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 54 章

紫宸殿偏殿那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会谈,内容并未立刻公之于众。但风暴来临前的征兆,已清晰可辨。

在萧千山觐见后的第三天,一道由内阁草拟、皇帝朱批的明发谕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遍天下。旨意并非直接关于长公主私奔案,而是宣布因太后寿诞暨万寿节将至,为彰显皇恩浩荡,特旨恩赦天下——除十恶不赦之重罪外,各地囚犯视情节轻重予以减刑或释放;同时,减免江南三州府一年钱粮。

这本是皇家庆典的常规操作,但在此刻微妙的时间点发布,其意味耐人寻味。尤其是“恩赦”二字,让无数关注此事的人心中一动。

几乎在同一时间,江湖中也传出消息:武林盟主萧千山在短暂停留京城后,已悄然返回盟主山庄,并第一时间召集了江湖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几位大门派掌门,举行闭门会议。会议内容秘而不宣,但会后,各大门派原本因淮安事件而绷紧的神经,明显松弛下来,之前摩拳擦掌准备与朝廷“理论”一番的激进声音,也悄然平息。

一纸皇恩,一次密会,如同两只无形的大手,轻轻抚平了即将再起波澜的水面。

楚玲珑在金陵接到这些消息时,正坐在秦淮河畔的一家书坊里,翻阅着一本前朝野史。她放下书卷,对前来传递消息的漕帮弟子微微颔首,表示知晓。

那弟子离去后,书坊老板,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慢悠悠地踱过来,看似无意地低语道:“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今这风……似乎要停了?”

楚玲珑抬眼,看了老者一眼,淡然一笑:“风停之后,方能看清被吹乱的,究竟是残枝败叶,还是新的种子。”

老者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再多言,转身整理书架去了。

当夜,退思园水阁。

萧琰与阿凝再次见到楚玲珑时,脸上的焦虑已被一种混合着希望与不安的急切所取代。

“楚姑娘,京城和盟主山庄的消息,你都知道了?”萧琰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

楚玲珑点头:“恩赦天下,江湖息声。这是双方在释放信号,为最终的‘了断’营造氛围。”

“可是,皇兄和父亲,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为何至今没有明确的结果?”阿凝忍不住问道,她的手紧紧攥着萧琰的衣袖,指节泛白。

“有些事,不需要说得太明。”楚玲珑平静地道,“恩赦的旨意,便是皇帝给出的第一个台阶。他表明了不愿再扩大事态、乃至愿意施恩的态度。而萧盟主返回后能迅速稳定江湖,则代表了江湖愿意接受这个台阶,并展现出配合的姿态。这本身就是一種默契。”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二人:“至于你们最关心的……我猜,最终的处置方案,不会以公开圣旨的形式颁布。那太着痕迹,等于逼着皇帝向天下承认自己‘错了’。更可能的方式是,一道不公开的、由宗正寺或内务府下达的密旨,或者,甚至只是一句口谕。”

“密旨?口谕?”萧琰皱眉。

“内容无外乎几点。”楚玲珑分析道,“第一,默认你们的存在,但长公主的身份,从此在玉牒上‘病故’或‘入道观清修’。阿凝这个名字,可以活着,但赵氏长公主,必须‘死’去。”

阿凝身体微微一颤,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但更多的是解脱。能活着,能与萧琰相守,名分之于她,早已是浮云。

“第二,停止一切针对你们及庇护过你们的门派的公开追捕与打压。但相应的,你们需立下重誓,永不踏足京城,永不利用旧日身份影响朝局,永不泄露任何宫廷隐秘。”

萧琰沉声道:“这是自然!我们只求安稳度日,绝无他念!”

“第三,”楚玲珑看向萧琰,“萧大侠你,恐怕需要正式宣布,放弃武林盟主继承人的身份。这不仅是为了安皇帝的心,也是为了平息江湖内部可能因你而起的纷争。令尊萧盟主,或许还能再执掌江湖一段时间,但下一任盟主,必须与你们夫妇彻底切割。”

萧琰沉默片刻,重重点头:“我明白。这本就是我和阿凝商量好的。江湖……已因我受累太多。”

“若能做到以上几点,”楚玲珑总结道,“皇帝得到了他想要的体面、安全与掌控感;江湖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安宁与朝廷的‘默认’尊重;而你们,则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与相守。这,大概就是那场会谈达成的,最可能的结果。”

水阁内一片寂静。楚玲珑的分析条理清晰,将最可能的结局勾勒出来,虽然残酷,却现实,且已是目前形势下能争取到的最好局面。

阿凝缓缓松开攥着萧琰衣袖的手,轻轻依偎在他身边,低声道:“若能如此……已是上天垂怜。”

萧琰紧紧握住她的手,看向楚玲珑的目光充满了感激与敬佩:“楚姑娘洞若观火,萧琰……五体投地。”

楚玲珑却微微摇头:“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这一切都还只是我们的推测。最终的结果,需要等待那‘密旨’或‘口谕’的降临。而传达这份旨意的人……”

她的话音未落,水阁外忽然传来一阵极其轻微,却带着某种特殊韵律的脚步声。那脚步声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宫中特有的规矩与压抑。

阁内三人瞬间噤声,神色一凛。

竹帘被一只苍白而保养得宜的手轻轻掀开。

来人依旧是一身栗色团花便袍,面白无须,神情淡漠,正是那位曾在澄心堂有过一面之缘的宫内大宦。他身后并未跟着侍卫,只他一人,仿佛只是来赴一场寻常的茶会。

他的目光先在楚玲珑脸上停留了一瞬,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深邃,然后转向紧紧依偎在一起的萧琰与阿凝。

没有宣旨的仪式,没有高声的唱喏。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那里,用他那特有的、尖细而平稳的嗓音,开口说道:

“陛下口谕。”

萧琰与阿凝浑身一震,下意识地就要跪下行礼。

那大宦却微微抬手,制止了他们:“陛下说了,此间非是朝堂,这些虚礼就免了。”

两人僵在原地,心脏狂跳。

大宦的目光落在阿凝脸上,那淡漠的眼神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波动,但很快又恢复了古井无波。

“陛下言道,”他字句清晰,如同背诵一篇早已烂熟于心的文章,“‘妹子’年少顽劣,悖逆家国,其行当诛。”

这开头一句,如同冰锥,刺得阿凝脸色瞬间惨白。萧琰下意识地挡在她身前。

大宦话锋随即一转:“然,太后年高,思女成疾,朕亦感念手足之情,不忍骨肉相残。更兼江湖义士,如萧卿等,多年来于国有暗助之功,朕心甚慰。”

“今,恰逢母后万寿,普天同庆,朕特开天恩:着,废‘赵氏阿凝’宗籍玉牒,对外宣称‘静慧真人’于西山皇家道观为太后、为国运祈福,清修终老,永不还俗。”

他顿了顿,看向萧琰:“萧琰护卫‘真人’有功,然冲撞朝廷在前,功过相抵。念其父萧千山公忠体国,深明大义,特准其携‘真人’远离中土,觅地隐居。此生,不得踏入京畿千里,不得以旧日身份示人,不得妄议朝政宫闱。”

“过往种种,譬如昨日死。朝廷不再追究,江湖亦当平息。望尔等好自为之,莫负天恩。”

一番话说完,水阁内落针可闻。

这口谕,与楚玲珑之前的推测,几乎分毫不差!以“病故”(清修终老)保全皇室颜面,以放逐海外(远离中土)换取自由,以切割身份(废宗籍、不得示人)和放弃继承权(功过相抵,实为剥夺政治资本)作为交换条件。

苛刻吗?苛刻。但这已是挣扎求生十几年后,所能得到的最好结局。

阿凝的泪水无声滑落,这一次,是解脱的泪。她推开萧琰,面向北方,深深叩拜下去,声音哽咽却清晰:“罪女……阿凝,谢陛下……天恩!”

萧琰也随之躬身,沉声道:“萧琰,领旨谢恩!必恪守圣谕,永不踏足中原,永不泄露隐秘!”

那大宦微微颔首,算是接受了他们的“谢恩”。他的任务似乎已经完成,目光再次转向一直静立旁观的楚玲珑。

“楚姑娘,”他尖细的声音响起,带着一丝探究,“陛下让咱家带一句话给你。”

楚玲珑眉梢微挑:“民女洗耳恭听。”

“陛下问:”大宦一字一顿地重复着那位九五之尊的话,“‘此番风波,始于卿之投石。如今波澜将息,卿欲何求?’”

水阁内,萧琰和阿凝也屏息看向楚玲珑。

楚玲珑闻言,却是淡然一笑,那笑容清浅,却仿佛能涤荡这阁中所有的沉重与阴霾。

她对着大宦,亦是对着那遥远的皇宫方向,微微敛衽:

“回陛下:民女别无他求。唯愿——江湖远,庙堂安。从此,风清月明,各得其所。”

大宦深深地看了她一眼,那古井无波的脸上,似乎极快地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似是欣赏,似是忌惮,又似是一丝了然的叹息。

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随即转身,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竹帘之外,融入栖霞山沉沉的夜色里。

水阁中,只剩下三人。

萧琰与阿凝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楚玲珑静静地看着他们,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如同完成了一件重要作品般的倦意与满足。

窗外,夜风拂过竹林,沙沙作响,如同为这场延续了十几年的恩怨,奏响了一曲终了的余韵。

风波,终于将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