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 12 章

谢景渊离去后,沈微婉将那枚梅花玉佩收入匣中,未曾再取。

江南的日子如流水般平缓,春去秋来,她鬓边未添半分风霜,眉眼间的从容却愈发沉淀。

小院临河而居,她在院墙边种了一丛翠竹,窗下栽满了月季与菊。

每日清晨,她伴着鸟鸣起身,汲河水浇花,而后坐在廊下临帖。

她的书法渐有风骨,笔锋间褪去了往日的隐忍,多了几分舒展与自在。

陈嬷嬷打理家事,闲时便陪她去镇上赶集,买些新鲜蔬果与布料,日子简单却踏实。

镇上的人都认得这位温婉娴静的沈姑娘,她待人谦和,偶尔会帮邻里写书信,断账目,渐渐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有热心的阿婆想为她牵线搭桥,说镇上有位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品行端方,与她甚是相配。

沈微婉总是含笑婉拒:“多谢阿婆好意,我如今这般,便很好。”

她并非不愿再寻良缘,只是历经世事,早已明白真心难得。

更何况,她好不容易挣脱了命运的枷锁,只想好好享受这份独属于自己的自由,不愿再被任何关系束缚。

这日,沈微婉正在书坊看书,忽闻邻座几位书生议论京城消息。

“听说新帝登基后,励精图治,减免赋税,百姓安居乐业,倒真是位明君。”

“是啊,只是听闻新帝至今未立皇后,后宫空置,朝中大臣屡次上书劝谏,都被他驳回了。”

“传闻新帝心中有位白月光,当年为了她,竟不惜违背祖制,只是不知为何,那位姑娘始终不愿入宫。”

沈微婉握着书卷的手指微微一顿,心中泛起一丝涟漪,却并未多言,只是默默合上书,起身离去。

谢景渊如何,早已与她无关。

她如今在意的,是窗前的花是否开得正好,是今日的晚霞是否绚烂。

回到小院时,却见院门口站着一位身着青衫的男子,面容俊朗,气质温润,正是镇上那位教书先生,姓苏名砚。

“沈姑娘。”苏砚见她回来,拱手行礼,神色温和,“在下冒昧来访,还望姑娘莫怪。”

“苏先生客气了,请进。”沈微婉侧身让他进门,心中有些疑惑。

两人在廊下坐下,陈嬷嬷端来清茶。

苏砚捧着茶盏,目光落在院中翠竹上,缓缓道:“在下今日前来,是想向姑娘请教书法。

久闻姑娘书法精妙,在下苦思冥想不得其法,还望姑娘不吝赐教。”

沈微婉见他神色诚恳,不似有假,便点了点头:“苏先生过誉了,切磋尚可,赐教不敢当。”

此后,苏砚时常来小院拜访,两人谈书法,论诗词,偶尔也会聊起江南的风土人情。

苏砚学识渊博,谈吐风趣,且尊重她的过往,从不多问。

沈微婉渐渐放下心防,与他相处时,多了几分轻松自在。

转眼便是深秋,江南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

沈微婉卧病在床,发热不止。

陈嬷嬷急得团团转,苏砚得知后,每日风雨无阻地前来探望,还请来了镇上最好的郎中,亲自煎药喂药。

病榻前,苏砚握着她的手腕为她诊脉(他自幼跟随祖父学医,略通医术),神色凝重:“姑娘身子本就虚弱,此次又受了风寒,需好生静养。”

沈微婉看着他鬓边的雨珠,心中暖意涌动,轻声道:“多谢苏先生,连日来劳烦你了。”

“姑娘不必客气。”苏砚抬眸,目光温柔,“能为姑娘分忧,是在下的荣幸。”

病愈后,沈微婉与苏砚的关系愈发亲近。

一日,两人在河边散步,苏砚忽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微婉,我知道你心中有过往,不愿提及。

但我想告诉你,我不在乎你的过去,我只在乎你的现在与未来。

我希望能与你共度余生,护你一世安稳,不知你是否愿意?”

沈微婉望着河面泛起的涟漪,心中百感交集。

她想起了谢景渊的权势与承诺,想起了宫中的血雨腥风,再看看眼前的苏砚,他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能给她最想要的平静与尊重。

她沉默了许久,终于缓缓点头,眼中带着泪光,却满是笑意:“我愿意。”

次年春日,沈微婉与苏砚在小镇上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没有奢华的排场,只有邻里的祝福与亲友的欢笑。

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

苏砚在镇上的书院教书,沈微婉则在家中打理家事,闲暇时便陪他一同备课,或是带着孩子们(苏砚收养了两位孤儿)去河边放风筝。

日子平淡而幸福,沈微婉渐渐淡忘了京城的一切,那些权谋,厮杀,背叛,都成了遥远的过往。

她偶尔会想起谢景渊,想起那个曾与她相互利用,并肩作战的男人,心中没有怨恨,只有一丝淡淡的释然。

而京城的皇宫中,谢景渊独坐于太和殿的龙椅上,手中摩挲着一枚与当年送给沈微婉一模一样的梅花玉佩。

殿外夜色深沉,万籁俱寂。

他开创了盛世,成为了万民敬仰的明君,却始终未能填补心中的空缺。

太监轻声上前:“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

谢景渊缓缓抬头,目光望向江南的方向,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与遗憾:“朕知道了。”

他终究是失去了她。

但他也明白,放手,是他能给她的最后一份尊重。

只要她能过得幸福,便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