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想到这些 ,崔兰愔觉着卫王那里怎也要试试。
只要有一丝机会,她都想抓住。
她已经这样了,她不想弟妹们的婚事也被人拿了换好处,崔家大房就再难有出头之日了。
当年祖父去了,祖母怀着遗腹子,明明高宗皇帝给了话,可等祖母生了,若是男孩就继了武安伯的爵位。
可太祖母给祖母施压,说若由奶娃娃承爵,空有爵位领不了差事,起码二十年内崔家是不用想着出头了,几代人的努力算是白搭了。
祖父若活着,必不愿见此结果。
哪来的几代人的努力,崔家的爵位是祖父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是崔家人靠着祖父过上了富贵日子才对。
那几年祖母怀不上,太祖母几番说服祖父,让他过继二房的侄子,他都顶住了没应,在他那里,唯有自己的子嗣才能承他的爵位。
祖母怀上后,祖父多少次笑对人说他后继有人了。
只要他有儿子,他怎么会让爵位旁落。
可寡母怀着遗腹子,婆母又频频进逼,而这位婆母并不是良善之人。
后宅里有得是让胎死腹中的**手段。
富贵晃人眼,足够的利益下,让母子一起去了也未可知。
祖母别无选择让出了爵位,还要看着二房用“二房绝不和大房分家,无论何时都要看顾大房……”这些话立好名声。
爵位既让出去了,祖母就放下了。
谭家是读书人家,祖母也是打小读书的,所以等生了父亲后,她想着儿子靠着科举出仕也不错,遂一心看着父亲读书,别的都丢下了。
落在心虚的眼里却成了顾虑,二房得位不正,很怕父亲考出来出仕。
二房承爵后表现平平,所以高宗皇帝时不时会提起祖父,二房就担心高宗那样随心所欲的性子,看到父亲出息后会让二房给爵位还回去。
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贪玩不想被管束的时候,被有心引着,父亲很快就迷恋上了丹道一途。
悲愤过后,祖母彻底认清了,二房是不会让大房出头的。
若不是高宗心里下不去,给父亲赐了五品镇抚,虽是不用领职的,也叫二房收敛了不少,不然大房怕是早被踩到了泥里。
可他们岂会甘心大房白拿着银子不出力,二房来说孟家的婚事的时候,崔兰愔当然知道他们不安好心。
可人没有千日防贼的,不挣出去,早晚都要被算计的。
这回给陈太后贺寿,五品以上人家都要去,加上各家的小姐们,那人就多了。
人多嘴杂,家里这些人根本应付不来。
好在崔家大房这样没排面的,找个由头说一声就可不去,没人追究。
崔兰愔让崔三老爷去说了,家里只她一个随着二房人一起入宫。
家里多少年都是崔兰愔一言堂,她怎么说,家里就怎么听分派。
且一家子连外头的应酬都怵,更无论进宫了,都觉着崔兰愔这样决定再好没有了。
转眼就到了十二日,丑正就起来梳洗。
崔兰愔难得穿了鲜亮衣裳,水红的裙袄外罩了件青莲地五彩缠枝纹大袖杭缎褙子,头上戴了累丝金嵌玉海棠花分心,耳上是一对金镶玉葫芦耳坠,既不显张扬,又不会失了隆重。
会合了二房人,一行人分坐五辆马车出发。
二房女眷这边只有秦氏常氏和崔兰芝,丁氏最近病着,她的两个女儿又还小,就没来。
一行人于寅正十分进了宫,宫门口开始就是乌泱乌泱的人,是人挨着人走到福宁宫的。
朝臣和命妇们在礼官的引导下分候在福宁门东西两侧。
公主王妃们都在站在前面,一目了然,还是原来那几位,崔兰愔没见多出貌似卫王妃的人在。
正疑惑时,听边上两位命妇小声嘀咕,“听说没,卫王竟是至今未娶,他可是二十有六了。”
“啊?那陛下该给他安排选妃事宜了。”
“估计陈太后寿宴后……”
后面的话崔兰愔已顾不上听了,卫王要是没娶妃,她该怎么上门走动?
拐了好几拐,还是没血脉关联的表侄女上门探望没娶亲的表叔,怎么想怎么不合宜。
咚咚地五鼓响过,都挺直了腰背,不敢有所动作了。
銮仪卫预设陈太后仪驾于福宁宫门阶下,掌司仪内监于院中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于福宁门东侧设案。
依次奉皇帝贺表,诸王公文武大臣贺表于案上后,皇帝率诸王、文武朝臣恭迎于阶下,中和韶乐奏起“豫平之章”,陈太后出来升座。
随后丹陛大乐奏起“益平之章”,皇帝率诸王、文武大臣上前行三跪九拜礼,给陈太后贺寿。
崔兰愔强忍住没有伸手揉眼睛,看了又看,那个一身九章亲王冕服,站在康王和安王之间的,明显是卫王的人,和她想的不大一样。
卫王看着没那么老,瞧着只二十许的年纪,身材高大挺拔,相貌不俗,若不是他半睁不睁着眼,连撩下眼皮都嫌累的懒怠样,真可称得上玉树临风,君子如玉了。
又看了好几眼,主要那位卫王给她的印象太深了,她就没见过那样随时随地窝着想打盹的人,还是这样隆重的大场面上。
连传出身体抱恙有一阵子的皇帝都抖擞着精神给人看,诸王、诸大臣更是卯足了劲儿表现,卫王仍是那副寻常给祖母见礼,照比别人差了力气少了利落的样子,太有别于众人了。
不知道别人注没注意到,反正崔兰愔是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还忍不住一再地瞅。
中和韶乐奏起的“豫平之章”惊醒了崔兰愔,皇帝已经带着诸王诸大臣们去了前面,她赶紧收敛起心神,随同一众嫔妃命妇,在徐皇后的率领下给陈太后行三叩九拜之礼。
想着事,后面观进献的寿礼,领宴,崔兰愔都是心不在焉地跟在崔兰芝后头,和平日判若两人。
引的崔兰芝看了她好几眼,随即想到相看的事,心里有些瞧不上。
嘴上那样说法,还不是来了。
闵氏和罗氏朝不远处望了,两下里交换眼神后,两个就引着崔兰愔往那边转脸,奈何她连头都不抬。
宫里也不敢高声有大动作,只好等着出宫时再说了。
这会儿都盯着陈太后,李太后,还有卫王的事儿,闵氏和罗氏很快也跟着转移了注意力。
陈太后寿辰,李太后没露面,对外说是受寒不得起身了,可谁都知道是为着陈太后不愿见她,她容让了。
高宗时,李家是依附于陈家的。
陈家靠军武起家,手里掌着重兵,家里又出了陈太后,当时说是大郢第一门阀也不为过。
李太后之所以能进宫,是因着陈太后无子,李家主动表示愿让李太后入宫替陈太后生子固宠,陈家瞧着李家一贯顺服,李太后又是陈家的外孙女,对陈太后这个表姐多有尊重,遂同意了。
直到高宗崩,景泰帝登基,李家和李太后始终都站在陈家和陈太后身后,没有任何逾越之举。
如今李家取而代之,却不是李家忘恩,而是陈家的老定国公去后,陈太后的几个兄弟都立不起来,景泰帝重用起徐家,陈家的兵权渐到了徐家手中。
景泰帝登基头几年发生的那些事,经历过的老人到现在都觉着心有余悸,权势动人心,可把握不好,真的是眼看着楼起,眼看着楼就塌了,多少曾经煊赫的家族就此湮灭。
若不是李家记恩,陈家哪会有如今的太平日子过,不然看徐家就知道了。
李太后也是真有气量,儿子登基后,她仍是处处以陈太后为先,陈太后不喜见她,逢着年节庆典她就如今日这样称病躲了,由着陈太后出面。
只陈太后一直放不下,到底带着卫王去了行宫,两下里都松快了。
不过如今陈太后带着卫王回来,这些人倒没多想。
以李家如今的位置和声望,那个位置除了端王,别个连肖想一下都不能。
李家今儿都是兴兴头头地来给陈太后拜寿,一点没因为这些人给李太后准备的寿礼转献到陈太后这里而计较。
李太后是四月的生辰,这回各家之所以能给陈太后献上寿礼,这都是挪了给李太后准备的寿礼过来。
不然陈太后才回来几天,匆忙间哪个能备出像样的寿礼来。
为免陈太后多想,后面李太后的寿礼不能比今日厚了。
至于陈太后为啥突然回来,想到至今未娶的卫王,卫王又是那样一副说话都嫌累的样子,应该她是想将卫王还给他亲爹操心了。
不管怎么说 ,陈太后当年离开都是给皇帝面子了,不然夹在亲娘和嫡母之间,皇帝的日子必定不会好过。
陈太后的年岁摆在那里,这回留下来该不能走了。
观陛下的态度,只要陈太后没有过格的要求,他该是乐于多给陈太后些敬重的。
李太后和李家当年都能礼让陈太后,如今更不必说了。
这会儿众人也有数了,之所以叫各家的小姐一同入宫,和端王无关,而是要给卫王选妃。
卫王是跟着陈太后的,他的王妃自然要得陈太后喜欢了。
陛下待陈太后很用心了。
可惜他的用心良苦却要白费了,从始至终,陈太后笔直端坐在那里,只和几位老诰命说着话,对满殿的闺秀们并无多余的眼神。
这让有些肖想卫王妃位的人家不免失望。
对照眼前,崔兰愔知道之前自己料的没错,陈太后对卫王确实没什么祖孙情。
她本来也没寄望于陈太后,倒没失望。
卫王怎也是替父在陈太后面前进孝了,陛下应该会多有补偿。
卫王又不争那个位置,将来的日子差不了。
比上不足,比下是有不少富裕的。
有卫王府靠着,好生谋划一下……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