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幽阁那方寸天地,殿前逻辑之辩的余波仍在吴柒心中激荡。嬴政那深不可测的目光,李斯审慎的打量,赵高面具下的算计,乃至周青臣博士的愠怒与困惑,都如同无形的丝线,在这咸阳宫的权力蛛网上颤动。他知道,自己投下的石子已激起涟漪,但接下来是乘风破浪还是被暗流吞噬,犹未可知。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自身最大的依仗与变数——那沉默的系统之上。扩展至宫墙外百米的扫描能力,让他能模糊感知到墙外街市的动静,车马辚辚,人声隐约,虽不清晰,却像开了一扇小小的气窗,打破了完全与世隔绝的囚笼感。然而,能量依旧低微,功能受限,下一步该如何走,系统并未给出明确指引。
就在他于院中老槐树下静坐,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时,脑海中那熟悉的电子音再次突兀响起,这一次,带着明确的任务导向:
【适应性任务完成,基础信息库交互权限初步解锁。】
【触发主线引导任务:‘效率的基石’】
【任务目标:观察并分析‘咸阳宫—灞上军营’驿传系统核心节点(咸阳宫发出端)的现行信息传递流程,识别非必要环节与延迟点。】
【任务奖励:能量中度补充。解锁‘基础优化推演’模块(初级)。】
【失败惩罚:系统能量进一步衰减,信息扫描范围缩回宫内。】
【备注:流程是权力的血管,效率是帝国的生命。请宿主谨慎介入。】
来了!真正的第一个主线引导任务。目标直指秦帝国高速运转的神经系统——驿传体系。这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而是要求他进行分析,识别问题。奖励也更为丰厚,尤其是那个“基础优化推演”模块,听起来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辅助工具。
然而,“咸阳宫发出端”这个限定,让他稍稍松了口气。这意味着他无需亲赴军营,活动范围仍被限制在宫禁之内,但如何接触到驿传发出流程的核心环节,依旧是个难题。他不可能直接跑到负责此事的官署指手画脚。
机会再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
两日后,一名郎官带来口谕,命吴柒前往尚书署辖下的一处文书周转房舍,协助核验一批即将发往各地,涉及粮秣调拨、器械补充的紧急文书中的数字计算。口谕并未言明缘由,但吴柒瞬间将其与系统任务联系起来。这绝非巧合,很可能是殿上“逻辑之辩”后,某位重臣(很可能是注重实效的李斯)的一次试探性利用,想看看他的“数理逻辑”能否应用于更实际的政务流程中。
文书房舍内一片繁忙景象。竹简、木牍堆积如山,书吏们埋头抄录、核验、用封泥盖章。空气中弥漫着墨汁、竹木和灰尘的味道。吴柒被指定的任务,是复核一批发往灞上军营的弩箭补充令,其中涉及各营编制、库存、需补数量等多组数据的对应与汇总。
他并未立即投入计算,而是先静静地观察了整个流程:命令由更高层官署下达草稿,经书吏誊抄正本,另一组书吏核对数字与文本,核算无误后交由专门属吏登记编号,最后送至用印处加盖官印,封装,等待驿骑取走。
流程看似严密,但吴柒很快发现了问题。数字核验完全依赖书吏各自用算筹反复演算,速度慢,且易因疲劳出错。不同书吏负责不同部分,汇总时又需再次核算,环节冗余。更重要的是,所有文书,无论缓急,似乎都遵循同一套繁琐的核验步骤。
他不动声色地开始自己的工作。借助强大的心算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梳理,他快速找出了几处因抄录或计算疏忽导致的数字矛盾,效率远超周围的书吏。负责此地的小吏从最初的怀疑变为惊异,再到后来的恭敬。
在间歇时,吴柒状似无意地与那疲惫的小吏交谈:“每日经手如此多紧急军令,核验如此费力,若有更简捷之法,只核关键、验关联,而非逐字逐数重算,或可更快发出?”
小吏苦笑:“先生有所不知,律令森严,文书有误,罪责非小。谁敢简化步骤?宁可慢,不可错。”
吴柒默然。他明白了问题的根源不仅是技术,更是制度与风险规避的心态。系统要求他“识别非必要环节与延迟点”,他已然找到:一是核验手段原始(依赖人工算筹),二是流程僵化(缺乏优先级区分与风险点聚焦),三是权责不清下的保守心态。
他完成了数字核验的本职工作,带着观察到的结果和更深的思考回到了清幽阁。系统任务并未立即显示完成,显然,“分析”需要更具体的结论。
但吴柒知道,他已经拿到了打开下一道门的钥匙。如何将观察转化为可行的“优化方案”,并能以这个时代所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去,将是接下来的关键。系统奖励的“推演模块”,或许正是破局所需。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