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 14 章

喝完鸡汤,陈树大三人过来辞别。

姜迎花赶紧去灶屋打包麻花,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进屋一会儿的功夫,再出来,陈二舅笑着说:“你大表哥和四表弟,你想他们哪个留下来?”

姜迎花不懂这个话题是怎么跳跃的,姜承香给她解释:“二舅知道你明天出城,准备留下表哥或者乘风给你带路。”

表哥是个壮年劳动力,村里要开始耕种了,姜迎花自然不会选他。

陈乘风被选中还挺高兴,跟姜迎花一起送别了两人。

“迎花姐,你下午还去城里卖货吗?”他拍拍胸脯,“我帮你担货。”

“上午卖得差不多了,下午在附近走一圈就了事了。你们今天出门早,午间就留在家里补补觉吧,我给你把房间收拾出来。”

姜家唯一一个空出来的房间就在堂屋后面,也可以说是把堂屋隔断成了两间,前面待客,后面住人。

他们家算是住房非常非常宽松的人家了,其他人家隔断的可不只是堂屋,把主屋一分为三的做法也不鲜见。

姜迎花把房间收拾出来,嘱咐他如果不想休息也可以在巷子里或者城里走一走,总之就跟在自己家一样,不用拘束。

还教他,万一迷了路,找街上店家问问北巷怎么走,自然就能找回来。

想他留在城里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身上或许没有预备银钱,便从荷包里数了二十文钱给他,“逛累了可以在街边买碗水喝。”

陈乘风怎么也不肯要。

姜迎花退而求其次,给他留了好多麻花,喝的水也备好了,这才跟姜老汉两人打了招呼出门。

看着这个日头,她粗略估算现在时间在下午两点左右。

昨日她做了十二斤麻花,上午卖出去五六斤,家里留了些,给舅舅们包了一些,剩下的倒是不多了。

最要紧的任务是把豆腐卖完,搁明天肯定就变质了。

她往城边,已经隔了两三天没去过的小巷子里走去。

北巷

半下午的,那些不用操心家里生意的妇人就聚在一块儿做针线活,闲话家常。

今天他们聚在巷子中间的一户人家——张家。

做东道的张婶子使唤儿媳给来的人倒水、搬凳,自己则笑意盈盈地招呼人落座。

门边儿一个拿着鞋底的中年妇人刚迈过门槛,张婶子就抬手招呼,“麻嫂子!快坐这边来,看看你鞋底纳得怎么样了。”

如愿地把人招呼地坐在身边,忙不迭地把鞋底拿过手细看,“哟!你这动作快啊,一晚上的功夫,一双鞋都快纳好了。”

其他人都被张婶子这夸张的语气吸引地抬头。

麻王氏自谦:“才刚起头呢,哪里就快好了。”

厚厚的一双鞋底儿,一针一针纳得极细密,已经完成了近乎一半。

两人一个说得夸张,一个过于谦虚。

在座的没人点破,都只夸麻王氏手脚利索,针线活做的好。

“是呢,麻嫂子手巧,这么一双好鞋做出来,又经穿、走起来又不累脚,我前几天穿着一双旧鞋回娘家……哎呦哎!脚都要走断了。”

马上就有人接话:“你家讨了个这么好的儿媳妇,让她给你做一双呐。”

张婶子拿眼儿瞅了自家儿媳妇一眼,笑道:“儿媳妇手是巧,但是我这趟回娘家可寻了个好活计,要是成了啊,不止能得一双鞋,还有两斤好肉哩!”

麻王氏右手捏着针对好位置,戴着顶针的手指稍一使劲儿,便又缝好了一针。

她手头动作快,心思也灵泛,马上联想到:“咋说?你莫不是要干保媒拉纤的活儿?”

汨阳县城这边的风俗:媒婆要是给说成了一桩亲事,男方的谢媒礼得给媒婆送一双鞋。

张婶子给了她一个赞许的眼神,“可不是!我娘家那头有个表侄,他媳妇儿上个月生孩子死了,生下来的奶娃娃没人照料,急得脚打后脑勺,见着我就问城里有没有勤快又能吃苦的姑娘呢!”

“我这表侄啊,命也苦,早年刚长到娶媳妇的年纪,爹娘一年死绝。过了七八年,自己置办家业好不容易娶上媳妇了吧,前头那个又不能生,等把那个不下蛋的母鸡赶走,这回再娶的这个,孩子一生就腿一蹬走了。哎,你说他这叫什么命?”

一院子里七八个人听完,心思各不相同。

与张婶子同辈的人先是感叹了一回她这个表侄确实命苦,然后问:“他父母去的时候就没给他留下一点家资?”

“是啊,那会儿儿子都大了,成家的银钱怎么也该提前置备上了。”

面对疑问,张婶子半点不打怵,“乍失双亲,少年人哪里懂经营?他的叔伯不做人,那点田地都叫哄骗了去。”

年老一辈的讨论着细节,年轻一辈的,有两个刚入门还没生孩子的。听到那人前头媳妇被赶走,都白了脸,心里不是滋味儿。

“……后头这个生出来的孩子也是个丫头片子,我表侄觉得村里日子过不顺意,还不如进城讨生活。他心中属意那勤快点儿的城里姑娘,到时,他进城前把村里那些田地、房屋都卖了,愿意带着闺女来县城倒插门。”

几个老婶子对视一眼,再没一人敢开腔。

这些话都不需要掰开指头来算,打脑子里一过,就晓得这表侄年纪小不了一点。

年纪大了,带着前头生下的孩子,还想找个城里的大姑娘。村里田地值多少钱,县城的屋子又值多少钱?哪个城里姑娘能看上他这条件?

都说了这么多条件了还不满足,点出来这大姑娘还要是个勤快的。

人家招婿上门不都是指着女婿做活吗?他倒好,这是想着上门当祖宗呢!

另有一桩不得不提,这招婿上门他可还带着个闺女,让他把闺女养大了,以后他给他闺女另立一户,再给他闺女招个婿又算怎么回事?

就这条件,城里寡妇都看不上他!

全场只有张婶子还兴头十足,“我表侄这边啊,出一双鞋,两斤肉,往村里去的路我来跑,老姐姐们只要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姑娘、牵牵线,到时这两斤猪肉是少不了的!”

谢媒礼就两样,还要被她分去一半儿。

有心直口快的,装傻都装不下去了。

“一家有女百家求,城里姑娘更是不愁嫁。实在要招婿的人家,也是想着招个家世清白、能顶门立户的大小伙儿当女婿。你表侄提的这些要求啊,我看咱县城没有姑娘能匹配的上,要不你往府城看看?”

张婶子也知道其中利害,但是又恼怒这些人连仔细想一想都不肯,要是真没合适的,她会开口提这一茬吗?

她笑着一拍大腿,“本来我也想着他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么?后头想想,这世间事,奇归奇怪,可总有能对得上的。”

“你先头不是还叫我们帮你找找姑娘?难道刚刚一眨眼的功夫,你背着我们认识了个和你表侄配得上的姑娘?”

“说笑说笑,大家一块儿坐着,七八双眼睛看着呢,我哪儿能从你们眼皮底下认识姑娘去?”

“我也没说我有人选了,只是想到了一个方向,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麻王氏来了兴头,催促她快说。

“你看啊,招婿的人家,不就是家里人丁不旺,没人顶门立户才招婿吗?我表侄虽说不是大小伙儿,可是起码他前头已经生了一个了,这就证明他能生!其次啊,别人招婿那一口气儿也只添了一个人头,我表侄把他这小的抱过去,那可一下添了俩儿!

谁养大的孩子跟谁亲,孩子到那家养大了,不就跟亲闺女一样了吗?”

怕这些蠢蛋还是找不到重点,最后她就差把名字点出来了:“有那风水不好、人丁不旺的人家,上哪儿找这种一下添两口人的好事去?年纪大的男人知道疼人,我表侄对表象不看重的。五弊三缺,只要那姑娘没有五弊、人勤快,那就成了!”

“这……”麻王氏顿住了。

张婶子见她不肯说,转头剜了自家儿媳一眼。

这是信号,婆媳俩早就商量好了的。

她儿媳犹豫着开口:“娘……我想,巷子里姜家不就挺合适吗?”

话音软绵绵地,没有一丝底气,配上一副臊眉耷眼的模样,谁都知道这是她婆婆提前教她的话了。

张婶子却做出一副久旱逢甘霖的模样,“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姜家确实合适啊!”

孤掌难鸣、打铁要趁热,她赶紧转头问:“麻嫂子,巷子里就属你家跟姜家关系最要好,你说说,这门亲事能不能成?”

麻家跟姜家往日无怨,近日无仇,论关系,胜过现在的姜家和朱家。

只是近半年来,姜家有几桩事办得让麻王氏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件:半年前姜家没有跟他们家交换生意。

第二件:麻王氏瞅见过姜迎花送麻花给朱家,自家连个影儿都没见到。

第三件:今天中午,麻王氏又看到姜迎花端了两碗肉站在朱家门口。

心里这颗疙瘩长了半年,近来不消反长。

听到张氏说他家是巷子里跟姜家关系最好的人家,这疙瘩终于长成了刺,刺破喉咙从嘴中吐了出来。

麻王氏撇着嘴,冷嗤一声,“我既不是她爹又不是她娘,更不是掌管姻缘的月老,人家的家事,我怎么说得上话?做得了主?”

“不过,你讲的那些话听着有点道理,这人丁不兴旺的人家,不都盼着家里添人么,能一下添两个,也是好事。“

既然有人做了这只出头鸟,其他人哪里还会再唱反调呢?

在场的人一个接一个的,都说张婶子这主意不错。

张婶子得意:“我表侄真的是个好小伙子!配花丫头那是再没二话的……”

“大中午的,鸟都不叫,那些偏要叽叽喳喳叫来叫去的,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鸟。”

还要一箩筐话要说的张婶子住了口。

其他人也一下收敛附和地笑容,顺着声音看向门口。

陈乘风双手叉腰站在门口,和所有人对视一遍。

“啧啧啧,原来鸟都不是啊,是个又老又凶的丑婆子?”用下巴点了一下人堆中间的张婶子。

“你觉得你表侄子这么好,那就肥水不流外人田呗,他要当上门女婿,你就生个女儿把他招进门啊,这种好姻缘,怎么能说给别人家呢?”

张婶子脸一下子垮了下来,“毛都没长齐的臭小子懂什么姻缘?没教养的东西,在别人家门口胡乱张舌!”

“老王八犊子懂什么姻缘?为老不尊的东西,乱点鸳鸯谱也不知道害臊!”

七八双眼睛齐刷刷看着张婶子,没人帮她说一句话。

张婶子脸气得通红,抄起屋角的扫把就冲出门去。

作者有话说

第14章 第 14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