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昌六十四年春,因万国皇帝唯一的女儿春枝公主即将和亲北国一事,在西南封地呆了四年之久的太后特地回京。
母子久未重逢,皇帝又素来以身作则,推崇孝道。
在太后到达京城的当日,亲自领着文武百官步行出城,在京城南门外恭迎太后归京。
阔别四年的母子二人执手相看,泪洒南郊,群臣无不动容。
这番母慈子孝的场面在当日下午就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无不称赞皇陛下的孝心仁德。
京中最负盛名的酒楼八宝楼中,一楼靠窗坐着的两位年长食客正一边饮酒一边议论着今日京中刚发生的新鲜事。
“都说天家无情,要我看咱们的陛下就是例外,谁不知道当年太后本是想推另一个……”
“嘘!你不要命了!”
高瘦那位大爷啪得一声忙将已喝得脸色通红的好友嘴捂住,面色慌张地扫了周围一圈,扔下酒钱便匆匆将好友拽出了酒楼。
一位戴着帷帽,身形娇小玲珑,着一袭粉绿色衫裙的女子从两人方才坐着的那桌窗前经过,径直走向柜台。
虽然看不清脸,但其行走间袅袅婷婷,一身出尘气质已足以令人见之忘俗。
连急着拽走好友的大爷也忙中抽空多看了两眼。
两人匆匆融入了八宝楼门口繁华的街市之中。
阿梨虚望了一眼二人的背影,想到那人方才的话,心里只觉得感慨。
皇上到底是皇上,利益和美誉,一个都不落下。
“掌柜的,两份八宝碗糕,带走,食盒用最好的,装稳当些。”
八宝楼发家的绝活就是这八宝碗糕,京中无人不晓,连素来吃惯了珍馐佳肴的太后娘娘每年也要吃上一回。
这次四年未归京,还在路上时,太后就念叨过两回这八宝碗糕了。
上午一回了万寿宫,阿梨便和桂嬷嬷打了招呼,马不停蹄地来了八宝楼。
掌柜的早就练就了一双利眼,老远就瞧出来这位姑娘身上的料子是宫里出来的,忙赔着笑道:“您稍坐一会儿,我去楼上给您取最好的食盒来。”
八宝楼常年宾客盈门,就算是楼里头现食,也是要等上一会儿的。
阿梨点点头,到大堂角落里一张桌子上坐下。
这张桌上只坐了一位着淡绿衣袍的公子,独自饮着面前的茶。
阿梨微微福了福身,绿袍公子也礼貌点头,陌生食客拼桌很寻常,互相打个招呼也很寻常。
那位公子隔着帷帽朦胧的白纱看了对面女子几眼,抿了抿嘴角,最终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将面前另一杯盖着盖子的茶盏推到了对面。
阿梨端起茶盏,借着帷帽和袖摆的遮掩,迅速将茶杯里头的东西攥到了手心。
掌柜的不敢怠慢这位宫里来的贵客,东西上得比平日快许多,并亲自提着一个大而精美的双层红漆木食盒送了过来。
那位绿袍公子已经离去了,此时这桌只有阿梨一人独坐。
“多谢。”帷帽后的声音带了笑,清脆又柔和,让人很容易想象这帷帽之下是怎样一位娇美女子。
顾名思义,八宝碗糕,一份有八色八味不同的糕点,造型也各有特色,用八只巴掌大的小碗装着,拼成一朵牡丹花的模样。
装着两份八宝碗糕的食盒还是有些份量的,阿梨双手拎着食盒,行走时仍稳稳当当,保持着一种得体的仪态,显然是提惯了的。
待慢慢走到候在街边的马车边,先将食盒放进马车,才在扮成车夫的小太监的搀扶下上了马车。
马车迅速驶向皇宫的方向,片刻后,对街另一辆马车里的绿袍公子才放下车帘一角,吩咐车夫驾车离开。
————
万寿宫西暖阁中,下人皆退了出去,只有太后和皇帝相坐对弈。
西暖阁被落日余晖烘得暖洋洋,屋子里的瓷器家具都染上了橘红,瞧着好不温馨。
然而凭窗对弈的母子二人面上的表情却都有些冷。
“母后,先皇后当年犯下如此大错,朕能留谢长安一命已是看在您的面子上,被幽禁的已废皇长子岂还有再放出来的道理。”皇帝落下一颗黑子,语气淡淡,眼神中已隐有不耐。
“皇帝不必拿先皇后那事来堵哀家的口。”太后忍了又忍,终于还是没有撕破脸将话彻底说破,今非昔比,如今这天下已无她戚家说话的地方了。
太后深吸一口气,放缓语气道:“安儿秉性良善,无论当年你对母后,对戚家有何怨怼,可安儿终究是你的亲儿子。更何况,哀家只是想让安儿可以在西南行宫里能够自由行动,并非让你直接将他放出来。”
太后此话已算主动让步,是在拉下老脸来求和。
皇帝年近中年,华发已生,威严感甚重,听到太后如此说话,也毫无波动。
“母后,朕的儿子不止他谢长安一个。何况,朕方才已经说过了,当年能留他一命已是看在您的面子上。”这话里已暗含杀意。
太后心里又惊又怒,却已无计可施。
或者说,自十年前戚家倾覆,她手里的棋子就已经下完了。
这棋是彻底下不下去了。
良久,太后捏了捏眉心,疲惫叹道:“罢了,哀家年纪大了,下不动棋了,皇帝政务繁忙,不必陪着。”
“那母后好好休息,儿子过些日子再来看您。”
皇帝的御撵浩浩荡荡地离了万寿宫。
太后闭目靠在榻上,桂嬷嬷在一旁轻轻替她按着头。
“阿梨呢?”太后有些突兀地问了一句,又似是无意。
“回太后,梨姑姑去宫外的八宝楼给您买点心去了,还未回呢。”
“叫她回来后来见我。”
“是,太后。”
太后闭着眼睛,一粒一粒转着手中的墨玉佛珠,面上虽又恢复了平日里的高傲威严,心里却已经将皇帝恨透了。
皇帝啊皇帝,既然你如此狠心,那就莫怪哀家非要让长安留一个后了。
阿梨在晚膳之前赶回了万寿宫,太后平日里用膳都得要她在一旁伺候,今日也不例外。
这日的晚膳,太后格外和气,晚膳用的不多,话却说了不少,饭罢又留阿梨说了会儿话,将几道未曾动筷的御膳赏赐给了阿梨,才放人走。
阿梨提着食盒回到房间,背靠着门重重松了一口气,背后贴身的那层衣衫已然被冷汗浸湿了。
今日晚膳时太后三句话不离幽禁在千里之外的前大皇子谢长安,话里话外还是那个意思——想让她去给谢长安做侍妾。
此话任谁听了都会觉得荒唐,可偏偏太后就是打上了这个主意。
当年先皇后刺杀皇帝未果,被秘密处死,先皇后所出的大皇子谢长安则被贬为平民,幽禁在了西南行宫的一处偏殿之中。
皇后出自曾经盛极但自皇帝继位后便渐渐落魄的戚家,及至事发之时,戚家的人几乎已经死绝了,只剩下太后和皇后两位女子。
皇后刺杀皇帝,除了想让自己的儿子谢长安继位,旁人也实在是想不出其它的理由了。
直到今日,仍有一部分朝臣坚持认为,当年刺杀皇帝的主谋是废皇子谢长安,连民间都有相关的风言风语传出。
被幽禁的废皇子,且还是皇长子,娶哪门子的侍妾?等有了后,那这个后该如何安置?
别说皇帝了,这满宫里头的妃子和皇子们,怕都是没有一个同意此事的。
太后话说得漂亮又轻巧,但就是不说这个所谓的“侍妾”是明着娶的,还是偷着送进谢长安被囚进的偏殿的。
从两年前,太后每次去探望谢长安时都一定要带上自己,还暗中打探看守禁军队长的口风,想送一位侍女到谢长安身边。
原来是打的这个主意。
她不想死。
可拒绝了太后,也很有可能会死。
今晚她假装听不懂,并透露了一点往后想留在京中的想法,太后便立马有些不悦。
太后赐下的御膳阿梨原样未动。
阿梨关紧门窗,透过门缝仔细看了看外面漆黑寂静的庭院,才坐在床边将今日从那茶盏中取出的小香包拆开,里头装着一小堆褐色的香料树皮,中间冒着一个泛黄的白尖儿。
是一张卷得细细的纸条。
片刻后,纸条被放到烛台里烧成了灰烬,香包被原样缝好。
阿梨走到铜盆前洗了把脸,擦净脸上的水后却并未离去,而是呆呆望着水中倒影。
脸型和眼睛像娘亲,小巧的鹅蛋脸、偏圆的杏眼,鼻子像爹爹,鼻梁中间有一个小小的驼峰。
自十岁那年失去双亲,如今已过去八年有余,恐怕江州老屋后面那两座无名坟已荒草都已长到几尺高了吧。
难怪当年父亲的死就像一片雪花一样寂静无声的消融了,连一星半点波澜都未能掀起。
难怪娘亲当年只能含泪自尽,至死都不肯向自己透露半分父亲的案子。
直到今日看了那张纸条,她才知道,原来当年去江州查案的人竟然是皇帝的亲弟弟十亲王。
梅家、十亲王。
父亲的冤案她要何时才能查出些眉目来,何时才能找到翻案的时机呢。
不出意外,三个月后,太后就会启程回西南封地,届时一定会将自己带走。
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三个月内找到机会留在京城!
温大人和自己的交易与恩情已经两清,今日是最后一次帮自己了,更何况这件事温大人也帮不了自己。
得想办法。
纤细的身影在并不大的房间中来回踱步,窗纸上透进来的月光在地上映出一张漂亮的侧脸剪影,纤长卷翘的睫毛随着步伐轻轻颤动。
直到子时末,外头传来守夜侍卫交班的轻微响动,阿梨才提着食盒,打了一盏小灯笼慢慢往后花园走。
后花园里有一扇小门,今晚后半夜当值的,便是晚膳时在饭厅门口伺候的小高公公。
石子路的尽头是一间很小的值守房,阿梨夜里看不太清,走得很慢很慢,用了些时间才走到值守房前。
“小高公公。”阿梨轻轻敲了敲露出昏黄光晕的窗。
吱呀一声,窗户被打开,露出一张布满了褶子的脸,老太监眯着眼睛看清了来人,笑得眼睛眯了起来,眼睛周围的褶子皱成了一朵花儿。
“哟,是梨姑娘,快进来,难为您还想着老奴。”
两人在屋内的四方桌坐下,阿梨将食盒递过去,笑着道:“小高公公,您还是叫我阿梨听着顺口,喏,特地给您留的。”
老太监一辈子在万寿宫里窝着,也没啥特别的爱好,平日里太监们私下聚在一起赌钱吃酒他从不凑热闹,却独好两口吃的。
老太监本想推辞两下,但听着来人清澈真挚的话,面上一点伪都不作,心里一暖,便笑着点了点头,接过食盒。
心里是真的对阿梨很有几分欣赏。
纵使四年前是他帮忙将阿梨调进了万寿宫,如今阿梨也已经早就成了太后身边的红人。
更何况,自己也只是个中间帮忙的,真正的恩人另有其人。
老太监想到了那人如今的际遇,心下不禁庆幸得亏自己四年前没有狗眼看人低,到底还是帮了这个忙。
眼前这个小丫头要是知道是那人帮了她,怕是也会吓一大跳。
阿梨不知老太监心中所想,见人将东西收下了,便倒了茶,坐着陪人将饭用罢,又说了会儿话,才趁着夜色悄悄回了房。
今日这一趟,是于情于理都得要来的。
阿梨进宫时只有十二岁,进宫后便一直在内务局里做默默无闻的杂使小宫女。
然而待到十三、四岁时,阿梨渐渐长开,貌美却又微份卑微,没有主子护着的小宫女,在宫中的日子不好过。
侍卫、太监,明里暗里的威逼利诱时有发生。
为了避开这些骚扰,阿梨只得自请调去了冷宫当值。
可这并未能起多大作用。
十四岁的阿梨在眼泪和惶恐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事是躲不过去的。
越退,坏人越是会得寸进尺。
于是阿梨便想方设法地参加了那一年的二等宫女选试,也正是因此才被小高公公看中,选到了太后的万寿宫里来做宫女。
后来还是桂嬷嬷告诉她,因太后还有半年就要离京去西南封地了,万寿宫里原本是不进人的。
是小高公公想办法替另一个还有两年才出宫的宫女疏通关系,放她提前出宫,才空出了一个位置来。
阿梨心里明白这件事情有多难办,更何况还得保证那位宫女走后,进万寿宫的恰好是自己,自此便一直将小高公公恩情放在心上。
时不时就要给老太监送些好吃的,平日当值也多有相帮。
不知是不是对太后宫里的人多少有些忌惮,先前骚扰的事情再未没有发生,不久后阿梨便跟着太后去了西南封地,也彻底远离了京中的这些是非。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