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青春小说都始于高中,但是很遗憾,我的高中气氛压抑,并无罗曼蒂克色彩。
我原以为国际高中应该是自由活泼的氛围,殊不知宣传手册都是骗人的。从入学伊始我就在后悔,然而路是自己选的,只能含泪走下去。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我很快学会了以写小说来抒发不快。我的第一本小说就是高中写的,虽然是长篇累赘、啰里八嗦、中二无比的同人文,但实不相瞒,它曾经还小小火过呢。
除了小说之外,我还写明信片。大概半个月到一个月写一张,无非是絮叨一下惨淡的生活顺带展望一下并不存在的未来,像日记更像是自言自语。
这两盒明信片是离开家乡前我朋友送我的。因为我俩的学校都管制手机,她担心开学后我们会失联,所以嘱咐我有心事就写在上面,定期寄给她看。
可是上高中后她很快谈了恋爱,沉浸在粉色泡泡里不能自拔。我自觉不应该拿这些鸡毛蒜皮的破事去打扰她。那么这些明信片该写给谁呢?第一次提笔时,我索性写下了B的名字。
我想象着B在做什么——想必已经从中考的失利中恢复过来,开始在高中继续发光发热,他的身边会环绕着一群新的好友,也依旧会有很多女孩把他引为知己当作男闺蜜。一切都没有变,至少他的生活好像不会变。
“Hi,遥远的B。”我这么写道。
这成为了每一张明信片的固定抬头。
可能很多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年杏花微雨,我将B误视为一个在远方的朋友,也许从那一刻起,我们之间就注定了收场难看的结局。
“B最大的魅力就是你的想象力。”——这个真相是C戳穿的。
C是我高中时的crush,也是真正意义上符合“怦然心动的一瞬”的一位。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只是异性朋友而已。
我和C的关系起源于一次课堂随机提问。问题是“你们最近喜欢的一款游戏是什么”,我和他被先后点起来回答,旋即发现我们都喜欢玩《模拟人生3》。这款游戏当时在高中生群体里还没有那么热门,因此我和C的关系被瞬间拉近。
当然,差距还是有的。比如——
“你是多少钱买的?我当时全款,一点折都没打。”
“Sorry,我是盗版玩家。”
C感到很无语,不过他很快折服于我的mod库存和关于《模拟人生4》的第一手信息,迅速放下了对我是个盗版玩家的介意。
熟一些之后还发现,我俩对很多东西都有近似的偏好。比如我们吃汉堡都是一层一层吃,再比如我们都喜欢芝士和所有奶味重的食物。于是我们又成了外卖搭子。
C教过我一个罪恶但美味的汉堡配方:进任何一家快餐店点一个双层堡,再要一份薯条。把汉堡里夹的番茄生菜叶子酸黄瓜等先吃了,然后把薯条夹进两片汉堡肉中间。
“好吃,但是吃完很有罪恶感。”我拿肯德基做过实验后,如实说。这个加工过的汉堡高低得有一千大卡,每一口都在尖叫着提醒我“你在长胖”。
“这个叫脂肪轰炸机。”C说,“配一杯带芝士奶盖的茶才叫绝,可惜外卖买来奶茶味道已经不好了。”
“那你试试我的方子:麦当劳点一杯冰咖啡,要一个甜筒,把甜筒一半拨到咖啡里就成了低配雪顶咖啡,剩下来的甜筒拿来蘸刚出炉的薯条吃,那才叫天下无敌。”
“为什么一定要麦当劳的薯条?”
“脆!而且咸味重。”我说,“你试一次,包好吃。”
咸甜永动机谁不爱。C试了一次之后立刻把我引为知己,甚至信誓旦旦地许诺,等《模拟人生4》上了之后他要送我一套正版本体。
“能顺便承包之后的资料片吗?”我问。
C说give you an inch you run for a mile。
我说:巴山楚水凄凉地,responsibility。
我学会展露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玩抽象,就是从我认识C开始的。
交情深了之后,自然会聊到彼此的感情。那会儿的友情都有一道坎,非得交代清楚过去的纯爱往事,彼此才能坦诚相见成为朋友。
我省去了A那一节,重点说了和B的故事。其实那时有一件事困扰我:我一直没觉得我有多喜欢B,但也不知道是被写小作文的那个朋友点破,还是因为离家太远不适应,我似乎越发频繁地会想起他。
“所以,我好像越来越喜欢他了。”
在听完我的青春疼痛文学后,C对此不置可否,只是锐评:“你只是喜欢想象里的B。”
我很不痛快,却又无从反驳,只好东拉西扯一堆无用的辩驳。C压根儿没听我扯淡,而是很笃定地告诉我:“不信的话,来日方长,时间会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我试图踩他的痛点:“拉倒吧,也不知道是谁在游戏里搞网恋然后发现对方是个男的……”
“我已经有下一个了。”他轻飘飘地回击道。
C也写明信片,但是不同于我,他的明信片真的会寄出去。C是Dota资深玩家,沉浸网恋和远距离暧昧不可自拔,也因此被一个男装女的猥琐男骗过。心碎一段时间后,他又认识了一个远在甘肃的同龄女生。两人发展为笔友,大约一个月会互寄一次明信片。
说起她的时候,C会露出幸福的笑容:“她笑起来真好看。”
真好啊,别人的爱情总是令人艳羡。
“你们会面基吗?”我问C。
“不知道。”C说,“甘肃有点远。”
C嘴上说有点远,心里还是蠢蠢欲动。他有一个完整的计划:高三毕业的暑假带着礼物去甘肃面基,成则快乐脱单,败则毕业旅游,横竖都不亏。
我实在是佩服他的这一份豁达。
不过,我和B的重逢比C和笔友的面基来的快得多。
高一的暑假,有人组织了一个小范围的初中同学聚会。
这个小范围指的是小于10人,更具体而言,是指以B为核心的那个朋友圈子。
所以我一开始根本没听说有聚会这回事,直到某天突然收到B发来的消息:“我们准备在17号中午聚餐,你来吗?”
我受宠若惊,要知道毕业后我和B仅仅联系过一次。在那一次交谈里,我刚来得及问他近况,B就推脱说要去洗澡就寝了,敷衍之意溢于言表。
现在收到这条邀请的我简直大喜过望,都没问有谁会出席就立马回复了“去”。
B说OK。
我们顺势聊了几句后,B对我说,他在高中过得不怎么开心。
“很多事情都变得复杂了。”他说。
“具体指什么?”
过了很久,他才回复:“很多……比如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就变得难了许多。”
“是吗?”
“很多拉帮结派还有抱团的,还是想念以前。”
不知为何,我鬼使神差地跟他说:“其实我以前喜欢你。”
我以为B又会半晌没动静。然而,没等我来得及开始焦虑,他就回复了:“哈哈,真的吗?不过我已经有女朋友了。”
想必他现在也是一脸的莫名其妙:这女的突然说这个干什么?
我也回了一个“哈哈”:“恭喜!我就是突然想起来,你不用放在心上。”
C对此的评价是:……
“你都说了喜欢他,为啥还要强调以前?”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的恨铁不成钢。
“如果我说了现在也喜欢,那岂不是很尴尬。”
C残忍地戳穿真相:“其实他不一定谈恋爱了。”
“只是拒绝的借口而已。我懂,我懂。”我问,“你觉得我有很喜欢他吗?好像也没有吧。”
“这个问题,你应该问问自己的心才对。”
可是我的心说不知道。
C真诚地问我:“这个同学聚会一定要去吗?”
“去!为啥不去?”
C欲言又止,聊天框停在“对方正在输入”很久,然后才发来一句话:“那你多吃菜少说话,别玩尬的啊。”
该说不说,他还怪了解我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突然跟B说那句话,真的很突兀。
也许是第六感,也许是潜意识,也许是冥冥中上天的引导。总之,在某一刹那,我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告诉他!”催促着我去坦白。
至于B说谈恋爱的事情是真是假,好像没那么重要。说出口之后,我心里松快了很多,有种锤子落地的释然感。这种感觉在A当年回复我时也出现过。我觉得这是我性格的底色:一定要让每件事都有始有终才行。
C不能理解,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执着也未必是坏事。至少,它引导我走向了之后的一次又一次重逢。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