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业寺出家为尼在后世被无数史家描述为我人生的低谷,在无数故事里,那段时光中我都是一副凄凉景象:光头、古庙、青灯、木鱼、焚香、诵经……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可事实是出家作为和离的另一种方式在当时的上层贵族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太宗让我们出家的遗诏在世人看来跟放我们自由婚嫁没什么区别。所以才出宫门我们就被家人给接走了,直接回家,感业寺的门都未曾踏入。当然,也不是全无代价,虽然我们入佛的报名费不用交,但这还俗的费用就免不了啦!我们那时管这叫“赎回”。
说起这“赎回”也算源远流长,起码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梁朝建立者梁武帝萧衍身上,这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是与王皇后一块落难的萧淑妃的祖宗。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法,四次舍身出家,朝廷四次将其赎回,前后花费高达数亿钱。
我们的赎回费当然不需要那么高,但也不低,相当于报名考试十几倍,平均下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两百万吧!平均的意思就是大家不一样,按妃嫔等级来算的,级别越高费用越高,此时明白为什么在后宫总揽大权多年的杨姐姐一直窝在婕妤的位子上不动弹了吧?
这感业寺是皇家贵妇出家的定点寺院,直接由后宫管理,实际的管理人一直是杨姐姐。那年徐妺妺升为婕妤一事,是年纪尚幼的晋阳出于好心的想给大家惊喜,特意瞒着杨姐姐,否则,徐妺妺升迁一事早被杨姐姐给按掉了。经此一事后,我们几个的位份被杨姐姐盯得死死的,十二年都没动弹过。出宫那天,看着才过百万的费用,我妈笑得开心死了,对我说你这么多年来总算是做对了一件事。
不过杨姐姐说,就算徐妺妺现在仍是才人,她们徐家也不会来赎她,不是没钱赎,只因为他们是东海徐氏。那时我才知道,崔姐姐说的“儒以经世、文以传家”这八个字对于徐家女子来说是多么地沉重。
杨姐姐和我都是军功勋贵之家出身,虽然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主流,但战乱年代实用为王,那些繁复且只能装点门面用的礼教在我们这种新兴的贵族家庭早就不甚看重。《女诫》这本儒家女儿启蒙必备的读物从我外婆的外婆那时候算起,家中女孩就没再读过。但徐家不一样,崔姐姐的崔家也不一样,《女诫》不仅要学,而且是行为准则,不得行差错漏。这在我和杨姐姐看来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但对于崔、徐二人来说,却是难以摆脱的枷锁。
跟博陵崔氏相比,这东海徐氏是货真价实的寒门,现在说起“寒门”马上让人想到“贫穷”,但我们那时候的“寒门”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不属于士族的家族,也叫庶族。说白了,能称为“门”的都是有家底而且家底不薄的,穷人没“门”。庶族跟庶民也不是一回事,庶族可不是家里世代务农。老徐家也出过官,而且级别不小,但是看看出过皇帝的“兰陵萧氏”,这“兰陵萧氏”也算名门,但在“博陵崔氏”这些五姓士族眼里,那也是“庶”。如果他们徐家这寒门庶族真的是家境贫寒世代贫民的意思就好了,杨姐姐就可以给徐家施压,钱我给,让徐妺妺圆她那个“游天下”的梦想。我曾想过,徐妹妹之所以在我们四人中是最向往外面的世界那一个,或许就是因为自由对她而言是最求而不得的——人总是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异常执着。
我们当时觉得徐妹妹留在宫里也好,毕竟宫里的生活条件比感业寺还是好上许多。可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留在宫里的她仍然承受着来自家里的压力。徐家人对于徐妹妹没有出家守节相当不满,他们认为没去寺庙就是节行有亏,他们家甚至有人认为徐家女儿应当为先帝殉节,活着都是有罪——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呐!万幸的是,虽然我和杨姐姐不懂,但崔姐姐门清!崔姐姐在得到消息后,立马找到了正自在逍遥的我和杨姐姐,开始策划“营救方案”。我们有李治这个新皇帝当内应,有杨姐姐打理后宫多年的积威;而我则凭借京城第一暴发户的资本,从嫁妆里划拉出了足够的费用;很快太宗的徐婕妤就因哀慕成疾,在太宗去世后的第二年便不治身亡,死时年仅二十四岁。然后,我家就多出了个远房表妺。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徐惠的事瞒不住徐家,但徐家人都保持了沉默,装聋作哑。对于徐家而言,新皇帝的态度可以不顾,大唐开国后出过两个宰相和数位皇妃、驸马的杨家的意见可以不理,但是“博陵崔氏”的面子不能不给——我真没想到,崔姐姐家“博陵崔氏”的名头这么好用。后来我才知道,这崔家竟然是天下第一士族。
太宗曾下旨“遍责天下谱牒”重修《氏族志》,修出来的结果令太宗大吃一惊,崔民干被列为第一。太宗很不高兴,命改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但结果就像太宗自称陇西李氏而不被承认一样,皇族这个氏族第一也不被接受,在老牌的世家眼里,人家觉得第一还是那崔民干,也就是博陵崔氏。
《氏族志》修好的那一年是贞观十二年,那是我入宫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崔姐姐入宫的当年,她恰巧是在太宗“命改以皇族为首”的第二天进宫的,因为进宫的前一天发生了这么件事,所以崔姐姐自进宫后行事十分低调。这样的崔姐姐给了我一种错觉,以致我一直觉得崔姐姐是个沉默内敛不善言辞的大姐姐。所以当崔姐姐说她出宫后要去当讼师时,我惊呆了!杨姐姐和徐妺妺看着我吃惊的样子后,她们竟然瞪大了眼睛,摆出一份更加震惊的表情,问:你没听说过崔姐姐的名头?
我摇摇头,不服气地说:我从乡下来的,刚进城没多久就进了大户人家的后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好多年,孤弱寡闻难道是我的错吗?在听过她们讲了崔姐姐的故事后,我才知道还真是我的错,我不仅听说过她,还不只一次听说过,只是我一直没能将传说中那个单枪匹马挑翻国子监的“悍女”跟我认识的崔姐姐联系在一起。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呐!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