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光源与影子

早读铃响之前,教室还没坐满。

窗外天刚亮透,校门那边来的学生三三两两,背着书包往教学楼挤。

走廊上还有点潮,昨晚落下的水汽没完全散,踩在地上会带一小点凉意上来。

沈向榆到教室的时候,前排已经有人窝在校服里打瞌睡。

他把书包放下,刚准备从抽屉里翻语言文书,动作一顿——

桌肚里多了一小袋东西。

是用透明塑料袋装着的两个面包,一左一右,很老实地躺在他的作文本上面。

袋子外面用红笔写了三个大字:“新同桌专供”。

字写得飞快,尾巴全是勾勾绕绕的,沈向榆不用看署名,就知道是谁。

“看见了?”

旁边有人说话,声音带着一点刚跑上楼的喘。

许长昭一只手拎着自己的书包,另一只手还在裤兜里摸手机,校服拉链没拉好,里面的T恤领口有一点皱。

“……这是你放的?”沈向榆问,问题本身就显得有点多余。

“不然呢?”许长昭坐下,把自己的早饭丢在桌上——一盒还热的豆浆,一袋小笼包。

他冲那袋面包点了下下巴:“今天小卖部排队太长了,我怕你又说‘随便’就随便着饿肚子,先给你抢了两家烘焙坊最后的尊严。”

沈向榆低头看了一眼包装袋上的商标,是学校门口那家面包房的名字。

“多少钱?”他下意识问。

“你这是在侮辱我作为课代表的尊严。”许长昭一本正经,“我给你送的第一份早餐,你居然想给钱。”

“……”

他被说得有点无措:“那——谢谢。”

“这次可以说。”许长昭笑,“毕竟吃人嘴软。”

他戳了戳面包袋子:“快吃,等会儿上课要被老师点名背书的。”

沈向榆拆开包装,面包是很简单的牛奶味,刚从店里拿出来没多久,还有一点温度。

他咬了一口,味道不算有多惊艳,却有一种刚刚好赶上的满足感——

像本该错过的东西在最后一分钟被拽回来一样。

他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很清楚:

这么多年,他都是自己解决早饭的。

要么是在家门口匆匆买一个烧饼,要么在校门口啃干面包。

从来没人记得他喜不喜欢吃什么,也没人会在清早替他多排一趟队。

回过神时,他余光看见许长昭正在大口喝豆浆。

“你不买面包?”沈向榆问。

“我妈做的包子要是被我抛弃,她晚上会现场表达失望。”许长昭叼着吸管,“你别小看一个家庭主妇的情感攻击力。”

“伯母会给你做早饭?”沈向榆有点意外。

“会啊。”

他理所当然,“她说高二是关键时期,要保证小太阳的能量补给。”

前排有人回头:“你妈还知道你是小太阳?”

“她起的名字,她心里没数吗?”许长昭说。

那人“啧”了一声:“羡慕,有妈做早饭。”

“你可以考虑下辈子排号。”许长昭甩给他这一句,笑着又对沈向榆道,“你要是想体验阿姨牌早饭,我可以帮你申请一份‘附属配给’。”

“……不用。”

“真的,她做多了也会伤心的。”他故意说得特别认真,“你拯救一下中年妇女的爱心出口。”

沈向榆低头,把剩下半个面包咬完,没再反驳。

只是心里十分清楚——那种“做多了还会伤心”的情绪,在他家很少出现。

他们那边,更像是一张永远有空位的分数表,和一条看不见的线:你达不到,就继续往上挤。

早餐这种事,从来不在那条线的范围之内。

---

渐渐的,送早餐这件事,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事。

不是每天都有,但频率高到让人分不清是巧合还是刻意。

有时候凌晨下雨,大家都来不及买东西,许长昭就会从书包里翻出两根麦片棒:“快,灾难现场救急。”

期中复习那几天,早自习前两人会多待在教室十分钟,一个翻英语卷子,一个总结错题。

桌子中间经常摆着一杯热豆浆,谁渴了就拿过来喝一口,连吸管都懒得分。

习惯这种事,就是在这种细节里慢慢长出来的——谁先记得谁的胃口,谁先记得谁早上不太爱说话,谁先习惯谁在旁边的呼吸声。

等到有人反应过来时,已经变成了默认设置。

---

课间的十分钟,是高二六班最吵的时间之一。

这天第三节是班主任的班会,主题叫“自我管理与目标规划”,听起来就很不讨喜。

讲到后半截时,教室里已经有一半人开始神游。

“总之,高二这一年,大家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班主任在黑板上写字,“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家长,是为了你们自己。”

有人低声吐槽:“每次说到这里就开始高屋建瓴。”

“你还敢这么大声?”同桌戳了戳他,“小心老师眼神激光。”

班主任讲完,让大家拿出小纸条,写下自己的阶段目标,可以是这学期的排名,也可以是某一科目要提升多少分。

“写完你们自己收好,月底自查。”他补充,“我不会收,也不检查。”

纸条从课代表那边发下来,一张张传后。

轮到沈向榆时,他捏着纸,看了一会儿,一时不知道写什么。

“你不会连目标都没有吧?”旁边有人看他的手还停着,“重点班下来的人不至于这么佛。”

“我有。”沈向榆说。

只是他习惯了把那些东西默背在心里,从来不写出来。

他的目标一向很简单——年级前几名、保持不掉队、能被送出去,离开现在的城市。

至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些东西,他很少往深里想过。

想了也没用。

家人已经帮他答完那部分填空。

比起这些,许长昭那边写得倒是很快。

他刷刷刷写了几行,把纸折起来,又立刻被前排人抓了个现行:“你写什么?分享一下。”

“秘密。”许长昭按住纸,“说出来就不灵了。”

“我猜肯定是什么‘不挂科’之类的。”有人说。

“你小看我,我目标比这宏大。”他笑。

“那你总有一个可以说的吧?”前排不死心,“比如你未来三个月最想干嘛?”

许长昭想了想,随口道:“跟现在的同桌好好相处?”

这话一出口,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怪叫。

“哎哟——”

“你恶不恶心啊,你这是公开发糖吗?”

“新同桌脸都红了!”

沈向榆没想到他会当众说这种话,耳根果然立刻开始发烫。

“我只是陈述事实。”许长昭一脸无辜,“人家可是从重点班下来的资源,我表示一点欢迎不行吗?”

“你少拿‘重点班’当挡箭牌。”后排起哄,“你明明就是单纯爱多管闲事。”

“哦,那也没错。”许长昭干脆承认,“我热爱交友,喜欢帮助同桌。”

“你少在这儿搞个人设。”班主任敲了敲黑板,“行了,写不出来目标的就先写一个小的,别在那叽叽歪歪。”

声音散开,笑闹也渐渐平息。

沈向榆低头,终于在那张纸上写了一行字——

【不掉出年级前十。】

他写的时候,很用力。

纸被笔尖划出浅浅的痕。

“为了自己。”

这是班主任刚刚说的。

但落到他身上时,这四个字多少有点空。

他知道,哪怕他写的是“为了自己”,纸条背后站的仍然是父亲的眼神、母亲不多说话却很锋利的沉默、同桌成绩表上的对比。

目标这两个字,很多时候,是别人先帮他定好的。

他只是负责执行。

---

连续几天的相处,让整个班对他们的认识逐渐固定下来:

——“那俩同桌关系挺好。”

——“许长昭每天黏着沈向榆。”

——“学习好的人身边总有一只吵闹的狗。”

这种话传在走廊和小卖部,被加工成各种版本。

这天晚自习前的小卖部格外挤。

“老师没抓晚自习前买东西?”有人小声问。

“班主任刚刚被别的老师叫走了,走廊无人监管,快冲!”

人潮一拥而入,把小小的窗口围了个水泄不通。

“阿姨!辣条还有吗?”

“最后五包!”

“我靠——”

队伍里瞬间炸开,所有人都一副“生死看淡,排队争先”的架势。

许长昭擅长在混乱中找到突破口,三两下挤到前排,“阿姨,先给我两包!”

后面有人抗议:“凭什么呀!”

“凭我排队热情高涨。”许长昭抢过塑料袋,“剩下的大家公平竞争。”

他侧头看了一眼,把其中一包直接塞到身后沈向榆手里:“给你,这次你先拿着。”

沈向榆被他突然塞了一包辣条,愣住:“我可以自己排。”

“排队这种事交给我就行。”许长昭振振有词,“你负责保持脑力清醒,我负责给你提供垃圾食品。”

“你这分工很片面。”

“那我再负责顺便把你带坏一点。”他笑,“这样你就不会太无聊。”

有人凑近看了一眼:“哎你俩这是搞积分制的吗?谁帮谁买东西,回头记账?”

“你少瞎说。”许长昭把零钱塞进裤兜,“我们这是社会主义互助。”

“我看着更像是情侣互助。”旁边有人故意压低声音。

“滚。”许长昭笑骂,“我会找比他更好看的。”

沈向榆:“……”

话题在笑声里飘过去,没再停留。

夜风从小卖部门口灌进来,带着油炸食品和辣味的混合气味,有点呛人,却让人说不出讨厌。

沈向榆拎着那包辣条,心里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不是被调侃的羞窘——那种他从小接收过不少,已经知道怎么把表情藏好。

更像是一种不太习惯被“划成一组”的感觉。

他从来都是被单独抽出来与别人对比:谁考得比你好,谁更努力,谁更有前途。

很少有机会被别人自然地搭在某个人旁边,顺嘴说一句“你们两个”。

那种“一起”的感觉,虽然被当玩笑说出口,却比他想象中重一点,落在心上,发出轻微的回响。

---

家庭这件事,是他们之间一开始很少碰到的话题。

直到有一次周末晚自习前,教室人不多,两个人一起在桌上摊了堆卷子。

许长昭很快写到一半,笔一丢,整个人往椅背上一仰:“不行了,我需要精神粮食。”

“你不是上课不吃东西的吗?”沈向榆问。

“晚自习不算上课。”他犹豫了一下,“你要吃糖吗?”

“你今天又带糖?”沈向榆有点惊讶。

“我妈给的。”许长昭从抽屉里摸出一小袋,“她觉得我最近看上去有点憔悴,非要塞我一大包,说甜一点人会开心。”

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烦躁,反而有点隐约的无奈宠溺。

“你妈妈……很关心你。”沈向榆说。

“还行吧。”许长昭拆了一颗,“她就是想活得比我还认真一点。”

“会不会很烦?”

“看情况。”他想了想,“她逼着我穿秋裤的时候,我觉得很烦。她给我做夜宵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挺幸福的。”

“你还会有夜宵。”沈向榆脱口而出。

“你没有吗?”许长昭反问。

“……”

沈向榆停了一下,“我家……一般不会。”

他家里的日程,几乎完全围绕学习这个核心转。

固定的吃饭时间,固定的练习时间,固定的睡觉时间。

任何东西,只要被归类在“影响学习”的那一边,就会被迅速剪掉——包括熬夜聊天、周末的闲逛、以及深夜突然多出来的一碗热汤面。

那种“为你多做一点”的柔软,被规则和安排挤掉了。

“你家很严格?”许长昭侧头看他,“就那种,晚一分钟回家都会被记在小账本上的?”

“差不多。”沈向榆淡淡,“他们觉得我现在所有的事都是为以后做准备。”

“为以后什么?”

“大学,工作,生活。”他像背一条很熟悉的条目,“他们说,‘你现在辛苦一点,以后就轻松’。”

“听起来像鸡汤,但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许长昭说。

“我知道。”

沈向榆垂下眼,“所以我不敢反对。”

“你想反对?”

“……”

这个问题问得太直白,他一时不知道怎么答。

许久,他才小声说:“我只是有时候,很累。”

那种累不是卷子上的题太多,也不是身体挨不住熬夜。

更像是——每一步都踩在别人画好的格子里,不能偏一点,也没有地方可以随便乱画。

“你家里不会……”他停了停,“不会问你想要什么吗?除了成绩。”

“会啊。”

“……”

“我妈经常问我。”许长昭笑了一下,“她会问我想去哪里玩,想吃什么,想学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沈向榆愣住:“那你说什么?”

“我一般都说‘随便’。”他耸耸肩,“然后她会生气,说我没有**。”

“……”

“但她生气归生气,到最后还是会买我可能喜欢的东西回来。”

许长昭用笔叩了叩桌面,“她大概把这种事情当成她自己的兴趣爱好了。”

沈向榆没接话。

靠窗那一排,晚自习的灯光压得很低,整个教室只有台灯一样亮着的一圈圈光晕。

他在那片光里坐着,突然觉得有些不真实。

原来有人可以这样被对待。

原来有人在家的角色,不是“承担者”“执行者”,而是“儿子”。

他脑子里闪过父亲抽着烟在电话那头的声音,话不多,句句都紧紧围绕成绩和计划;

母亲在餐桌对面沉默着收拾碗筷,无言地默认一切安排。

在那些画面里,他只是一个被推着往前走的身影,没什么边界,没什么光。

---

那场关于“到底在为谁活”的小吵架,是在某个很普通的周三晚上发生的。

期中临近,班主任加了自习课,大家都在刷试卷,空气里都是墨水和焦虑混在一起的味道。

沈向榆这几天状态不算好,黑眼圈有点明显,效率却反而更高,几张卷子一口气写完一大半。

许长昭看着他,觉得有点不对劲。

“你最近怎么总是……这么拚命。”他忍不住问。

“本来就该这样。”沈向榆头也没抬,“快考试了。”

“可你这不是正常的‘快考试了’。”

许长昭用笔敲了敲自己卷子,“你现在是‘我不把自己往死里榨就不安心’。”

“没有。”沈向榆拒绝,“我只是想把该做的做完。”

“那你上周日连早饭都忘了吃。”许长昭说,“你写题写到手发抖,是我拉你去小卖部的。”

“那只是我没注意时间。”

“你看,你又在给自己找合理理由了。”他轻轻叹一口气,“你到底在给谁交代啊?”

沈向榆的笔尖一顿。

这句话戳得太准。

许长昭接着道:“我知道你家那边对你要求很高,可你现在这样——感觉你每一口气都是为了他们吸的。”

“那不然呢?”沈向榆抬头,语气比平时冷了一点,“我本来就是他们的儿子。”

“那你自己呢?”许长昭问,“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想要什么?”

“我不敢想。”

这句话脱口而出,沈向榆自己都愣了一下。

许长昭也愣了一瞬。

课桌之间的空隙突然变得很挤,空气紧了一下。

“你连想都不敢想?”他压低声音,“是不是有点——”

“不正常?”沈向榆帮他把后半句话说完,“是,我知道。”

“我不是这个意思。”许长昭皱眉,“我只是觉得——你活得太用力小心了。”

“那能怎么办?”沈向榆笑了一下,没有什么温度,“我跟你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你家里有人给你兜底。”他看着试卷,“你考差几分,你妈妈会心疼你、给你做夜宵、让你别太累。”

“我考差几分,家里只会问我为什么。”

他的语气淡淡的,可每一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他们不会问我累不累,他们只会觉得——我没尽全力。”

许长昭愣住。

“所以不要跟我说什么‘多想想自己’。”

沈向榆低下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他们要的做到。”

“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前提是——我得先有那个以后。”

两个人之间的气氛一下子冷下来了。

许长昭张了张嘴,原本想说的那句“你可以试着为自己多活一点”的话,被他硬生生咽回去。

他突然意识到——

站在不同的家庭背景里,说出来的话,重量不一样。

在他家,“为自己活一点”,是一种可被讨论的选择;

在沈向榆家,大概更像是一种奢侈品。

“那你就一直这样?”

许久,许长昭还是问了一句,声音比刚才轻很多,“一直这么……不出错?”

“我尽量。”沈向榆说。

“你不会难受?”

“难受有什么用?”

他把笔重新按在卷子上,像是切断了话题:

“写不完,成绩单照样难看。”

那一刻,他突然有点烦许长昭——

烦他总是从一种轻松的、带着阳光过滤的角度看问题,烦他可以把“以后”挂在嘴边,而不用计算每一次偏离轨道的代价。

烦他不懂。

许长昭沉默了。

他抬眼看了一瞬沈向榆,只看见侧脸的线条很紧,眼底那层疲惫被压得很深。

“……好。”他最后只说了这一句,“那你写吧。”

他没有再说什么“你也值得怎么怎么样”,也没有再开玩笑缓和气氛。

只是把本子拉回自己这边,低头写题,笔尖戳在纸上的声音比刚才重了一点。

那一节晚自习,两人几乎没有再说话。

周围依旧是一片刷刷的写字声,有人偶尔问问题,有人偷吃零食被老师瞪了一眼。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只有靠窗的那一排,有一处亮得有点刺眼——

光从窗外打进来,正好落在许长昭那半边桌面上,把他的卷子照得很亮。

而另一侧,沈向榆的位置,被他的影子挡住了一块。

影子很安静,几乎看不出来在动。

---

这场小吵架,没有“吵”的过程,只有不合拍的几句话和之后长长的一段沉默。

第二天早读时,他们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一起读书、一起做题、一起去小卖部抢早餐。

笑话照讲,糖照递。

只是有些东西已经悄悄分了层——

一个习惯对着光说话,觉得世界再难也能咬牙笑一笑;

一个习惯在影子里算计每一步,不敢把步子迈大。

他们还没意识到这点差异有多大。

只是在很久很久以后,再回头看这段日子的时候,才能看清:

那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站在不同的地方看世界了。

只是那时的他们,还以为自己一直肩并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