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51章 翁妪粥香谈旧事,青黛话里试寻踪

老婆婆握着粗布拎包的指节泛着细纹,拧着眉道,“这个……我不知道。你找的这人,我有印象。最后一次见她,大约是15年前……官爷来寻她的前一夜,我见她往河里扔了个木匣子,因此印象很深刻。”

青黛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请托之辞,老婆婆似并未起疑心。

婆婆与翁老对视了一眼,才开口道,“我第一次见此人,是十九年前。

记不清是哪月了,可能是过了惊蛰,天气还有些冷。

那日虹桥畔人挤人,她却揣着个旧木匣,孤零零立在张大郎的饮子摊旁。

布巾遮了大半张脸,只露个下颌,可怜见的。

我瞧她葛布裙上沾着些泥点,瞧着像从远路来的。

问她是来投奔亲戚还是新寡回娘家,她只垂着眼捏紧布巾,也没说话。

我瞧她打扮有些怪,声音跟小猫似的,就问东问西的。

她都不回答……

我记得,说到布巾,她才解释说「脸上起了豆子,怕吓着人」。

一想到托着病体在外奔波,我有些于心不忍,就将刚买的炊饼给了她吃。

后来,又和她说了好些话,才探听出些信息。

她新寡,夫家变故,又遭了水患,这才来汴梁。

听当时那话的意思,也没说在这落脚,倒像是路过这里,走不动了。

她话少得很,声音轻细,像身体虚弱的紧,我们便也不好多问。

又有好心娘子,将些草垫子给她垫着,旧衣衫给她盖着。

她便在一棵树下靠着,歇了阵儿脚。

等到我忙完了,再去瞧她,就不见人影了。

再后来几个月都没见过这人,我便也忘记了。

又过了有大半年吧,才又见她,这次她精神头很足。”

青黛身子微微前倾,眉梢悄悄扬起,“这次,在这里安顿下来了?那,这是什么时候?也是十九年前?”

“是,还没到年终,大概是秋天吧。

那天,汴河涨水,她出现在虹桥下的空摊位上。

穿件洗得发白的素色褙子,头发用根木簪绾着。

脸前蒙块灰布巾,只露出双眼睛。

虽然瞧着身子壮了些,但她那看起来孤零零惹人怜的模样,一点没变。

我第一眼便认出她来。

有人凑过去买糕饼,才瞧出她开始卖糕饼了。

一来二去,就在这虹桥畔做起了小本生意。

这里原有卖饮子的张老汉,他肯定也见过的。”

这时,礞石从包子铺内探出头,面上水沁沁的,热气熏得他眉眼都软了。

瞧见青黛了,便面含喜色的小跑过来,热络地喊道,

“青娘子,怎的干站着说话呢?不若到我们包子铺坐坐,想必这两位老人家还没吃早饭呢,不若一同用个早饭,也试试我们这包子馅有没有长进。”

青黛眼眸一亮,微微颔首,“甚好呢。”

“怎么好麻烦呢?”老翁连连推辞,却没移动脚步。

青黛赶紧上前一步,亲昵地扶住老婆婆的胳膊,又对老翁笑道:“您看这早市风大,谈话多有不便。您二位又好心给我提供了这么重要的信息,我怎能让二老空着肚子、站着说话呢?这是我家姐夫的店,不若进来吃点包子,歇脚填填肚子。”

说着便半扶半引将二人让进铺内,回头冲薛三娘眼尾一跳,扬声道:“姐姐,我这摊子先托您看着!”

还给薛三娘使了个眼色,三娘连连含笑点头。

待三人在靠窗的位置坐定,礞石很快让人端上吃食:两笼暄软的包子、三碗冒着热气的杂粮粥,还有一碟油泼咸菜,一碟麻辣萝卜丝。

老婆婆拿起筷子,先浅啜了口粥,青黛才轻声开口:“方才您说十九年前,见过那位戴布巾的娘子,再多说说她的事,可好?”

老婆婆继续说道,“当然好,只是我年纪大了,怕记得不真切。若是有什么说错的地方,还望娘子不要怪我咯。”

“这是自然,您放心讲便是。”青黛手肘撑在包子铺的方木桌上,指尖轻轻捻着帕角,目光落在对方夹包子的手上。

“我家原是做珍珠买卖的,父辈时还为宫里采办过南珠,后来才歇了这营生。

早年常从岭南采珠船收来海珠,在汴河码头的铺子里售卖。也算是清闲。

都是我家孩子他爸忙活,我只是串珠卖卖,所以平时爱管管闲事。

客少的时候,闲着也是无聊,我就偶尔找她聊聊天。

从没人听她提过家乡,也没人知道她夫家、娘家姓甚名谁。

只说是,前一段来这里本是路过,要去的地方另有他处,可惜脚力不济。

又承蒙好心人收留,在人家里叨扰了许久。

她好些了,便想着自己找个住处。

此地民风朴实,做点营生应该好过活。

这话我是不大信,她定是来投靠亲戚,结果扑了空。

横竖也没处去,便留在这里凑合度日。

也算老天垂帘,她做的一手好糕饼,这地界的人都爱吃。

问她师从哪处,她只说「自己瞎琢磨的」。

问她住在哪,她就低头忙活起来,也不吭声。

虽然话少,但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文绉绉的。

我瞧着那举止行动,很像是大户人家落魄的小姐。

张老汉和她倒是投缘,没事儿就聊些诗词对联的。

只是她谈论文墨倒是话多些,但和常人比也是沉默寡言的紧。

她手很巧,糕饼很特别,也不像没见过世面的,可怜身世如此啊……

捏的莲蓉糕能看出细细的纹路,咬着却带点说不清的凉味。

芝麻酥里会加些碎花瓣,吃着有股冷香,问她花瓣哪来的,只说城外采的。

又比如,糕饼模样是寻常的梅花形,咬开却有股清苦的香。

问她放了什么,只说山里采的草。

卖得也贱,一文钱能买两块。

人本分,从不少收一文钱。

遇着讨食的孩童,还会多给块糕。

从不少秤,也不与人争摊位,可谁也摸不透她。

不贪多,不争竞,不渲嚷,与世无争似的。

每天第一个来,第一个走。

哦,她随身带着的一个木匣,总锁得紧紧的。

偶尔听见匣子里有轻响,问她装了啥,只说些贝壳海螺。

她素来是不惹是非的性子,待人接物都算平和。

可细究起来,有些行事作风,让人捉摸不透。

有些时候的行径,不怎么合常情。

总让我觉着她,有些个……

我形容不出来,不是她不好,就是是那股子感觉,像抓不住的影子。

明明在心里绕,却道不出到底是什么。”

青黛听了这许多,终于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这人行事风格,应该是不同寻常。

落在他们眼中,或许就是:怪。

便顺着话茬问道,“婆婆,您是觉得,她……古怪?”

“对!小娘子太聪慧了!

就是古怪,她这人从出现到消失,都透露着古怪。

跟她相处时,没什么具体的不对劲。

可过后回想,总觉得哪里差了点什么,心里面总是不那么托底。”

若是如此,定有缘由。

她的行为背后,也必然隐藏着重要信息。

“那,都有什么不怎么合常情的举动呢?”

老婆婆双眼一亮,端着瓷碗的手顿在半空,小米粥的热气拂过鼻尖也没察觉,

“有回,虹桥大风,她那布巾被风吹掉,有人瞥见她脸上根本没豆子。

干干净净的脸蛋,为何要用布巾捂得紧?莫非怕人认出来?

有次,我家老伴从码头回来,正遇见她在那里呆呆的傻站着,抹眼泪,好一会儿才走。

还有人说,瞧见她夜里对着月亮小声说话,总觉得她有着什么故事。

又有回漕运码头,来了位官爷带着医官查疫,她不管眼前要买糕的大爷,立马收拾摊位转身就走了,像是躲着检查似的。

对了,有次一位坐馆先生路过她的摊,刚开口说自己是医官,她便伸手抢了糕饼,不再理那人,像是就不喜欢这些医官……”

哦?

青黛澄眸微微一转,记下这个重要的信息。

或许,绝膳娘子和医官间有什么过节。

且时间是十九年前,与医女案只相隔一年不到。

这个时间点,也是很微妙的。

“婆婆,那她后来是怎么不在这里摆摊了呢?”青黛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画着圈。

她耐着性子循循引导,以免婆婆继续再讲一大堆日常。

“好像十五年前吧,就是……汴梁里传言出了个绝膳娘子的时候,她又有一段日子不出摊了。再见她时,我亲眼瞧见她伤了脸颊,再后来,她出摊的日子就少之又少了。哦,大约也是那时候,我几次瞧见她开始拉扯着两个从未见过的半大孩子……”

听得出,这后面的事情,老婆婆的印象都很模糊了。

“也就是说,您初见她时,她还是新寡,并无子女。可四年后,突然身边多了两个孩子,从此也很少露面。”青黛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牢牢地锁住老婆婆。

老人把空了的粥碗轻轻推到一边,缓缓点了点头,“哦,对了,也就是大约是八年前吧,有官爷来寻访她,后来坊间对她起了许多传言,有人说她是绝膳娘子,有人说她是犯了什么事,还有人说她是贵人家逃出来的……再后来这人就消失了,我也有十多年没见过她了……”

老翁也放下了筷子,补充道,“我倒是在林子边瞧见过她几回,不清楚她是不是就住在那附近……不过,那里现在被一位公子买下重建,现下也都是住着些照看房子的老人,梁娘子怕是不再在那里住了。”

“是啊,时过境迁,爷爷您说的林子,是在码头附近的那个?”

青黛一面点头,一面暗暗记下老翁所说的地点。

虽然梁娘子已不住在此处,却也应去探查一下。

或许,现在住在那里的,是梁娘子的亲人呢。

没准能从那里寻得些新的线索。

青黛眸子满满映着欣喜,谢过薛三娘照看摊位,又交换了些姐妹间才懂的眼神。

才引着二老往巷口走,那位老翁也极力补充了些细节。

虽然与她的关注点不太一致,但也记在心里,连连道谢。

陪他们走了老远,青黛将手上提着的漆盒的糕饼递上:

“一点心意,您二老带回去给孙辈尝尝。”

二老说了些感谢地话,便离开了。

望着二老的背影,青黛心里涌上个念头……

***

此乃是:

粥暖忆绵长,檐凉坠露霜。

糕香连往事,犹记早年妆。

(创作于2025/9/12,晋江文学城首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