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水库那略显浑浊却无比珍贵的蓄水,如同给焦渴的柳湾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距离彻底解除旱情尚远,但希望的光已然刺破绝望的阴霾。上下游村庄之间紧绷的对立情绪,在这场共同奋战的汗水与泥泞中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一种基于生存需求的、脆弱的共同体意识悄然滋生。
周砥没有让这股来之不易的凝聚力消散。他趁热打铁,以乡政府的名义,牵头成立了“柳湾乡水资源统筹管理临时委员会”,成员由上下游各村推举的代表、乡水利站技术人员、农业站专家共同组成。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勘测数据和作物、鱼塘的紧急程度,制定出一套极其严苛却相对公平的用水配额和轮灌方案。
方案公示那天,各村村委会前的公示栏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庆幸,有人抱怨,但更多的是沉默的接受。在生存面前,绝对的公平是奢侈,相对的公道已是难得。周砥的名字,在一次次的争议协调和方案解释中,与“公道”和“担当”紧紧联系在一起。
抗旱救灾的阶段性胜利和卓有成效的危机处理能力,为周砥赢得了极高的民间声望,也引起了县委主要领导的格外关注。县委书记在全县抗旱救灾总结大会上,多次点名表扬柳湾乡和周砥,称其“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干部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
然而,官场的逻辑从来不止于政绩本身。表面的赞扬之下,是更为微妙的权力博弈和资源再分配。
马副县长对周砥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公开场合,他从不吝啬对周砥的肯定,甚至在一些会议上主动为柳湾乡争取资源,姿态做得十足。但私下里,他与周砥的接触却变得更加程式化和保持距离。周砥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层看不见的隔阂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因为周砥声望的提升而变得更加厚重和警惕。马副县长需要周砥的政绩来装点他自己的门面,却又忌惮周砥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可能带来的威胁。
这种忌惮,很快体现在了实际工作中。县里下拨的抗旱救灾资金和后续的项目扶持,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拨付流程异常繁琐缓慢。一些原本已经达成意向的对口帮扶单位,也突然变得犹豫不决。周砥心里明白,这是某种无形的“调控”开始了,既要用水,又要防洪。
对此,周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淡定。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急切地去县里争抢,而是将工作重心彻底下沉,专注于巩固柳湾乡内部的根基。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动将“水资源统筹管理临时委员会”制度化、常态化,将其发展为“柳湾乡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理事会”,不仅管水,还统筹协调养殖技术推广、病虫害联防联控、生态品牌打造、市场信息共享等事宜。理事会章程经过反复磋商,明确了各方权利义务和议事规则,王老五等一批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实践经验的骨干被选入其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自己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而不是事事都等着乡政府、等着县长。”周砥在理事会成立大会上如是说。这看似放权、甚至有些“无为而治”的做法,实则是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乡村治理架构,将政府的引导与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
第二件事,他大力推广西山沟试点的“菌-草-渔”生态循环模式。利用抗旱期间凝聚的人心和理事会平台,他组织大规模的现场观摩和实操培训,聘请省所专家进行系统授课,甚至引入小额信贷担保,鼓励养殖户进行塘基改造和水生植物种植。越来越多的鱼塘开始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水质改善,养殖成本下降,鱼品质量提升,虽然过程缓慢,但趋势已然形成。
第三件事,他启动了对全乡闲置资产和资源的摸底普查。废弃的校舍、厂房、荒芜的山地、甚至那些被清理出来的非法侵占的集体土地,都被登记造册。他心中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利用这些资源,引入外部资本或培育本地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让柳湾乡的绿色产品走出大山,创造更高的价值。
这些工作琐碎、具体,短期内难以看到耀眼的政绩,却如同打地基,一砖一瓦,夯实着柳湾乡长远发展的基础。周砥沉下心来,几乎常驻在乡里,奔走于各村之间,皮肤晒得黝黑,裤脚常沾泥点,与农民坐在田埂上聊天的时间远远多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
妻子从县城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心疼和抱怨:“人家当官是越当越清闲,你是越当越像农民。孩子都快不认得你了。”
周砥握着电话,看着窗外夕阳下刚刚灌浆的稻田泛着金光,心中歉疚,却语气坚定:“等咱们柳湾乡真的变了样,孩子会为他爹骄傲的。”
期间,县里组织了一次副科级干部培训班,名额紧张,机会难得,是拓展人脉、接近领导的绝佳机会。党委老韩特意提醒周砥争取一下。周砥想了想,却推荐了乡里一位年轻有为的副书记去参加。“我走了,理事会好多事刚起步,我不放心。让年轻人去多见见世面也好。”他对老韩说。
老韩看着他,目光复杂,最终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他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年轻的搭档,有时觉得他锋芒太露,有时又觉得他沉潜得过深。
周砥并非不懂人脉的重要性,但他更清楚,在当前的微妙局势下,远离县城的漩涡,扎根本土做出实实在在、让人无话可说的成绩,才是他最硬的底牌,最稳的基石。他是在用时间换空间,用实绩对抗无形的压制。
他的蛰伏和务实,似乎起到了一些效果。县委书记在一次下乡调研途中,突然改变行程,轻车简从来到了柳湾乡,直接深入鱼塘和稻田,与村民随机交谈。看到水质清澈的塘口、长势良好的水稻、还有村民提起周砥时那朴素的赞誉,书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没有通知乡里,却在离开前,让秘书给周砥打了个电话:“周砥同志,书记让我转告你,沉下心来做事,很好。柳湾乡的局面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巩固。”
一句简单的转告,传递的信号却非同一般。周砥知道,他选择的这条路,走对了。
就在周砥以为可以继续稳步推进时,一个从市里传来的消息,再次打破了平静:由于在抗旱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和生态农业探索的显著成效,柳湾乡被市里初步选为“昭苏省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新现场会”的备选参观点之一!
这意味着,柳湾乡和周砥的工作,将有机会直接呈现在省市领导面前!
机遇巨大,压力也空前。消息传来,柳湾乡政府内部一片沸腾,但也有人暗自担忧——以柳湾乡目前的基础,能经得起如此高规格的检阅吗?万一出点纰漏……
周砥接到通知,沉默了片刻,眼中却燃起灼人的光芒。
他知道,这是一次大考,一次将他四年乡长任期内所有努力、所有得失、所有恩怨都放在放大镜下审视的大考。危机中蕴藏着最大的机遇,这或许就是他等待已久的,破局的关键时刻。
他拿起电话,声音沉稳有力:“通知全体班子成员,立刻开会!”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