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军请客吃得当然是好东西,桌上四个人,六菜一汤,汤是鸭汤,肉被捞走了,留的清汤,切了些菜蔬在里面。菜里三道带了荤:炒的鸡肉丁,酱爆的鸡杂,鸡骨架谢双瑶叫人卤起来,今天一整天烧卤铺子都散发出浓香,卤锅重新支起来了,听说还从彬山带了好卤水来。
她甚至问于县令要不要喝酒,于县令婉言谢绝,外男和大姑娘坐在一起喝酒像什么样子!如果谢双瑶漂亮一些,那就是两人已经勾搭成奸的铁证。
当然,在临城县没人会怀疑什么,于县令今年四十岁,比谢双瑶的爹还大,谢老爹今年才三十五,一听于县令不喝酒就下了桌,谢二哥和一个瘦小马脸姑娘打横陪着,谢双瑶坐下来先说,“不喝酒那就吃点茶,边吃茶边说点闲话。”
她很明确告知于县令她要听什么,和谢双瑶打交道有一点好,她不喜欢猜别人也不喜欢叫别人猜。
于县令就一边喝凉茶一边斟酌着说起南省乃至天下的局势。“乱肯定是乱的,也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北边的消息了。”
这也很正常,临城县在三省交界,四周崇山峻岭的,再往东边走一百多里就是海,这些年又禁海,民生越发凋敝,从前有个矿,和外界还定期往来。十几年前闹过一场,矿没了,矿监迟迟没有恢复,连私矿都没有,也不产什么,更不在漕运沿线,商路一断,原本还算兴旺的县城迅速就衰败下来,也失去和外界往来的通道,县城还有两三千人居住都算是底子厚的,再一个还因为一点,现在这年头住在村里更怕遭贼。
没有商队,这条线上的驿站更是多数都荒废了,邸报也送不进来,只知道北边乱,但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子,但省内的消息还是通的,临城县往南面的通道是敞开的,“南省现在作乱的就有十几起,佃户抗租,织户和佃户又要打。省城也是焦头烂额,吴兴那一带是腹心之地,不能乱,大兵都镇守在吴兴——兵营在的地方又是一重乱。”
“和我们接壤的几个县城乱么?”
“可有舆图?”
“省城对我怎么看?”
谢双瑶每句话都问在点子上,于县令听得浑身不自在,但他没有别的选择,要死城破当天早就死了,甚至更早,在马百户一次次剿匪,一次次买活回来又报大胜请功的时候就该闹起来了。他终究是个识时务的县令,全家人也都在任上,所以回答得很爽快,“舆图有的,黄册也有,都在衙门里锁着,由书吏们看守。”
书吏都是本地人,不会不知道眉高眼低,于县令说接壤的几个县城并没有乱起来,“南省乱,乱在前些年天候不好,亩产低了,粮食不够吃,要砍桑树改稻田,织户不愿,要加租,佃户不愿,还有邻村争水、修堤坝也常打起来。”
谢双瑶说,“核心矛盾其实还是不够吃,这个主要是他们搞丝绸那几个县城的问题,我们这些县人口少,纺织业不发达,倒还好,少了一个很大的矛盾源。最多又闹天灾闹瘟疫,流民问题。”
她说话和一般人不一样,但于县令适应的很快,毕竟已上几堂课。他嗯、嗯地附和着,“谢姑娘明鉴。”
还想说几句奉承的话,被谢双瑶阻止,“我们说的每句话都会被记下来,不要浪费小吴的笔墨,会被记恨的。”
马脸姑娘适时白了于县令一眼,翻过一页麻纸,运笔如飞继续写。于县令立刻谨慎起来,惜字如金,“明白了——省里的话,省里对买活军没有什么印象。”
“没印象?”谢双瑶有一丝吃惊,“我占了云山县都三年了。”
“云山县虽然说是县,但禁海以后人都跑光了,几成空城,时时还有海匪倭寇侵扰,其实要不是买活军占去云山县后开始晒盐,我们几年也听不见那里的消息。”
于县令回答,虽然云山县距离临城县就三四十里,但双方消息一样传递不便,“在买活军占据之前,那处县令都弃官而去,听闻买活军进去的时候,城里就三四百号人,可是真的?”
谢双瑶笑了,“差不多吧,现在不一样了,有空可以去看一眼,现在那里随时都四五千人。”
于县令吓了一跳,细想又觉得也有道理,买活军晒的盐实在好,卖得和土一样便宜,不到两年时间,临城县都没人吃官盐了,官盐摊派下来卖不出去,县衙受到盐道极大压力,拖欠盐银已经一年多,于县令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要求马百户去剿匪,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买活,第五次买活归来以后他动念想向上峰请援,谢双瑶派人给他带信,明言马百户已经被吓破了胆,他要敢写信求援,买活军入城不会受到丝毫阻拦。
于县令是外地文官,在本地没有根基,阖家又都在任,他自己可以死,家里人怎么办?更何况他自己也一点不想死,便回信给谢双瑶要银子,谢双瑶给他二百两让他堵了盐道的嘴,马百户报大捷:剿匪千余,匪首谢六姐当即授首。
因为匪首是个女人,没什么人太当回事,捷报到省里,连点验首级的使者都没过来,也是路难走,省里意思意思给了些虚职就打发了,于县令想免税赋,门都没有。事实上今年买活军在秋税之前叫开城门,于县令绝望之余反而松口气,至少秋税的事不用操心了,今年肯定是齐不了的,自从春天买活军说要攻城,夏粮就没人交,农户都是极狡诈的,手里的粮食捏着不肯放,害怕交给了官府,买活军入城后又要再交一次。城里也不敢出去追缴,闹起来买活军正好就势入城。
“省里以为买活军已被剿灭,再说当时报的匪首,还是女流,现在省里自封为王的乱军还有两个,大义来说自然要先剿灭他们,腹心之地织工也屡屡闹事。北方商路断了那么久,临城县对省里已是可有可无,眼下根本腾不出手来搭理我们几个县。”
他仔仔细细对谢双瑶讲了省里的局势,又忍不住规劝道,“但那也只是因为临城和云山都是小县,若谢姑娘年内再下几城,定然会惹来省中垂注,便是中书只怕也会拨出兵力啊!南省固然无暇关注,可江省却有强兵驻扎,离临城也不过就是四百多里地,若是中书派出督抚,可以统调二省之力,云山如何相抗?谢姑娘,只怕几年内不宜大动刀兵。”
谢双瑶笑着说,“我动什么刀兵——边吃边说。”
她招呼着拿起卤鸡架,用手细细地撕扯着吃,还要吮吮骨头,咯嘣咯嘣地把软骨嚼下来,骨头也咬成渣子,吮尽味道,渣子吐进骨碟里。这副吃相实在可观!于县令看得怪异得很,谢双瑶非常爱干净,和她接触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发觉,吃饭也绝不把残渣扔到地上,乡下人决计不会有她那些讲究,说句斗胆的话,甚至天潢贵胄都未必会有,但另一面她的举止又实在非常粗野。
“于县令尝尝,不要光吃鸡架的肉,肉没有味,卤鸡架的味在骨头里。”她一般吃一边招呼于县令,于县令不敢相抗,而且此处也没有同僚,便壮士断腕一般抓起一条卤鸡架子,囫囵咬了一口,却和以往卤味都是不同,并非一味死咸,咸中微甜,甜里又带了一丝辣味,不禁嘶了一声,“好辣味!莫非放了茱萸?”
说着就灌了一大口茶,谢双瑶被逗得一笑,“这点辣就不成了?于县令白做川人。”
但于县令还是有川人血脉在,吃了两口吃出味道了,一边嘶嘶哈哈一边赶着把一条架子吃完,到底没有学谢双瑶嚼骨头,只是把软骨咬下来吃了。谢双瑶让两个陪客也动手吃,“有日子没动荤腥了吧?”
于县令不瞒他们,“算算将一个月了。”
“一个是乱着,一个是天气实在热!”谢双瑶也说,“我今天让人赶了十几头猪来,明天起城里又有肉卖。”
到底还是江南水乡,临城县也不至于苦得和那些北面的小城一样,那些小城是真的连日子都过不清,新皇登基都三四年了,还按老年号过日子。临城县一般来说还是都有荤腥卖的,实在不行水鸭子斩下来,骚乎乎烧一碗汤也能喝。这一阵城里没得肉卖,如谢双瑶所说,一个是买活军来,乱了,百姓都不敢进城,货也断了,还有一个就是天太热,杀一只猪若是半日卖不完,过三四个时辰,到下午许就臭了。
日日能杀猪的县城定然是富庶的,人口要足够多,才好消化猪身上那所有出产。谢双瑶居然叫人赶猪来,于县令猜测她要有大动作,做询问状,谢双瑶说,“要修路!我三哥来就是为了这事。”
谢老爹是屠户,赶猪来杀了卖,谢三哥原来是管修路的,于县令心里寻思,口中搭讪着说,“修路好,修路好。”
“你又知道修路好了?装,”谢双瑶戳穿他说,“课上说了多少次不懂要问,今天闲聊就先原谅你,下次罚钱。”
于县令心里很冤枉,谁不知道修路好?修路总比没路好吧!但他不敢发作,把干干净净没有一丝肉丝的鸡架子放到桌上,看鸡架子已吃尽了,眼神往那碗鸡块上一溜,“谢姑娘修路自然是有用意的,还请姑娘指教。”
“你知道云山县的路已修好一条了吗?”谢双瑶问他。于县令吃了一惊,“不知,想来是修的盐场到县里的那条路?”
“那条路从盐场到云山县再到彬山,但是交通终究是不便,之前我们的盐只能通过码头卖,很不方便,等彬山到这里的路修好了,可以从彬山转运过来。”谢双瑶说到这种事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见识,这样指点江山的口吻不是一个女子——甚至不是一个官员该有的。“临城县是三省交界,运到这里,三省的盐商都可以过来买盐。”
于县令激动得全身发麻,他从未想过临城县这样的地方也能成为三省私盐转运中心,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艰难,“姑娘大才!可、可,这……这要断了多少人的生路!”
谢双瑶嘴角就流露.出了一丝讥笑来。“那不是正好吗?买活军威名不显,矿洞又永远少人做工,那些煮私盐的有胆量就尽管来。”
于县令这才记起买活军是怎么把马百户的胆子打散的,马百户他是知道的,曾经很有雄心的一个人,如今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赚自己的买活钱,成天领着一帮老城卒上课,语文学得比谁都认真。
他是国朝进士,怎么也不该背主投贼,尤其这贼还是个姑娘——还是个屠户女!于县令更是谨小慎微,从未想过自己能和从龙之功沾上什么边,但如今他心中甚至兴起一个自己都难以相信的想法:谢……谢双瑶占据了盐铁之地,手里又有这样的敢战之军,夺得城池之后并未享乐,就连待客也是四个人吃一只鸡,反而花钱修路。
她……她是要图谋天下吗?这个又黑又胖十四岁的村野女人要图谋天下?
但这想法实在太荒谬了,甚至就连谢双瑶本人都似乎根本没想过这茬,于县令玩味了一会终究是抛到一边,不敢做什么劝进献策的事情,现在时机不对,而且谁知道买活军能猖狂几年?乱世更要谨慎。
不过他开口问通商事情的时候就简洁直接了很多,谢双瑶喜欢直接的人。“金家还有许多商户都想知道,本地生意该怎么做,内部买卖一如既往,但对外该怎么办理。”
又说,“本地有很多商铺都是分号,要向本家交账,不知道账该怎么做。”
谢双瑶笑了,她夹一筷子鸡杂吃,“生意肯定要继续做的,但你们都是我的人,没有把我的钱给外人的道理,对内生意继续做,对外生意以我的名义继续来做,向我交账,我给他们赏钱。”
给赏钱这等于是抽商税了。
于县令想这也应该,谢双瑶是个财迷,不可能把利让给商户,而且现在实际上临城县没有商户,只有她的奴户。“赏钱是……是每次看心情发还是有数的?”
谢双瑶指了一下马脸女,小吴说,“每行每业不同,犯错扣钱,但大致都有数。”
她声音很清脆,但透了一股刁钻,谢双瑶没什么架子,可小吴一看就是狗仗人势的那条狗,但话还是交代得清楚,“想做什么生意先来找谢姑娘讲价。”
“金家老家在吴兴那边,有钱,一贯做粮米生意。”于县令问个清楚,“昨日吃了白面馒头就想去云山县买面——”
县令不一定要通晓实务,于县令在这件事上不老练,此时顿了一下,这才忽然想起,云山县陆路不便,现在去私码头只能走海路,往来要打通的关节多,而且很可能被海寇盯上,这买卖可能并不如金县尉想得那样好做。除非——除非云山县往临城,临城往其余地方的路修好了,那就又不一样了。
修路的好处原来在这里!的确是眼见得着的好处!
小吴说,“哦,我知道了,金县尉撮合生意肯定要拿辛苦费的,这种以后都算是赏钱。姑娘大方,赏得不比原本得的少。”
于县令的思想转换得和金县尉家那个机灵女儿一样快,晓得以后有些费用名目都会有变化,但道理差不多,这时候想顺嘴拍几句马屁,又强行忍住,这种违背常年来习惯的举动做来很辛苦,但好在他毕竟是进士出身,学习能力是在的,又问,“这些细务都要来问姑娘吗?”
“那不然问谁,两个县也就大几千人的盘子,大部分人还都是服务业农业,”谢双瑶又说难懂的话,“这点盘子还是照看得过来,不过如果你们学得快,我可以早点偷懒。”
谢二队长瓮瓮说,“我们买活军所有人都做活,六妹也一样。”
于县令唯唯应了,谢双瑶叹口气说,“我这里就是人不够,大部分都只能做活,管不了人,急缺能管人,读过书的,上来就肯干的活死人。”
读书人在哪里都是宝贵的,于县令有一丝不祥预感,没想到谢双瑶并未止于暗示,下一步就说得很直白,“于县令,你那些同年、同乡、同学,有没有什么在附近几省的?给我留些名字,我可以给你发赏钱,这是第一步的好处,第二步好处你自然也能想到,金县尉他们都是本地人,江南这边读过书的人也还算多,他们都有很多亲戚,你一个外乡人最好还是给自己拉拔一些帮手,这里外乡人本来就少,从临城县出省也有些远,所以我给你留了最多的时间。”
身为读书人,总有些风骨,于县令没有殉城已经是千夫所指,无颜再见故人了,要他再写一张单子出来,将生平亲友全都陷入其中,这是何等的罪孽!
这样的底线原本不容跨越,即便是以死相挟也休想于县令能够答应,但谢双瑶很会说话,把他和金县尉,本乡人和外乡人对立起来,由不得于县令心头就是一动:若在以往,清浊分明,他是进士官,永远比捐官清贵,双方走的是两条路,根本无从争起,所以也就和和气气。但现在他们都陷在买活军里,谢双瑶哪讲什么清浊、进士捐官的规矩,金县尉等人对他的尊重也就逐渐浮于表面……
但换句话说,他们依然都是临城县的盘子,在彬山、云山县那两处面前又是一家人。
已经完全进入政坛思维模式的于县令苦笑一声,拱手道,“容在下斟酌几日。”
“你没有推脱说记忆力不好,这点很不错,给你五十文赏钱,在我这里说话要直接一点,我要想的事情很多,不喜欢再琢磨人心。”
小吴低头记账,稍后和于县令要结算的。谢双瑶也不是非常着急,“你还有点时间的,毕竟你是两县唯一一个进士,目前这是你极大的优势。”
卤鸡架吃尽了,生炒小公鸡也不知不觉吃光了,鸡肉嫩得很,也加了一点茱萸,辣辣的非常惹味,九寸的盘子盛得冒尖,四个人都向它下筷子,谢二哥食量大,不言不语吃了半盘子,酱爆鸡杂剩了一些,虽然加了料酒、茱萸,还是有些腥味,谢双瑶吃两筷子就不吃了,“以后鸡杂还是卤着吃。”
那碗水鸭汤被端下去,下了四碗米粉上来,汤里飘着青菜、鸭血,还有几片干海带,于县令很诧异——干海带在这些年是很珍贵的海物。
但煮鸭子的确鲜美,鸭骚味被海味的咸鲜化解,鸭血嫩滑,米粉非常入味,鲜得人眉头跳动,随米粉还端上来一小碗醋,是北方的陈醋,加两调羹在汤里,画龙点睛。于县令把碗里汤都喝尽了,几乎有些脸红,但很快想起来这是在买活军,买活军不喜欢浪费粮食,便又心安理得起来。
“怎么说也要等一年后才好和云山县做生意吧?”吃完米粉,告辞前于县令想问得更清楚一点,路一通,本地人的亲戚就要来做生意了,这也决定了他上交名单的最后时限。“从彬山过来五十多里,这样的路,修一年是快的?”
谢双瑶大笑,“要这么久?”
她让于县令明天和她一起去城外,“让你看看我们买活军是怎么修路的。”
更新了,大家久等了,一会给大家送上一章的红包~
大家想必也看出来了,这篇文很多当地人视角的日常,因为这就是我看基建文特别看不够的点,我喜欢看土著因为新事物产生的变化
所以本文会有大量这方面的内容,当然六姐的金手指什么的后面陆续也都会带到的,稍安勿躁不着急哈,想看加更可以多评论多灌营养液啥的~么么大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谢双瑶请客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