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的剧本围读会,在一间充满工业风的工作室里进行。
陆泓希到得很早,他穿着简单的白色棉T和深色休闲裤,素颜,头发柔软地垂在额前,刻意抹去了所有“星味”。他到的时候,房间里只有统筹和编剧。他选了张不起眼的椅子坐下,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那个“三下”的节奏,这是开拍前他独有的镇静仪式。
门再次被推开,林晚晴走了进来。她今天也是一身利落的职业装,但颜色换成了更柔和的浅灰色,手里拿着平板和笔记本。她是作为品牌植入的对接方来参加围读的,这个理由名正言顺。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他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安心,她则微微颔首,便径直走到制片主任身边,低声交流起来,专业得无懈可击。
演员们陆续到齐。周暮导演坐在主位,气定神闲。当最后一位演员——秦屿川推门而入时,房间里的气氛微不可察地变了一下。
秦屿川,同样是实力派,比陆泓希年长几岁,戏路宽广,是业内公认的演技派。他穿着宽松的亚麻衬衫,笑容爽朗,一进来就先和周导熟稔地打了个招呼,目光扫过陆泓希时,带着前辈对后辈的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较劲。他在剧中饰演引导男主角走出阴霾的关键角色。
“人都齐了,那就开始吧。”周暮导演没有多余的开场白,直接进入了正题。
围读开始,陆泓希很快进入了状态。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创伤后的沙哑与迟疑,不再是陆泓希标志性的清朗。当他念到角色因为噩梦惊醒,蜷缩在床角那段独白时,他没有抬高声线,而是用一种近乎气音的、破碎的语调,将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与无助,清晰地传递到房间的每个角落。
林晚晴低头记录着品牌植入的时间节点,笔尖却微微停顿。他的声音像无形的丝线,缠绕住她的心脏,带来细微的刺痛感。她能感觉到,他不是在“演”,他是真的将自己代入了那个胃里有“冰冷石头”的状态。这种方法派演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秦屿川的表演则更偏向表现派,台词铿锵有力,情绪饱满,带着强烈的戏剧张力。两种不同风格的碰撞,在围读会上激发出奇妙的火花。
中场休息时,众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喝咖啡。秦屿川端着杯子,笑着走到陆泓希面前:“泓希,状态不错啊,这段日子没少下功夫吧?看来周导的调教果然立竿见影。”他语气亲切,话里却藏着针,暗示陆泓希之前的演技并非靠自身功力。
陆泓希维持着礼貌的谦逊:“秦老师过奖了,还在摸索阶段,需要向您多学习。”
林晚晴站在咖啡机旁,背对着他们,却将对话一字不落地听在耳中。她不动声色地接了一杯黑咖啡,然后转身,自然地走到陆泓希身边,将咖啡递给他——不加糖,不加奶,这是他之前在图书馆清晨她观察到的习惯。
“陆老师,您的咖啡。”她声音平静,然后才像刚看到秦屿川一样,露出恰到好处的职业微笑,“秦老师,需要帮您也接一杯吗?”
这个细微的、带着明确倾向性的动作,像一种无声的宣告。秦屿川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笑了笑:“不用了,谢谢林老师。”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陆泓希一眼,转身走开。
陆泓希接过温热的咖啡杯,指尖传来熨帖的温度。他低头喝了一口,苦涩的液体滑入喉咙,却带着一丝奇异的回甘。他不需要她为他出头,但她这种不动声色的维护,让他感觉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
下半场围读,有一段是陆泓希与秦屿川激烈的心理对峙戏。
陆泓希完全沉浸在角色被逼到墙角、愤怒又无助的情绪里,台词如同困兽的嘶吼。当秦屿川按照剧本,用力抓住他的衣领时,陆泓希猛地挥臂格开,动作幅度超出了剧本设定。
“砰!”他的手肘不慎撞翻了旁边桌上的矿泉水瓶,水洒了一地,也溅了几滴在秦屿川的裤腿上。
气氛瞬间凝固。
“对不起,秦老师,我……”陆泓希立刻从角色中抽离,脸上带着真实的懊恼和歉意。
秦屿川的脸色不太好看,他掸了掸裤腿,语气带着一丝嘲讽:“年轻人入戏深是好事,但也要学会控制。拍戏不是打架。”
周暮导演摆了摆手:“情绪到了,难免的。继续。”
围读会在这种微妙的尴尬中结束。众人散去后,陆泓希还站在原地,看着地上的水渍,眉头紧锁。他感到一阵挫败,不仅是因为刚才的失误,更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似乎很难从那个黑暗的角色情绪中完全抽离。
一只手递过来几张纸巾。
他抬头,是林晚晴。
“不是你的错。”她轻声说,目光平静,“方法派的体验,本身就伴随着情绪残留。你只是还没学会安全地‘上岸’。”
她总能一针见血。
“我好像……”陆泓希的声音有些沙哑,“有点出不来了。”
林晚晴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和眉宇间的倦色,沉默了几秒。然后,她拿出手机,操作了几下,递到他面前。
屏幕上是一个简洁的心理学界面,标题是「角色剥离与情绪回收——针对高沉浸式表演者的自我调适指南」。
“这是我结合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演员案例整理的,不算成熟,但或许有点用。”她的语气依旧平淡,仿佛在分享一份普通的工作文件,“里面有具体的呼吸方法、感官 grounding 练习,还有……一些建议性的自我对话。”
陆泓希怔住了。他没想到,她不仅看出了他的问题,甚至早已准备了“解决方案”。这份指南,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什么时候准备的?”
“在你说‘成功了’之后。”林晚晴收回手机,将文件发送给他,“我猜你可能用得到。”
因为她知道,他能“进去”,不代表他能安然地“出来”。一个好的“教练”,不仅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发力,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收力,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损伤。
陆泓希看着微信上接收到的文件,感觉手里的手机沉甸甸的。这份“指南”,比任何表演理论书籍都来得珍贵。
“谢谢。”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两个字。
“不客气。”林晚晴收起自己的东西,“陆老师,记得按时吃饭。过度饥饿和疲劳会加剧情绪波动。”
她说完,对他点了点头,转身离开。背影依旧干脆利落。
陆泓希站在原地,点开了那份指南。开篇第一句写着:
「承认你此刻的感受,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无助,它们属于角色,也暂时属于你。不要抗拒,观察它们,然后,像一个耐心的主人送走激动的客人一样,对它们说:‘我知道了,你现在可以走了。’」
一股暖流,混合着难以言喻的酸楚,涌上他的心头。
在这个复杂的、充满竞争与算计的名利场里,他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在他“入戏太深”时,递给他一块浮木,教他如何安全靠岸的人。
而这一次,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不想再放手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