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林有人

面朝黄土,全神贯注地埋头倒腾田地的陶乐野听到一句陌生问话:“小郎君,你这种的是什么?”

寻声望去,陶乐野看到了一张陌生的面孔,农家打扮的胖妇人探着头,正好奇地问他。在这年轻人的地里,她仔细辨认,也只认出了像生姜的秧苗。

你这种的是什么?

松伯也这么问过陶乐野。

于是,他把对松青道长说的话又重复了遍:“胡姜、胡香菜。”

此地已多有种植胡葱,陶乐野照着类比,为他的香辛料取了个接地气的名字。

“我瞧着也像是姜。那,你是打算做姜茶?”胖婶子继续问。

说起姜汁,陶乐野倒想起一款现代甜点来。他想,可惜古代牛乳太稀有,不然姜汁撞奶应该能卖得很不错。

“哈不是,就先种着,自己吃或卖,都行的。”

胖婶子头发用布巾缠着,腰间系了条碎花兜,是常见的村民打扮。她头一回见这样的庄稼苗,稀奇得紧:“我是曹家村那的。小郎君,之前好像没见过你。”

她瞅着从没见过的小青秧,觉着很是新奇,同时又实在疑惑,“你说,这瘦趴趴的小苗当真能活下来?”

陶乐野这批苗是扦插而成,不是种子发芽,因此暂时看着不及种子芽的秧苗那么有生命力。

他看了看天,这两天应该不会下大雨,笑着回答:“希望能行。”

庄稼人都热衷谈论庄稼事,婶子也爱菜,她问:“哦哦,那你这作物是结瓜……还是结果?”

香辛料种类繁多,自成一派,有食用果实种子的,也有吃根茎的。而曹婶娘指的这棵,陶乐野笑:“吃叶子的。”

那胖婶又指指另一株花形叶苗:“这两个,哪个更好吃?”

陶乐野心想,都好吃……也有可能都不好吃。

要知道,香辛料这种东西如同香菜。

喜欢的人极喜欢,吃粉面、凉拌必加。而不喜欢的人则极讨厌,见到绝对部碰一点。

——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他卖了个关子:“到时候要是种成了,婶娘来尝尝就知道了。”

曹婶子挽着个竹编篓,里面搁着小铲和几朵新鲜的大蘑菇,连连说好。

她见陶乐野看着篓子里的蘑菇,说:“都是山里摘的野货,还有不少哩!”

野菌子陶乐野不会挑,也就不敢尝。每年都能听说误食菌子之后抢救的新闻。但靠山吃山,春天万物复苏,山里野货多,他竟把这个大宝藏给忘了。

“进山不难,可别往深山老林里去!”曹婶子看他一脸心动的表情,特意嘱咐了一声。

曹婶子说得对,万一……如有万一,这批秧苗发苗不成,他就要喝西北风了。

胖婶子的话给他提了醒,下午忙好地头事,陶乐野背着箩筐进了山。他计划,只要得空,多去山里看看,挖些什么能吃的野货,总能补贴些家用。

他走得很慢,认真熟记路线,避免迷路。大学时选修的野生经济植物课程终于派上用场。

陶乐野依照记忆,挖了两株野菜。山间寂寂,风过留痕,他边走边找,忽而眼前一亮,是山笋!

笋角尖尖,破土而立,而且还不止一个。毛竹聚集生长,盘根错节,顺着第一只又发现了好些。他挑拣个头大的,挖了三只,余下的小笋都没动。春笋分量沉,三只鲜笋,加上其他野菜足够他吃上一阵,装进背篓里沉甸甸的。

陶乐野心底满意,跨上背篓时不远处的矮树忽然颤了颤。

这里有人!

一瞬间,他心脏突突直跳,山野莽夫可打不过!

陶乐野握紧手里的镰刀,面上佯装不知,实则机警地汗毛竖起。缓缓退出林子,回到正经小路上。后边并无人在跟,他加快步子迅速返回,直到望见不虚观的屋墙,才松出一口气。放下心来,砍满了整筐的柴火。

晚饭时,他啃着手里的窝头压压惊,特地把这事说与松伯听。

松青老道长哈哈笑:“野人,没听说过。倒有可能是小兽,山猪、野兔、黄鼠狼。”他朝后院的一只浅黄羽毛的母鸡抬了下下巴,“它就是我在山上逮到的。”

母鸡产蛋积极,几乎每隔几日便有鸡蛋。是陶乐野这些天所吃水煮蛋的来源之一。

听到此处,陶乐野被窝头噎住,干巴巴道:“那早知如此,我该凑近一些瞧瞧。若是山猪、野鸡便可拖回来养着。”

“野鸡还好,若真是山猪,我和你两人也不一定扛得过!”

那玩意儿皮糙毛硬,力大无穷,真是倔起来连花驴子也要吃亏。说到这里,院子里歪嘴嚼草的毛驴鼻子里“哼”了一声。

次日大早,陶乐野坐着驴车,和松伯进城去。驴老爷拉车不快,好在挺稳。赶驴也是门技术活,认人。陶乐野咬着昨晚多做的窝头当早食,一边听松伯闲话,讲十里八乡的新鲜事。

曹家村那头是云浦镇,再就是渡口,从水路通往各处,皆是松青道长常去帮衬的地方。

驴车翻过一座山,路边有人拦下了他们。

山道旁,两位村户打扮的中年人也在赶路往城里走,他们各背着以篓菜和肉,掏出两个小馒头。

“道长好啊,我们能不能能不能让我们搭个车?”

白馒头个头不大,一看是便是自家做的。云浦镇离此地不近,搭便车时常给些吃食充当劳苦费。

松青老道长没和村民们客气,爽快地让他们上车。

“唉哟,我瞧这位小郎君可俊俏的很!”农家妇人也不拘束,主动攀谈。

几人一起谈天,古时没有网络和手机,什么新鲜事都靠口口相传,全作消遣。人多的地方,村里、镇上、城中,总有些热闹可讲。

比方说,东边的王家取了亲,西边的周家盖了房,哪哪哪又来商队,谁家入赘了好看的丈夫。

同车一路,陶乐野也听了一耳朵。

“你们听说了不?城里最近不太平咧,许家的少爷被山匪给绑啦。”

“少爷吗?”旁人疑惑,“我怎么听是丢了银钱!若是银钱,那数目肯定不少。许府那那种高门富户,几百两都不算事儿!”

得,道听途说,版本众多。只有事实是最不清楚的。

另一位抢说道,说完忍不住“啧啧”两声:“什么时候我能攒那么多银子哟,我都没见过那么多银两!”

“咱们呀,再重几辈子地就有了——或者,这许府丢的银钱让我拾得了,嘿嘿,也成!”

陶乐野也这么想,点头直笑,看样子不管在哪里,大家都有一个不劳而获的暴富梦。

可惜,做梦归做梦,日子还需脚踏实地地过。

“可不是嘛?希望今日进城,鸡蛋鸭蛋价能卖高些。”

“对啊,上回运气好,多挣了十文钱呢,可把我高兴坏了。”

大家说了几句,开始聊其他事。柴米油盐、田间地头。

一路热热闹闹,个把时辰后,他们终于站在了城门下,“福安城”三个大字整齐规划刻字整肃,尽显官家威严。

一行人依规矩在守门人处排队登册,领了临时入城的木牌。

松青道长停了板车,叮嘱陶乐野:“木牌好生保管,出城还需再验。”

城中一派热闹繁华,可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街边面食的小摊,竹蒸笼屉一掀开,冒出腾腾白热乎气;汤饼铺子生意兴隆,跑堂小二正把布巾子甩到肩头,取招呼下一位客人;马车、轿子停在一侧,贴身仆从得了指示噔噔噔地为不露面的主人家买朝食。

市井烟火扑面而来,喧闹中又井然有序。

松青道长和村民约定大致回城的时间,便各自分头办事。松青道长去贩春菜和木工,无需人帮忙,陶乐野得了空闲,正和他想法,他到处逛起来。

一家家铺面看过去,胭脂铺、书局、和清堂。

找到了!

陶乐野终于找到了一家医馆。

一整面墙的木抽屉,整整齐齐的写着各种药材名字。

丁香,砂仁……肉桂。

陶乐野默默看着,陆续找到几个熟悉的牌子。

“客官,请问是抓药吗?有带方子吗?”忙完过来的伙计招呼道。

“我想要些大茴和丁香,再看看陈皮。”陶乐野只买了最少分量,用于查看质量。又挑了两个,再问问其他。

“您说笑了,桂皮、八角这些啊我们不卖的,得去米粮铺子看看有没有了。有时路边的货郎也有好货的。”

陶乐野点头称谢,这些常见卤味香辛料,他并不真想买,只是问问确认存在于这个世界,既然已有,那他也不必费功夫种植了,等要用时直接买就成。

询问完这些药食同源的香辛料,陶乐野出了和清堂,在街边流动商贩找寻一圈,又去医馆伙计提到的米面铺子看了。这一趟下来,对这个古代的香辛料了解上七八成,心里总算有底了。

传统卤味料、药材这里都有,而陶乐野手里的种子、幼苗品种大都更优质,就连最大的那家中医堂里头的,也没有他的品种好。

一些原产地为国外、其他大洲的香辛料则基本还未在此地出现。

——如此看来,陶乐野可种植的品种种类不少。

这个古代,到底“古”到什么时候呢。逛了这么一阵,陶乐野仍旧摸不着头脑。忽然想到了什么,他翻过铜板去看上边铸币的年号。

宣安通宝?

这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