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日热过一日。五月底便进入长江中上游的雨季,动不动就连下一两天的雨,我们日常在忙于军务的同时,也不得不分出更多的精力用于民政事务。司马懿是北方人,在宛城驻扎的时间还不长,再说宛城的气候与长江沿岸也有一定的差别,初次经历长江的雨季让他有些担忧。我便主动帮他出谋划策、宽慰他,将我驻防江陵的经验全盘贡献出来。按照我这几年的经验判断,今年的雨量一般,应该不是灾年。司马懿这才略感安心。
六月初的一天,司马懿忽然请我吃饭,我欣然同意。按照约好的时间,傍晚时分,我换了一身便装,独自来到县衙。司马懿进城之后,将经历过激战的县衙清理出来,当做他的办公场所和住所。几十个士兵用水冲洗了好几遍,才将战况最激烈的前院里里外外冲洗干净,换上了新的家具。就连前厅被火烧过的痕迹,也抽空找人来重新整饬过了。攻下永安二十多天了,除了被炸开的南门修缮尚未完成,城中其他地方已经基本看不出战火的痕迹。
司马懿准备的是最平常的家宴菜式,带有一些永安的地方特色。我们随意地聊了些公务方面的事,都是些细节方面的小事。饭还没吃完,忽然间“哗”地一声下起了雨,几乎没什么征兆。我俩不约而同地望了眼外面的院子,又对看一眼。
他颇有几分无奈地说:“这雨说下就下,不知又要下多久。既然下雨了,叔权正好不急着走,陪我喝一杯吧。”
我忙道:“末将不胜荣幸!”
不过我想,即便没下这场雨,司马懿也会在饭后留我喝酒。特意叫我过来,总不会是为了吃顿饭。
雨夜小酌与月下对饮一样,莫名地平添几分风雅。收了食案之后,亲兵端上了酒具,司马懿没留人在旁服侍,让他们全部退了出去,与我单独坐在窗边,听着落在院中不大不小的雨声,享受着骤雨带来的微微凉爽。
我们互相敬了两杯酒,他看着我道:“想来我与叔权,还是头一次有机会对饮吧?”
我想了想:“大约是了。末将并无太多机会能与司马将军来往。”
我跟司马懿其实差了辈分。他即便比我父亲夏侯渊年轻、资历也浅得多,毕竟是曹操时代就出仕的“老人”了。而且他是“一代”,我是“二代”。不管是年龄还是资历地位,我很明显差了一个级别。我要想与他平等交往是不可能的。
“从前在洛阳时,都是各忙各的,鲜少有机会相见,更别提有机会坐下来饮酒闲谈,却不想在这拒敌守土的要冲之地,却叫你我忙里偷闲了。”
“将军说的是。不过将军夺下永安、智擒孟达,实在是劳苦功高。这二十多天来,将军一点都没闲着。稍稍忙里偷闲一下,也是应该的。”我举杯,“夏侯称敬将军一杯!”
司马懿笑着喝了,幽幽叹道:“劳苦功高……司马懿不敢当。这些日子来,也多亏了叔权不遗余力地襄助,城内才能这么快平定下来。叔权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司马懿深感钦佩。”
“将军过奖了,夏侯称担不起。”
司马懿淡淡地说:“武将,向来在战功一事上,毫不退让……”
我见他话里有话地盯着我,忙笑笑给自己找补:“末将并非退让,只是相信司马将军会公正地将诸将功绩上报朝廷。末将并不担心将军抢了末将的功劳。”
他呵呵一笑:“这样一说,倒像是叔权在考验本官了。”
“不敢不敢!末将不敢!”
“可是,有些人不计较一时一地的战功,是因为心中怀有更大的期许、更远的宏图,所以,不会专注于目前的得失。在我看来,叔权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语气慢条斯理,依旧淡淡地,眼睛却紧盯着我,如狼似鹰。我有种被看穿心事的忐忑不安,随即一想,这说不定正是机会呢?我的确有野心,可要想推动,除了争取曹叡的支持外,还远远不够。
我端正了坐姿,正视司马懿审视的目光,坦然道:“为将者,谁不想追随明主,扬名于乱世、彪炳于史册?不止下官有这份野心,斗胆揣测,司马将军也不能说自己没有吧?”
“男儿丈夫,想要建功立业,乃人之常情。”
“将军不觉得,天大的机会就在眼前、在这滔滔江水奔涌而过的永安城?”
他不动声色,微微一笑:“叔权的野心,真令本官吃惊。不得不说,有这份志向,才是你夏侯叔权!”
我苦笑:“志向虽有,却不知能否得到朝廷认可。”
他沉吟片刻:“你对陛下提起过吗?”
“还没有正式提出。之前我也没曾想过,能有机会拿下永安城。”
“不过即便没有永安在手,你这两年在江陵悉心经营,其中的用意,有心之人也不难揣摩。去年我陪同陛下巡视江陵时,你应该有机会向陛下提出长远之计吧?”
在他面前,我也用不着装作跟曹叡不熟,便老实承认:“说是说过的,不过我觉得陛下并不太相信短期之内能有什么进展,应该只是将我的提议当做献策,姑且听着而已。”
“呵,陛下虽然年轻,却是谨慎之人,做事深思熟虑。”
这话隐隐有点暗示我操之过急的意思。我想了想,追问道:“司马将军如何看?”
他没有马上回答,不紧不慢地喝了口酒,慢悠悠地说:“这几日事务不似起初那般繁忙,有时夜深人静,独自就寝时,我不免会想——倘若先帝仍在,得知了攻下永安的消息,不知会有多高兴。”
我一愣,感觉他的回答明显跑偏了,便等着他继续往下说。
“先帝在世的时候,曾有一次问计于陈群、贾诩,先吴后蜀、还是先蜀后吴。叔权猜猜他们如何回答?”
我摇头:“贾诩,谋士奇才;陈群,士人马首。我一个小小武将,猜不透,也不敢猜。”
他笑:“其实不难猜到——二人都劝先帝勤修内政、积蓄国力,徐徐图之。先吴后蜀、还是先蜀后吴,并不重要。”
我恍然大悟:“换句话说,其实是不赞成打破三方势力的平衡,主张维持现状?为何?”
“虽说身为臣子不该说这种话……但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大魏并不具备吞并吴蜀、一统天下的实力。先帝在世的时候是如此,如今也没有什么不同。”
“这么说,司马将军也不赞成我向陛下提出的建议?将军认为统一天下,时机未到?”
他深深看了我一眼:“倘若是先帝,在攻下永安之后听到你的提议,应当会十分高兴吧。你的野心,或许更对先帝的胃口。”
老实说,我有些失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历史上真正的伐吴灭蜀,远在几十年后,统一天下已经是西晋时期了,没有人比我自己更清楚我的提议有多么“操之过急”。可是这么大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我也不相信魏国的文臣武将、曹叡本人,真的毫不动心?
“陛下面前,我会竭力说服。”我态度坚定地说,“但我想先听听司马将军的看法——将军为何不赞成呢?我军经营江陵已有几年,吴蜀双方都想夺回江陵城,几年下来也都无功而返。东吴大将陆逊也此城下折戟沉沙,英年早逝。如今我们又拿下扼守三峡要冲之地的永安,俘获蜀国大将李严,一并铲除了上庸三郡的隐患孟达。如此大好的局面,若不能好好把握,岂不可惜?”
“你说的有道理。然而,要想趁胜追击,却并非易事。蜀汉后主虽然资质平平,但有诸葛亮辅政。自其执掌军政事务以来,蜀汉内部平稳,政清人和,农商兴旺。而东吴虽然失了陆逊一人,吴主孙权知人善任,御下有方,东吴内部也并未出现裂隙,没有可乘之机。一言以蔽之,大魏天命未至、吴蜀气数未尽啊。”
我很不以为然:“蜀汉丞相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在军事上却是才华平平。刘备生前从未令其掌军,便是明证。或许在刘备心中,对诸葛的军事才能之信任,远远不及对李严。蜀汉这几年虽然安定,但毕竟小国寡民,国力有限,必不能同时在汉中与巴郡两线用兵。若我们两路并进,同时从汉中陆路与永安水路发动攻击,即便是诸葛亮,也未必招架得住!”
司马懿微微一笑:“叔权是否忘了,大魏果真有这个实力,能够同时在西、南、东三线用兵么?”
“东?”
“我朝若对蜀汉下手,东吴必定不会袖手旁观。若益州被我大魏吞并,孙权在江东岂能安心?所以倘若如你所说,汉中、永安两路并进,东吴必定会进攻淮南,以求牵制我军,解救蜀汉于危亡之中!”
他这么说确实不无道理,我一时间无话可说。确实,无论是真实历史,还是我的个人设想,都是对二者各个击破的。我并没有认真推演过,如果蜀汉和东吴真正联起手来,共同抵抗甚至主动进攻魏国,以魏国目前的实力是不是能够接得住。
“……他们虽然号称同盟,可实际上不仅并未真正联手用兵,相互之间反而仇怨错杂。孙权和刘禅,果真会联合起来抗击我们大魏?”
“的确,迄今为止,赤壁一战之后,所谓孙刘联盟,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声援和使节往来。真正联手出兵,一次都没有过。反而因为关羽败于吕蒙之手、东吴吞并荆州土地,一度反目成仇。可如果其中一方真正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另一方醒悟到唇齿相依的道理,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联合起来背水一战,一如当年的赤壁。武帝南征,本来也是有许多人不赞成的。”
我再无话可说,一时之间想不到更好的理由说服司马懿,更无法说服自己。赤壁一战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基调,也让曹魏终其一朝永远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作为后世之人,我也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倘若赤壁一战曹操赢了,还会有后来的“三国演义”吗?
如果我坚持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我就不会输吗?如果我输了,历史不会受到太多影响,过个几十年,该统一的时候依旧会统一,只不过统一天下的人不是曹叡和我罢了。可对我自己来说,却是永远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外面的雨仍旧在下,雨声像是隔绝了天地万物,将我和应该是我命中宿敌的人囿于一室。高大的男子沉稳地端坐在灯下,摇曳的灯火将他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显得更加巍峨,犹如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我忽然意识到,眼前的人是晋宣帝司马懿,是对我而言犹如高山仰止的人物。倘若我的梦想结束了,那就是他和司马家族梦想的开始。
他忽然幽幽开口:“叔权,你为何如此心急?无论你还是陛下,都还年轻,稳扎稳打,悉心经营,机会一定会有,何必非要趁现在?”
我看着他,无言以对。我能告诉他,我不着急的话,曹叡可能没时间等那么久了?曹叡等不了,曹家的孤儿寡母,就要被你们司马家赶走了?
我不能在曹叡活着的时候遏制司马懿累积军功,更不能让曹叡在死后所托非人!
我笑了笑,低声说:“我确实心急。因为天下事不定,我无法安心回到陛下身边、与陛下朝夕相守。”
他的眼神很明显地闪烁了一下。我弯下腰对他行了一礼。
“请恕夏侯称冒犯——我不想与陛下之间,变成将军与先帝那样。”
他没有回应,只是端起酒杯,将满杯的酒一饮而尽。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