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摞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教材被分发到同学们手中时,下课的铃声也仿佛掐着点般,清脆而悠长地在教学楼里回荡起来。几乎是瞬间,整栋楼都像是被注入了沸腾的活力,桌椅碰撞声、杂沓的脚步声、兴奋的交谈声汇成一股声浪,从各个教室门口涌出。学生们如同开闸的潮水,三三两两,迫不及待地向着同一个方向——食堂涌去。
陈青崖不喜欢这种拥挤的、近乎失控的场面。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角落里,看着教室里的人迅速减少,喧嚣像退潮般离去,只留下满室的空寂和窗外斜照进来的、愈发柔和的夕阳余晖。他又耐心地等了两分钟,将刚刚领到的新书在课桌抽屉里码放整齐,检查了一遍热水卡是否妥善地放在书包内侧,这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
刚走出七班教室门,一个熟悉的身影就带着点不耐烦跳了过来。
“你咋这么慢?我都等半天了!”戴伟嚷嚷着,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再晚点好菜都被抢光了!”他脸上洋溢着对食物的纯粹渴望,与陈青崖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
“没啥,整理了一下教材。”陈青崖低声解释,任由戴伟拽着自己汇入稀疏了不少的人流,朝着食堂方向走去。
越是接近那座三层高的食堂大楼,空气中食物的混合香气便越发浓郁,同时传来的还有鼎沸的人声。快到食堂门口时,陈青崖下意识地朝一楼大厅望去。只见里面早已人满为患,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着,排成了十几条蜿蜒曲折的长龙。每个打饭窗口上方都有一块小小的电子显示屏,红色的字符滚动显示着供应的菜品和价格。
他的目光迅速扫过那些数字,心里飞快地计算着。他记得戴伟之前兴奋地介绍过,一楼是基本伙食,价格最亲民。果然,他看到有6条队伍前方的屏幕上显示着“5元,一荤一素”;旁边3条队伍是“6元,一荤两素”;还有2条队伍是“8元,两荤两素”。他的脚步下意识地就要朝着那排队人数最多、但价格最便宜的5元窗口方向挪动。对他而言,能填饱肚子,营养足够支撑高强度的学习便已足够,口腹之欲和花样繁多是排在末位的考量。
就在他准备去排队的当口,一个略带气喘的声音从侧面传来,一个同样来自镇初中的男同学从人群中挤了出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
“陈青崖!戴伟!可找到你们了!”他喊道,“严老师让我们去后面的教师食堂吃!他已经带着其他同学先过去了,叫我过来找你们,快跟我来!”
这意外的消息让陈青崖和戴伟都愣了一下。原来,严老师下午忙完报到事宜后,许是触景生情,独自在校园里逛了逛,怀念起自己当年在此求学的青葱岁月。后来又去找了留校任教的同学叙旧,这一聊便忘了时间,直接到了晚饭点。想着这群从镇上来的孩子第一天离家,严老师心头一软,干脆找老同学借了教师食堂的饭卡,决定做东,在相对安静些的教师食堂组织这十五个学生一起吃一顿开学晚餐,也算是一种鼓励和慰藉。
教师食堂位于学生食堂的背面,需要绕过食堂外围。与前面人声鼎沸的学生食堂相比,这里果然清静了许多。环境也更显整洁雅致,灯光柔和,桌椅摆放得井然有序。打饭的方式也与学生食堂不同,并非大锅菜直接分发,而是将各式菜品分别装在一个个洁白的小碟子里,整齐地陈列在保温餐台上,老师们可以像吃自助餐一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食量选取,最后到出口处统一刷卡结算。
严老师已经和先到的学生们坐在了一张拼起来的长桌旁,正笑着看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些菜看起来好吃。看到陈青崖和戴伟进来,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快去取餐。
陈青崖注意到,在这里就餐的,大多是一些看起来二三十岁的年轻教师。他后来才了解到,县一中建有专门的教师公寓楼,那些年纪稍长或者已经结婚成家的老师,学校大都分配了独立的住房,因此晚餐一般都在自己家里解决。留在学校教师食堂吃饭的,多是这些刚参加工作不久、住在两人一间教师宿舍的年轻面孔。
陈青崖拿着餐盘,沿着餐台慢慢走过。小碟子里的菜色看起来确实比学生食堂的更加精致,分量适中,选择也更多样。他谨慎地挑选了一碟看起来油水不多的炒青菜,一碟土豆丝,又犹豫了一下,添了一小碟红烧鸡块——这算是他给自己的一点犒赏。他下意识地估算了一下这些菜若在学生食堂的价格,发现教师食堂虽然形式不同,但整体算下来,价格确实相差不大,严老师破费的或许更多是那份心意和教师卡本身代表的便利。
取好食物,他在长桌边找了个空位坐下。严老师看着大家都端来了饭菜,便招呼大家开动,自己也边吃边和同学们聊了起来。他关切地询问大家第一天的感受,对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的印象,宿舍是否习惯等等。话语间,依旧是他那标志性的、带着鞭策的勉励:“高中生活这就正式开始了,你们现在已经和初中不一样了,要尽快适应,把心收回来,投入到学习中去。遇到任何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要记得及时找老师,找学校,老师们都会尽力帮助你们。”
在轻松的氛围中,陈青崖也了解到,这次一起来报到的十五个同学,除了有一对幸运儿分到了同一个班,其他人都像他和戴伟一样,散落在了不同的班级,像种子被撒向了不同的土壤。
期间,严老师端着餐盘,特意坐到了陈青崖旁边的空位上。他放低了些声音,语气比刚才更加温和:“青崖,怎么样?还习惯吗?”
陈青崖点了点头,“习惯,谢谢严老师。”
严老师看着他,目光里带着了然与关怀,声音压得更低了些,确保只有他们两人能听清:“嗯,习惯就好。记住,在这里读书,不要有太大负担。一中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有专门的补助申请渠道,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而且,学校每学期都设有奖学金,名额不少,金额也可观,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就有机会获得。”
这番话,像一股暖流,猝不及防地涌进陈青崖的心田。他没想到严老师会如此细致地考虑到他的处境,并直接指明了可行的解决路径。一股酸涩的热意冲上鼻腔,他不敢抬头,生怕眼底翻涌的情绪会泄露出来,只是将头埋了下去,盯着餐盘里几乎没怎么动的饭菜,用力地、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从喉咙里挤出微不可闻的两个字:“谢谢……”
严老师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伸出宽厚的手掌,在他略显单薄的背脊上,重重地、充满力量地拍了两下。那两下拍击,仿佛将无声的鼓励和支撑,直接注入了他的身体。
这顿特别的晚餐在温馨的气氛中结束。严老师像个操心的老父亲,一直将这群少年送到教学楼底下,看着他们一个个走进灯火通明的门厅,才转身离开,身影渐渐融入暮色之中。
陈青崖和戴伟并肩踏上楼梯,准备回教室上晚自习。刚走上二楼的转角,就听到上面传来一阵熟悉的说笑声。抬头一看,正是何向舟和宋浩。两人勾肩搭背地往前走,也是刚吃完晚饭回来,还在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刚才的美食。
宋浩的声音尤其响亮,带着点夸张的抱怨:“我说向舟,你才是我妈的亲儿子吧?你看我妈刚才,就差把盘子里的菜全都夹到你碗里了!对我这个亲生的都没这么热情!”
何向舟似乎低笑了一下,回了句什么,声音被宋浩的咋呼声盖过了。
“嘿!何向舟!宋浩!”戴伟一看到他们,立刻热情地打招呼,他天生自带熟络气场,一个抬腿就自然地挤到了两人中间,学着他们的样子,一手一个揽住了两人的肩膀,仿佛已是多年的好友,“吃啥好吃的了?聊这么开心!”
原本的两人行瞬间变成了三人行。陈青崖没有凑过去,依旧保持着半步的距离,沉默地走在几人身侧。
何向舟被戴伟揽着,目光却似乎不经意地、极快地朝着安静走在另一侧的陈青崖扫了一眼。那眼神很轻,像羽毛拂过水面,不带什么情绪,却又分明注意到了他的存在。陈青崖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瞥,心脏又是那熟悉的一记漏跳,他下意识地垂下了眼睫,盯着脚下的台阶。
几人就这样气氛微妙地一起走到了三楼。在七班和八班教室门口,戴伟才依依不舍地松开手,大声说着“回见”。
小小的插曲过后,陈青崖回到自己的角落坐下。窗外,夜色已然降临,教学楼灯火通明,如同指引航船的灯塔。高中的第一顿晚餐,以这样一种超出预期的方式结束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