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客家话双调:硬如石击壤,软似泉绕山》

客家话里的硬与软,是客家人揣在怀里的两块玉——一块带着山的棱角,能敲开生活的硬壳;一块裹着水的温润,能焐热岁月的褶皱。这两种调子缠在舌尖,混在烟火里,把寻常日子过成了有嚼头的酿豆腐,硬得扎实,软得绵长。

你去山间的茶园听,竹篓碰着茶树枝的“簌簌”声里,藏着硬的筋骨。采茶的竹篓编得紧实,篾条磨出了毛边,却越用越挺括,像极了客家人挑担时绷直的腰杆。茶农们说“摘茶要捻尖子,莫薅老叶”,这话硬得像竹篓的篾,带着不容含糊的讲究;可指尖捏着嫩芽的动作,又轻得像怕碰碎了晨露,那点软,藏在指缝里,浸着茶叶的香。炒茶锅“滋滋”地响,茶叶在锅里翻卷,师傅说“火太猛会焦,要慢慢嚟”,前半句的硬像锅沿的铁,后半句的软像锅里的水汽,缠在一起,炒出的茶才带着清冽的回甘。茶青晾在竹匾里,阳光透过叶隙洒下,茶农蹲在旁边,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对着路过的邻里喊:“等新茶炒好,来屋里坐坐。” 那声音里,既有对茶的严苛,又有对人的热络,硬与软在风里打着旋儿。

田埂上的客家话,更是硬得冒土气,软得沾露水。春分撒谷种,老农挥着木锨往田里扬,“匀着点!东一撮西一撮是喂鸟吗?”声音砸在泥地上,能惊起几只跳虫,是硬的;可等谷种落进土里,他又会蹲下来,用手掌把土拍实,“莫让鸟啄了去”,掌心的温度软得像晒过的棉絮。犁田的牛走得慢了,他扬起鞭子(却从不真抽),“懒东西!再不动,明日草料减半!”话硬得像鞭梢的木柄;可日头正中时,又会把牛牵到树荫下,往石槽里添满清水,“歇会儿吧,老伙计”,语气里的软,混着牛鼻息里的草香。到了秋收,稻穗压弯了腰,老农挥着镰刀,“快些割,莫等秋雨来捣乱!”刀刃划过稻秆的脆响里是硬气,可看到邻家的老婆婆独自捆稻子,他会放下镰刀走过去,“我帮你搭把手,快些弄完早回家”,粗糙的手掌握住稻束,那力气里藏着的软,比稻穗还饱满。

墟日的市集,是硬软调最热闹的戏台。卖鱼的阿叔把活鱼往案板上一摔,“这条鲩鱼鲜猛得很!”摔鱼的“啪”声是硬的,鳞片溅起的水花里,藏着生计的实在;可看到抱着娃娃的妇人来买鱼,又会拿起刀细细剔去鱼刺,“给娃熬汤,莫卡着喉咙”,刀刃下的软,比鱼汤还鲜。修鞋的师傅捏着锥子,“这鞋底都烂透了,补不得!”锥子尖的硬气里,是对手艺的较真;却在看到顾客红着眼圈时,叹口气,“罢了,我加层胶,再穿半年没问题”,穿线的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那点软,从针眼里漏出来,缠在鞋面上。卖布的大婶扯着布料,“这蓝印花布,下水也不褪色,结实着呢!”嗓门亮得像铜锣,是硬的;可看到姑娘对着一块花布犹豫,她会剪块布头递过去,“回去比一比,合心意再来买”,指尖捏着布头的轻柔,是软的。市集散场时,挑着空担的人们互相招呼着,“明日再来啊”,声音里的热乎气,把买卖里的硬气都焐软了。

祠堂里的客家话,硬得能刻进石碑,软得能化进烛泪。族老讲祖训时,拐杖往青砖地上一拄,“祖宗的地,一分都不能让!”杖头磕出的声响在梁间荡开,震得供桌上的烛火都跳,是硬的;可转头看见最小的娃仔踮着脚够供果,又从怀里摸出颗糖,塞到娃手里,“乖,等阿公讲完就带你买糖吃”,指腹蹭过娃的头顶,皱纹里的笑软得像融化的蜜。清明祭祖,后生们用客家话念祭文,每个字都像浸过米酒,带着敬重的硬;念完了,长辈们分祭品,把糕点往娃娃手里塞,“吃了长个子”,那点硬气早被笑声泡软了,混着香烛的味道,飘得满祠堂都是。族里有后生要外出闯荡,祠堂里开宗族会,族老拍着桌子,“出去了莫忘了根,每年清明要回来!”语气里的郑重是硬的;可临了,又往后生包里塞了些家乡的茶叶,“在外头喝口家乡茶,就不想家了”,那点软,跟着茶叶的清香一路远行。

家里的客家话,更是把硬软揉得像面团。阿妈煎酿豆腐,油星溅到手背,她“嘶”地吸口冷气,骂句“这油真不是东西”,是硬的;可转头见灶门口扒着的娃伸着脖子望,立刻用筷子夹起块吹凉了,塞到娃嘴里,“慢点吃,烫着呢”,眼神软得能滴出蜜。娃儿打翻了碗,阿爸刚要瞪眼,“毛手毛脚的!”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没烫着吧?”伸手去擦娃的嘴角,那硬话像被风吹走的烟,只剩下掌心的暖。锅里的粥“咕嘟”响,把这些硬软调都炖进了米香里,飘得满院都是,勾得人心里发暖。夜里娃发烧,阿妈抱着娃往卫生站跑,嘴里念叨着“这死娃,咋就不注意保暖”,脚步急促里带着硬气;可到了卫生站,看着娃蔫蔫的样子,她又红了眼眶,“快好起来吧,阿妈给你做酿豆腐”,声音里的软,比药还管用。

客家话的硬,从来不是蛮横的凶。那是南迁路上背篓里的干粮,是开荒时锄头上的泥,是暴雨里护着秧苗的塑料布——带着“冇退路”的决绝,却藏着“要活下去”的热望。就像老屋的夯土墙,用黄泥掺着稻草一层层垒起,硬得能扛住十年不遇的台风,墙缝里却藏着燕子的巢,春来时总能听出叽叽喳喳的软。当年祖辈们背着行囊,翻山越岭,嘴里喊着“往前走,莫回头”,那是硬;可夜里宿在山洞,互相分着最后一块干粮,“你多吃点,明天有力气”,那是软。这硬与软,陪着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建起围龙屋,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客家话的软,也从不是任人拿捏的弱。那是晒谷场上的竹耙,轻轻扫过谷粒,把饱满的归成一堆;是灶台上的水瓢,舀起井水给炉膛添柴,溅起的水花落在围裙上,晕出浅淡的印;是远行包裹里的腌菜罐,玻璃盖里封着的,全是“莫饿肚子”的絮叨。这软像山间的溪,看着柔,却能穿石——把硬邦邦的日子泡得发涨,再慢慢酿成娘酒的醇。邻里间有摩擦,嘴上说着“这事没得商量”,转头却端着一碗刚出锅的豆腐去敲门,“尝尝我做的,味道咋样”,那点软,在热气里化解了所有隔阂。

就连孩童的游戏,都带着这硬软的影子。“这是我先看到的石子!”小男孩把拳头攥得死紧,脸憋得通红,硬得像块没焐热的石头;可对方眼圈一红,他又慌忙把石子塞过去,“给、给你就是了,莫哭啊”,声音软得像泡了水的棉花。没过多久,两人又凑在一起玩弹珠,刚才的硬气早被笑声冲散了,只剩下软乎乎的热乎气。女孩们跳皮筋,“你跳错了,该下来了!”语气里带着游戏的较真,是硬的;可看到同伴噘着嘴,又会拉着她的手,“再给你一次机会,好好跳”,那点软,让游戏里的输赢都变得甜丝丝的。

日头西斜时,炊烟在围龙屋的瓦上绕成圈,是软的;灶膛里的柴火“噼啪”跳,是硬的。阿爸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阿妈在门口喊“洗手吃饭咯”,那声音穿过晒谷场,带着饭菜的香,把硬的劳作和软的牵挂缠在了一起。饭桌上,阿爸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说“今年收成能好点”,语气里有对生活的笃定;阿妈给娃夹着菜,念叨“多吃点,长结实”,眼神里全是疼惜。客家话就在这样的烟火里流转,硬的是风骨,软的是温情,缺一不可,才成了客家人心里最踏实的依靠。

无论走多远,只要听到一句“你系客家人啊?”,那熟悉的硬与软就会瞬间漫上来,像回到了围龙屋的天井,晒着太阳,听着阿妈喊吃饭,所有的漂泊与不安,都在这腔调里找到了根。这便是客家话,把日子的酸甜苦辣都揉了进去,硬得有道理,软得有温度,是客家人的乡音,更是客家人的魂。它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头系着祖祖辈辈的故事,一头牵着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走多远,只要一开口,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