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首批"妙味煎饼"救灾车开进重灾区。林妙妙跳下车时,余震掀起的尘土还未散尽。她系紧印着"危难时刻,温饱第一"的围裙,抬头看见沈砚舟已经支起第一个临时炉灶。
"面粉200袋,鸡蛋50箱,纯净水10吨。"沈砚舟清点物资的声音被淹没在柴油发电机的轰鸣中,"还有..."
"辣酱!"林妙妙拍拍脚边的密封箱,"特制抗震款,保质期三个月。"
志愿者队伍里有人小声嘀咕:"这时候还讲究口味?"
沈砚舟头也不抬地架好鏊子:"吃饱了,才有力气哭。"
最初排队领煎饼的灾民神情麻木,直到第一个孩子咬到夹在煎饼里的棒棒糖。那根草莓味的糖果是林妙妙偷偷塞的,糖纸印着"妙味"logo。
"妈妈!甜的!"小女孩脏兮兮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这个画面被记者拍下,成为救灾首日最温暖的瞬间。当晚,微博热搜第一是#煎饼里的棒棒糖#,第二是#沈总摊煎饼手法专业#。
第三天,临时安置点飘满煎饼香。林妙妙教几位妇女和面技巧,沈砚舟则在帐篷外接卫星电话处理公司事务。
"沈总,董事会质疑救灾投入过大..."秘书的声音断断续续。
"告诉他们。"沈砚舟看着帐篷里妻子教孩子们用面团捏小动物的背影,"这是最好的品牌宣传。"
挂断电话,他走进去接过林妙妙手里的面团,三两下捏出个歪歪扭扭的兔子。小女孩们欢呼雀跃,没人知道这个丑兔子出自百亿富豪之手。
央视记者来采访时,林妙妙正往煎饼里加特制馅料——这次是维生素片碾成的粉末。
"为什么选择来灾区做煎饼?"记者把话筒递过来。
林妙妙抹了把额头的面粉:"热食能暖胃,甜食能暖心。"她指向远处正在分发物资的沈砚舟,"那位先生说过,人在绝望时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
"尊严。"沈砚舟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接过话头,"热腾腾的食物能让人记起,活着真好。"
这段采访播出后,"妙味煎饼"官网服务器被捐款请求挤爆。
救灾第七天,发生了个小插曲。当地老奶奶执意要用家传腌菜配方换煎饼吃,林妙妙收下配方后,悄悄在她包袱里塞了五千现金。
"这不合规矩。"沈砚舟晚上清账时指出。
"条款第几条?"林妙妙挑眉。
沈砚舟沉默片刻,在账本上记下:"特别支出:收购非遗腌菜技艺(含情感附加值)"
月光下,两人清点着今天收到的"货币"——三个草编蚂蚱、半截红头绳、一张皱巴巴的全家福背面写着"谢谢"。
撤离前一天,灾区孩子们用废纸板做了面锦旗,上面画着金黄的煎饼和歪歪扭扭的字:"最好吃的救援"。
林妙妙红着眼眶收下时,沈砚舟正在接电话:"...对,保留这个救灾点,改造成长期福利厨房。"
回程的直升机上,林妙妙靠着丈夫肩膀睡着了。沈砚舟轻轻摘掉她头发上的面粉,发现她手心还攥着那根草莓味棒棒糖的包装纸。
三个月后,灾区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央视回访报道中,那个临时煎饼摊已经变成明亮的餐车,车窗上贴着沈小妙画的涂鸦:太阳下,许多人手拉着手围着个大煎饼。
餐车经营者是当初学摊煎饼的妇女之一,她对着镜头展示账本:"现在每天免费供应学生餐50份,用的是沈太太教的配方..."
镜头扫过餐车菜单,最贵的一款叫"尊严加料",标价:一个拥抱或一句谢谢。
多年后的集团年会上,播放了一段特殊视频。画面里3018年的地震灾区尘土飞扬,年轻的沈砚舟蹲在路边,正用矿泉水给满脸煤灰的林妙妙擦脸。
"当时为什么坚持去前线?"画外音问。
沈砚舟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却字字清晰:"我太太说,世界欠他们的不止是煎饼..."
镜头一转,是林妙妙在教孩子们捏面团的笑脸:"...还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全场掌声雷动时,没人注意到最后一排的沈砚舟正握着妻子的手,在她掌心画了个小小的煎饼——就像当年在灾区,他们每天开工前的秘密仪式。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