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隆绪是天子,九五之尊,竟给太后下跪?
这要是传出去,整个北疆都得震三震。
“快!”崔七一把抓过迭剌的手,“带我去看看!”
竹屿也跟了上来。
迭剌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的怀疑更重了,但此刻情况紧急,他没心思细想,只是拉着崔七往王庭的方向跑。
风雪更大了,吹得人睁不开眼。
“等等!”崔七停住脚,拽住迭剌,“这么跑没用,雪太深,咱们骑马去!”
迭剌这才反应过来:“马……马在外面!”
三人掉头往回跑,到了毡帐外,崔七一眼就看见自己的黑马栀影正不安地刨着蹄子,旁边还拴着匹白马,是迭剌的坐骑。竹屿也牵过自己的马,那马通体乌黑,只有四蹄带点白。
“上来!”崔七翻身跃上栀影,弯腰朝迭剌伸出手。迭剌抓住他的手腕,借着力道翻身上马,稳稳坐在他身后。
竹屿也跨上黑马,缰绳一紧,那马便率先冲了出去。
“驾!”崔七踢了踢马腹,栀影长嘶一声,紧随其后。
“崔七,父皇会不会冻坏了?”迭剌的声音贴在崔七耳边,“他早上只穿了件常服,连斗篷都没带。”
崔七的心揪了一下。
“不会的,”崔七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稳当些,“你父皇是真龙天子,没那么娇气。”
耶律隆绪跪在萧太后的寝帐门前。
他身上果然没披斗篷,头发和眉毛都结了层白霜。几个侍卫举着伞想上前替他挡雪,都被他挥手喝退了。
“父皇!”迭剌从马背上滑下来,跌跌撞撞地扑过去,“您快起来!这么冷的天,会冻坏的!”
耶律隆绪缓缓转过头,他的嘴唇冻得发紫:“迭剌?谁让你来的?”
“是我带他来的。”崔七也下了马。
竹屿牵马站在一旁。
“崔七?”耶律隆绪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点意外,“你来了也好,快带迭剌回去。”
迭剌:“父皇!您先起来!”
崔七的心猛地一沉。
他下意识地就要冲过去,脚步刚迈开,却被扣住了手腕。
是竹屿。
崔七愕然回头,对上竹屿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他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崔七!”迭剌见劝不动耶律隆绪,只好指着帐门,急得直跺脚,“父皇…父皇会冻坏的!快!快进去劝劝祖母啊!”
崔七看了一眼迭剌,又看了一眼竹屿。
他不再犹豫,猛地甩开竹屿的手。
帐内光线幽暗。
萧太后萧绰,就端坐在宽大胡床上。
她正用一柄骨刀,专注地剔着一块巨大的羊腿骨。
娜仁侍立在她身后阴影里,小脸低着。
崔七的脚步在毡毯上顿住。
他张了张嘴,那句“崔七叩见太后”卡在舌尖,一时难以出声。
身后,迭剌挤了进来:“祖母!父皇他……”
“住口!”萧太后猛地一声断喝。
迭剌眉头一皱,脸上是显而易见的恐惧。
萧太后开口,音量很高,“耶律隆绪,你这是做什么?给我摆帝王的架子吗?”
耶律隆绪在外面,慢慢抬起头:“儿臣不敢。儿臣只是想请母后进食。希望母后网开一面,不要为难儿臣。”
“为难你?”萧太后笑,“我告诉你,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开战就休想,你要是逼我,我就一头撞死在这帐门上,让天下人都看看,你这个当儿子的,是怎么逼死亲娘的!”
迭剌吓得浑身一颤,捂住了自己的嘴。
“让他跪着。”她说,“让长生天看看,让这漠北草原的风雪都看看,让所有的部族首领、让所有的狼骑儿郎都看看,看看我契丹的皇帝,是如何为了他一时之快,为了开战,亵渎神灵,自毁根基!”
她嗤笑:“巫女祭天是草原千百年来的规矩,能用血染红祭坛,是她们几世修来的福分。如今倒好,哈日珠拉自刎,还有不法分子妄图策马铁骑,踏雪边疆!”
竹屿在一边皱眉。
萧绰的意思是——巫女之死是不祥之兆,不宜开战,但耶律隆绪想攻打幽燕许久了,所以此次母子矛盾,是源于主战主和?
“他今日跪在那里,不是因为哀家罚他,是他该跪,他在向那些被他寒了心的契丹勇士谢罪。”萧太后重重拍在胡床扶手上,“他若真想做个明白皇帝,就让他跪到明白!”
“母后!”耶律隆绪声音浑厚,“儿臣不是这个意思!”
崔七站在旁边,听得头皮发麻。
他算是看明白了,这母子俩是在争一口气——萧太后要的是暂时的安稳,耶律隆绪要的是契丹的骨气。
“太后,”崔七深吸一口气,往前站了一步,“您消消气。皇上跪了这么久,再跪下去真要出事了。有什么话,不如让皇上进帐说,暖和地方总比这雪地里好说话,您说是不是?”
耶律隆绪眼睛一亮,刚要起身,又被萧太后喝住:“跪着!谁让你起来了?”
萧绰又道:“大睿降卒,杀之易,安之难!此乃我契丹长治久安之基,昔日太祖收汉人,用韩延徽,定礼仪,兴农耕,始有今日之盛,如今却寒汉人之心,绝归附之路,自毁长城。”
“可是母后!”耶律隆绪挺直脊背,“我契丹立国,靠的是弯刀,是铁骑,是靠杀出来的威名,震慑四方,不是靠那些降卒摇尾乞怜的归附之心,太祖收汉人,用汉臣,那是太祖的雄才大略,是恩威并施,是以力服人。”
萧绰站起身,“胡白!此时开战,就是寒了我契丹勇士的心,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血白流了,让他们觉得他们的可汗不再敬畏长生天,这叫自掘坟墓。哀家问你,等大睿率军来攻,草原连年战乱,积贫已久,你这是要引着他们来踏平这上京临潢府?”
皇帝垂着眼没接话。
太后瞪着皇帝:“你以为揣着个‘主战’的名头就占了理?我问你,族中青壮死在沙场,牛羊无人牧,田垄无人耕。你待如何?”
她缓步走到皇帝面前,语气却软了:“刀剑能防一时,防不住人心。哀家倒有个法子,既不违你的心意,也全了哀家的念想。”
皇帝抬眼,眸中带着几分迟疑。
太后便顺势说下去:“让各部送嫡子来,在这儿陪巫女灵位百日。白日跟着皇子读书,夜里在灵前守着长明灯。”
……
耶律隆绪脸色黑了几分:“母后,巫女血仇未报,人心惶惶,此时不压,更待何时?”
“一派胡言!”
帐内顿时安静了。
就在这瞬间,一个声音在崔七身后响起:
“此举不妥。”
是竹屿。
场中人一愣。
“太后所言,是势。陛下所求,是力。势可安邦,力可破城。二者,皆不可废。”
这话说得极狠,耶律隆绪不敢犹豫,撑着膝盖就要往起跪。
“你?”耶律隆绪看向竹屿,“契丹帐下,何时轮到你来论势?”
竹屿缓缓抬起头,露出那张清俊的脸。
“小人不敢妄论。”竹屿的声音平稳,“小人只知,昔日匈奴强极一时,控弦之士数十万,踏破汉家边关如履平地。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何也?恃力而骄,只知劫掠,不知守成,更不知聚人心、兴牧耕。其势如烈火,燃尽草原,终成灰烬。”
“契丹非匈奴。太后圣明,陛下亦非庸主。然大睿非昔日之汉。孟睿虽弱于骑射,然其城池坚固,钱粮丰足,人心向背,非一战可定乾坤。主战,可得一时之快,壮一时之威,然……”他话锋一转,“此威,能慑服睿军几时?”
竹屿微微垂下眼帘:“势之所起,如水之就下。民心思定,则根基固;百业得兴,则仓廪实;人心归附,则兵源广。彼等归附之心若真,便是活水;若假,便是人质。”
他抬起眼:“力,可夺城灭国;势,可安邦定鼎。太后所怒,或操切,其心,是求一‘势’之根基。陛下所行,乃恐陛下失‘力’之本。”
竹屿伏于阶前,唇边泛起一丝冷哂:“此局本就无解,偏要作此拉扯之态。哈日珠拉巫女尸骨未寒,便已有急不可耐者跳梁。恕草民僭言——陛下所惧,非幽燕反噬,实乃诸部暗藏的叵测之心。”
他叩首的动作未停,方才冷眼旁观,早已窥破这局中玄机:太后绝食是戏,皇帝长跪也是戏。
太后主和是松饵,皇帝主战是张网,母子二人一柔一刚,看似在幽燕战和上争执,实则都在盯着草原诸部的动静。送质子,实为掂量各部落的忠顺——敢推拒的,便是心有反骨;愿顺从的,也需用嫡子血脉缚住手脚。
至于幽燕……不过是枚抛出去的弃子。
皇室故意在战和之间拉扯,让幽燕成为双方角力的幌子,借对幽燕的压制向诸部示警:即便强如幽燕,稍有异动便会沦为博弈的牺牲品,尔等若敢妄动,下场只会更惨。
这出戏唱得越真,越能看清谁在借巫女之死煽风,谁在趁乱觊觎权柄。
所谓“安草原人心”,不过是借幽燕的血肉,喂饱诸部的忌惮罢了。
“放肆!”
耶律隆绪再也按捺不住,“你何出此言!”
这大睿来的年轻人,究竟在想点什么!
“隆绪!”萧太后却猛地抬手。她盯着竹屿,缓缓坐回虎皮胡床。
崔七的心悬到了嗓子眼,他完全没料到竹屿会在此时介入,更没料到太后竟没有立刻将他拖出去砍了。
………………
“陛下,太后——”竹屿伏身叩首,“草民虽微,终是大睿赤子。今日冒死直陈,实为戳破眼前这层虚障:国朝自有疆界,诸部各有封土,若贸然兴兵,恐致反噬,徒增生灵涂炭。恳请陛下垂怜,莫使幽燕赤子沦为兵戈之下的刍狗。巫女既逝,人心本就惶惶,若仍以虚礼遮掩真章,只恐疑窦丛生,更难安抚。”
“陛下与太后若真心欲定朝野、安万姓,便断不可将幽燕视作搪塞之具。民心安在实处,不在戏文;天下稳在赤诚,不在遮掩啊。”
他话说得明白,就连萧绰也是一惊。
这人居然看的如此通透!
有点东西。
终于,萧太后气急,勉强长长地吸了一口气。
她嘴角勾了勾。
“好利口。”她的声音响起,“哀家倒是小瞧了你。”
她的眼神变得极其复杂。
“传哀家的话,”她声音转冷,是对着身后的娜仁说的,“让皇帝…起来吧。雪太大,再跪下去,膝盖就废了。”
她顿了一顿,“告诉他,哀家乏了。让他自己…想想,他今日跪的,到底是什么。”
萧太后说完这句,不再看崔七和竹屿,更不看迭剌,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
“竹屿,你可都说完了?”
竹屿内心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回太后,说完了。”
萧绰笑了,语气轻飘飘的:“说得好啊。来人,这大睿来的奇才,揣着孟睿的心思,留着是个祸害——拖出去,杖死。”
竹屿浑身一震。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