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皓的到访,像一阵清新而略带陌生的风,吹皱了创意花园平静的湖面。次日清晨,小雨按照惯例前往老宅与父亲共进早餐时,发现子轩已经坐在餐桌旁,面前放着一本厚重的、皮质封面的相册,正微微出神。
“爸,早上好。”小雨走近,目光落在相册上。那是家族的老相册,记录着子轩的童年以及更早的、属于林晚和陆沉舟的岁月。
“早,小雨。”子轩回过神,示意她坐下,手指轻轻拂过相册泛黄的页面,“昨晚见到景皓那孩子,尤其是那双眼睛……让我想起了很多很久以前的事。”
他翻开相册,指向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非常年轻,穿着笔挺的西装,眉眼英俊却透着一股疏离的冷峻,正是年轻时的陆沉舟。他的眼睛在胶片时代的光影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浅淡的色调。
“你看,你祖父年轻时的眼神,也是这样的颜色,像琥珀,清冷又锐利。”子轩的声音带着一丝遥远的感慨,“景皓的眼睛,比他多了些温和,但那份神采,很像。”
小雨仔细看着照片,再回想昨天陆景皓的模样,确实有种奇妙的血缘呼应。
“我昨晚后来查了一下家族谱系,”子轩继续说道,啜了一口茶,“景皓的祖父,也就是我的堂叔陆启明,是沉舟父亲那一支的,很早就去了欧洲学艺术,后来定居海外,几乎断了联系。没想到,他的孙子会以这样的方式回来,还从事着与‘创造’和‘空间’相关的工作。”
他的语气里没有戒备,反而有一种岁月流转、因果奇妙的唏嘘。“他提到对传承大厅和妈妈理念的欣赏,不像是客套。或许,有些东西真的会通过血脉,或者某种我们无法解释的方式,悄然传承。”
小雨安静地听着,她能感受到父亲平静语调下细微的波澜。陆沉舟是父亲一生中极其复杂的存在,是童年缺失的阴影,也是后来努力理解与和解的对象。这位突然出现的、带着相似眼眸的年轻后辈,无疑触动了那根深藏的心弦。
“他今天有什么安排?”子轩问道。
“我让助理帮他安排了更详细的园区建筑导览,下午他约了想和‘新画布’实验室的几位项目负责人深入聊聊。”小雨回答,“他很专业,提出的问题都切中要害。”
子轩点了点头,沉吟片刻:“中午方便的话,请他到家里来吃顿便饭吧。既然算是家人,总该多些了解。我也想听听他对他曾叔祖母——也就是你外婆——的作品和理念,更深入的看法。”
中午,陆景皓再次应邀而来。这顿午餐比昨晚更加轻松,少了初见的客套。子轩有意地将话题引向建筑与人文、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陆景皓显然有备而来,他不仅真诚赞美,更能提出建设性的见解。
“林女士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对‘尺度’的把握,”她谈到传承大厅时说道,“巨大的空间很容易变得空洞或令人畏惧,但她通过光线的引导、材质的对比,以及那些嵌入空间的、充满故事性的细节(比如一方旧砚台,一页泛黄的设计草稿的数字化呈现),创造了一种宏大的亲切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却又不会被其压垮,反而能从中获得力量和创新灵感。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设计哲学。”
他的话精准地捕捉到了林晚设计的精髓,也说到了子轩和小雨的心坎里。子轩眼中赞赏的神色愈发浓厚。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陆景皓自己的背景上。他谈到自己出生和成长在荷兰,母亲是荷兰籍画家,父亲(陆启明的儿子)则是结构工程师。
“所以,我大概是从小就浸泡在艺术和工程的交叉点上,”他笑着说,表情坦诚,“我喜欢建筑,因为它既是理性的构造,也是情感的容器。我尤其对如何通过设计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代际之间的对话感兴趣,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创意花园’如此吸引我。它像一个理想的现实范本。”
他提到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未来可持续社区”研究,核心之一就是如何构建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更能滋养精神、促进连接的居住空间。
“某种程度上,和林女士的理念不谋而合,只是她更早地实践了,并且是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他诚恳地补充道。
午餐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下午,小雨因为有一个重要会议无法陪同,便由子轩亲自带着陆景皓,更深入地去探访园区一些不对外开放的、蕴含着林晚早期设计思考的空间。
小雨会议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她听说父亲和景皓去了园区边缘的“静思林”——那是林晚晚年最喜欢去寻找灵感的一片静谧小园林。
她信步走去,远远看到两个身影坐在林间的长椅上。子轩微微侧着头,正在讲述着什么,神情是少有的放松和投入。陆景皓则专注地聆听,偶尔点头,夕阳的金辉为他挺拔的侧影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
那画面异常和谐,仿佛他们并非初次见面的远亲,而是早已相识的忘年交。
看到小雨走来,陆景皓率先站起身,脸上带着愉悦的笑意:“小雨堂妹,今天的收获实在太丰盛了。子轩叔和我分享了很多关于林女士设计初期草图和模型的故事,那些思考的过程,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
子轩也笑着点头,眼神中有一种释然和欣慰:“是啊,没想到这些陈年旧事,还能找到这么投契的听众。”
这一刻,小雨清晰地感觉到,这位意外到来的访客,带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交流,更像是一把温柔的钥匙,无意间开启了子轩心中一些尘封的、关于家族与过往的匣子。那些记忆如同被封存的琥珀,在适当的温度和光线照射下,重新显露出清晰而温暖的色泽。
陆景皓,这个带着陆家标志性眼眸的年轻人,似乎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弥补着某种时空错位留下的遗憾,悄然缝合着一些细微的、连当事人都未曾察觉的裂痕。
夜色渐起,三人并肩沿着林间小路往回走。话题从过去转向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闪光。创意花园的夜晚,似乎因为这份意外的连接,而变得更加温暖和充满期待。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