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中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蒙古大军的铁蹄数度南下,却屡屡受阻于襄阳,无功而返。这全靠郭靖和黄蓉夫妇的守护。襄阳,成了忽必烈心头挥之不去的一块阴影。
这一年,蒙古的高层中,不知道是谁,想出了一个“曲线灭国”的歪点子。他们想招安全真教,靠着全真教在江湖中的影响力,从侧面,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攻克襄阳。
别看全真教的这些牛鼻子道士平日里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一遇到大事,还是能守住气节的。就算有个别的败类吧,比如赵志敬之流,也折腾不出什么大风浪来。
所以,蒙古的招安,理所当然地被拒了。这惹恼了蒙古高层,遂派了很多武士,硬刚全真教,想把全真教挑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全真教却做了缩头乌龟,舍弃了上百年的基业,一个个全跑了,还美其名曰“战略性转移”。蒙古武士找不到人,便点了一把火,把全真教的总部给烧了。
消息传到了铸剑山庄,山庄的众高层唏嘘不已。
全真教的道士们都是用剑的,所以全真教是铸剑山庄的大客户,山庄的诸高层,和全真七子也很熟悉(当然现在应该叫全真六子了,因为长真子谭处端已被欧阳锋杀害)。双方还经常联谊聚会,围炉夜话,煮酒论英雄。所以,铸剑山庄的诸高层,对于全真教平时的一举一动,还是挺关注的。
听说全真教总部被蒙古人一把火给烧了,众人还是挺不可思议的。上百年的基业呀,说不要就不要了?连抵抗都不抵抗就放弃了,就做了逃兵,骨气呢?平时的傲气呢?这老脸往哪搁呀,以后在江湖上还抬得起头来吗?
当然,全真六子可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与考量,有他们自己的难言之隐,或者说,这真的是一次战略性的撤退,背后还隐藏着更宏大的计划。但这么说,见识超凡的有识之士可能会理解,江湖草莽人士是万万不买账的。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江湖讲究的就是一个打打杀杀,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谁管你那些个背后的花花肠子是什么?一个字,“打”就完事了!
铸剑山庄的高层们虽然也不理解全真教的做法,但态度却比一般的江湖草莽人士宽容多了。乍一听到这个消息,虽觉得不可思议,可仔细一想,又觉得无可厚非——全真教说不定真的在憋着一股子劲儿,酝酿什么大事情呢!
在全真教被烧这档子事发生后不久,铸剑山庄迎来了一个大订单:南宋官府要订造五万柄长剑,用于扩充军队。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为什么这么说呢?
北方战火连绵,烽烟四起,全靠一个襄阳,才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然而,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道,皇帝贪图享乐,不思国事,日日宴酒笙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凡爱国有识之士无不愤愤不平。在这个时候,铸剑山庄接到了这样一个订单,最起码表明了朝廷积极抗战的一个态度。
所以,在接到这个订单后,铸剑山庄的人都拍手叫好。欧阳子凡也不例外,由于分外高兴,这一天晚上他回到住处,特意打了两斤白干,五斤熟腌牛肉,喝了一个痛快。
第二天,铸剑工作便如火如荼地进行了。由于欧阳子凡已升任长老,所以他早已不需亲自铸剑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工,监督铸剑山庄的工人们所铸造长剑的质量。
当然,铸剑山庄很大,工人们加起来有几万人,只靠他一人是监督不过来的。所以,这几万的工人又分成几个团,每个团下面又分成若干个连,每个连下面再分成数个班。团有团长,连有连长,班有班长,欧阳子凡只要管好这几个团长就行了。
他把自己的指示和要求下达给各团长,团长再下达给连长,连长再下达给班长,最后,班长再下达给各工人。一层一层,井然有序,纪律严明,如臂使指。
不过,欧阳子凡有一个习惯,他经常会下到一线,观看一线工人们铸造长剑的过程。不是走马观花的象征性地观看,而是仔细地,耐心地,长时间地观看。有时,看到某个工人的做法太粗糙,他还会不厌其烦地详加指点,搞得工人异常感动。
他的这个习惯,被工人们解读为亲民。他确实挺亲民的,态度随和,没有架子。然而,这并不是他经常下一线的原因。真实的原因是,他隔上一段时间不铸剑,就会手痒。就像酒鬼一天不喝酒就馋酒,老烟枪一天不抽烟就浑身不舒服一样。身处高位,他不能想铸剑便随时铸剑,因此常常下到一线去看工人们铸剑,倒也能稍解心头之痒。
要铸成一柄完整的长剑,需要完成十二道大的工序。前面几道工序在完成时,都没有出现问题。然而,在完成熔炼这道工序时,欧阳子凡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