道:"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世界。"
燕青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那些昂首挺胸的女官。三年前的今天,她们还被困在深闺之中,如今却已经能够与男子同列朝班。这样的变化,足以告慰这一路走来的所有艰辛。
接下来的万民宴更是盛况空前。在皇宫的广场上,摆开了上千张桌子,无论士庶贵贱,皆可入席。更令人惊叹的是,宴席的侍者中也有许多女子,她们举止得体,谈吐文雅,显然都受过良好教育。
"这位姐姐,"一个农家女孩怯生生地问一个正在布菜的女侍者,"您也是女子学堂出来的吗?"
女侍者微笑着点头:"是啊,我在城南女子学堂读了三年书,如今在太学做文书。今日是特意来帮忙的。"
女孩的眼睛顿时亮了:"我...我也能上学吗?"
"当然可以。"女侍者温柔地说,"如今各州县都有女子学堂,贫寒人家还能免学费呢。"
这样的对话在宴席间随处可见。许多百姓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读书识字的女子,原有的偏见在不知不觉中消融。
宴席进行到一半,燕青突然宣布要举行一场特别的考试——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士庶贵贱,皆可参加,题目只有一个:如何治理天下?
这个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顿时引起轰动。很快,太监们抬来纸笔,在广场上设下数百个考位。
令人惊讶的是,最先入场的竟是一位白发老妪。她在孙女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到考位前,提笔写道:"老身今年七十有二,历经三朝。以为治国之道,首在重农..."
紧接着,一个卖菜妇人放下担子,也来应试:"民妇以为,当今天下最要紧的是平抑物价..."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群女子学堂的学生,她们虽然笔迹稚嫩,却都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建议广设医馆,有的主张整顿吏治,还有的提出要保护工匠权益。
这场别开生面的考试一直持续到黄昏。收上来的答卷堆成了小山,燕青命人立即整理,许诺三日内必给答复。
"陛下此举,真是亘古未有啊。"礼部尚书王文正感慨道,"只是...如此是否太过儿戏?"
燕青正色道:"王爱卿,你可知这些答卷中,有多少真知灼见?百姓终日劳作,最知民间疾苦。他们的建议,往往比朝堂上空谈更切实际。"
当晚,皇宫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夜宴。不仅文武百官,连白日里那些参加考试的平民代表也被邀请入宫。这是大宋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平民踏入皇宫参加御宴。
宴席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母女。母亲是个普通的农妇,女儿却在女子学堂读书,如今已是太学生。母女二人并肩而坐,一个说着田间的辛苦,一个谈着学堂的见闻,构成这个新时代最生动的写照。
"三年前,老臣还坚决反对女子读书。"赵明诚端着酒杯,对燕青深深一揖,"如今看来,是老臣迂腐了。老臣的孙女如今在太学读书,前日写的策论,连太学博士都称赞不已。"
燕青扶起老臣:"赵爱卿能够与时俱进,才是国家之福。"
这时,林婉清起身奏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近日各地女子学堂上报,要求增设算学、律学等实用科目。臣以为,女子既已读书,就当学以致用。"
"准奏。"燕青当即应允,"传朕旨意:各地女子学堂除经史外,增设算学、律学、医学等科。另在京城设立女子医学院,专门培养女医。"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女子们欣喜若狂。一直以来,女子生病都不便请男医诊治,如今能够培养女医,无疑是解决了大问题。
夜宴进行到**时,燕青命人抬出一面巨大的屏风。屏风上绘着大宋疆域图,但与众不同的是,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女子学堂的位置。
"诸位请看,"燕青指着屏风,"三年前,这上面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北至幽云,南至琼崖,东至海滨,西至陇右,处处都有女子学堂。这是天下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她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朕知道,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有人反对,有人质疑,甚至有人以死相谏。但是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女子能够读书明理,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为国效力,所有的艰难都值得。"
李师师适时接话:"陛下,臣建议将今日定为'开智节',每年此日,天下女子都可放假一日,参加各类讲学活动。"
"好主意!"燕青当即准奏,"自即日起,每年九月十五为开智节。"
这个消息通过快马传遍天下,无数女子闻讯喜极而泣。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她们身份的认可,更是对她们价值的肯定。
庆典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批百姓离宫时,星月已经西斜。
燕青与李师师并肩站在宫墙上,望着渐渐沉寂的汴京城。
"还记得三年前,我们站在这里时的情景吗?"李师师轻声问。
"记得。"燕青点头,"那时我们说,要让天下女子都能读书明理。如今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一部分。"
"只是一部分?"
燕青微微一笑:"是啊,只是一部分。女子虽然能够读书,但要做官仍受限制;虽然能够工作,但薪酬往往不如男子;虽然能够自主,但还是要面对诸多非议。"
她转身看向李师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远处,太学的灯火依然通明。那里,正有一群女子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苦读。她们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正在书写历史,正在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陛下,"李师师忽然郑重其事地说,"您开创的这个盛世,必将载入史册。"
燕青却摇头:"这个盛世不是我开创的,是千千万万不甘被命运束缚的女子共同开创的。朕不过是...为她们推开了一扇门。"
晨光初现,照亮了这座千年古都。宫墙下的汴京城正在苏醒,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每一个女子都有了追求梦想的权利,都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
(第四卷终)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