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公司的接待室里,空气在沈熹微那番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话语之后,仿佛瞬间凝固,连细微的呼吸声都变得异常清晰可闻。
那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如同无形的重担,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让每个人都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形压力,仿佛连空气都变得稀薄起来。
林晓峰仿佛在沈熹微的话语中找到了久违的依靠和心灵的共鸣,他的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声音哽咽,带着深深的感激之情,连连向沈熹微道谢:
“沈小姐,你说得太对了!
就是这样!
梦梦她肯定不想再被那些冰冷的摄像机对着了……
我们只是希望她能安安静静地,像平常回家一样,没有任何打扰,没有任何外界的喧嚣……
我们只想给她一个平静的、不被打扰的告别,让她在最后的时刻能够得到真正的安宁……”
而杨经纪人的脸色则在沈熹微的直接反驳后,变得异常难看,甚至有些铁青。
她先是震惊于沈熹微的直言不讳和毫不留情,随即心中涌起一种被冒犯的恼怒和不满。
她不再看沈熹微,而是将目光投向在场看似最为“理性”和“冷静”的顾怀瑾,语气中带着最后一丝试图寻求同盟和支持的期望,声音中透着一丝急切和无奈:
“顾总,您是明白人。
您应该清楚,完全拒绝公众参与,在舆论上会有多么被动!
粉丝的情绪需要疏导,否则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这根本不是靠‘真诚’两个字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考虑得更全面,不能让情绪主导一切。”
顾怀瑾从沈熹微带给他的震撼中逐渐回过神来。
他不得不承认,沈熹微的观点触及了他未曾深入思考的层面
——那是一个超越商业价值和社会舆论的,关于个体生命本质的尊重和人性关怀的层面。
然而,多年浸淫商界的本能和经验,让他无法完全认同这种近乎“理想主义”的处事方式。
风险是真实存在的,而他的职责,往往是预见并管理这些风险,确保一切在可控范围内。
他沉吟了片刻,眉头紧锁,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试图将沈熹微拉回他认可的“现实”轨道:
“沈小姐,我理解并尊重你对逝者和家属意愿的重视。
杨经纪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她的顾虑是有道理的。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
内部告别式完全按照家属和你的意愿进行,保持私密和真诚,不让外界的喧嚣打扰到这份宁静。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主动释放一些经过精心策划的信息,比如一份情真意切的家属声明,几**梦小姐生前未公开的、温暖的生活照,以此来引导公众的哀悼情绪走向温和与缅怀,而不是质疑和愤怒。
这并非‘消费’,而是一种……负责任的‘疏导’,既尊重了家属的意愿,也考虑到了公众的情绪。”
这个方案,相较于他最初提出的线上追思会,已经向沈熹微的理念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保留了核心仪式的纯粹性和家属的**。
在他看来,这已是兼顾各方利益和情感的最佳策略,既考虑到了现实的风险,也尽量满足了家属的愿望。
然而,
沈熹微缓缓摇了摇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顾怀瑾,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顾先生,我明白你的好意,也理解风险的存在和你们考虑的复杂性。
但是,
一旦开始了‘精心策划’和‘引导’,这件事的本质就变了。
家属的声明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哀恸,而不是经过字斟句酌的公关文稿;
分享的照片应该是家人珍藏的记忆,而不是为了塑造某种形象而选择的‘素材’。
我们需要相信,真诚本身具有力量,能够打动人心。
我相信,当粉丝感受到家人真正的心意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理解和尊重。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带着‘管理’和‘防范’的心态去处理最真挚的情感,那才是对林梦小姐和她的家人最大的不尊重。”
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敲打在顾怀瑾的心上,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在这里,情感不需要公关方案,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和包装。
真诚的情感,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表达。”
又是这句话。
与初次见面时如出一辙,但在此情此景下,威力倍增,直击人心。
顾怀瑾的眉头彻底锁紧,他感到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他已经退让了,为什么她还是如此固执?
在他熟悉的战场,任何谈判都需要妥协和交换,为什么在她这里,某些原则似乎寸步不让,如此坚定?
“沈熹微,”
他的语气不自觉地沉了下来,带上了一丝属于“顾总”的冷硬和威严,
“现实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理想国。
忽略潜在的舆论风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天真。
如果事后引发难以收拾的局面,承受最大压力的,还是林梦的家人!
你的‘真诚’,能抵挡得住网络上的滔天巨浪吗?”
这是他第一次连名带姓地叫她,带着显而易见的情绪和一丝不耐。
沈熹微迎着他带着压迫感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但眼底却漫上了一层深深的失望。
那失望如此明显,像一根细小的针,刺得顾怀瑾心头莫名一紧,隐隐作痛。
“顾先生,”
她的声音依旧平静,却透着一股凉意和无奈,
“所以在你看来,任何事情,包括生死告别,都可以用利弊来衡量,用手段来操控吗?
情感的流露,需要计算风险;最后的告别,需要权衡得失?”
她微微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说出了那句让顾怀瑾瞬间僵住的话:
“我以为,经过这些天的相处,你至少……能懂一点我的坚持是为了什么。”
“我以为你懂我。”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比任何激烈的指责都更具分量。
它不再是关于方案的分歧,而是上升到了期望的落空,是某种初步建立的、微妙的信任感受到了质疑。
怀瑾愣住了。
他看着沈熹微眼中那抹清晰的失望,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感到一阵窒息般的疼痛他试图解释: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在陈述一种更稳妥的……”
“稳妥?”
沈熹微打断了他,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弧度,
“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和悲哀,顾先生,死亡本身,就是人生最不确定、最不‘稳妥’的事情。
我们处理死亡的人,如果一味追求‘稳妥’,那最终给予生者的,只会是另一种冰冷的程序。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在不可避免的冰冷中,尽力保留最后一点‘温度’。
这份‘温度’,或许在你看来不值一提,甚至妨碍了‘稳妥’,
但对我,对很多经历悲痛的人来说,它比什么都重要。”
她不再看顾怀瑾,转而面向一脸担忧的林晓峰和表情复杂的杨经纪人,语气恢复了专业性的平静,但细听之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无奈:
“林先生,杨经纪,今天的沟通我们先到这里吧。
请给家人一些时间平静下来。
无论如何,‘归途’会以尊重逝者和家属意愿为最高原则。
具体的方案,我们后续再约时间详细沟通。”
她做出了送客的姿态,动作优雅而坚定。
林晓峰感激地看了沈熹微一眼,又略带不安地看了看脸色难看的顾怀瑾和杨经纪人,低声道谢后离,带着复杂的心情开了。
杨经纪人似乎也意识到今天无法达成一致,冷哼一声,拎起包快步走了出去,背影中透着一丝不满和无奈。
接待室里,只剩下沈熹微和顾怀瑾两人。
空气仿佛降到了冰点,寂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沈熹微没有看顾怀瑾,开始默默收拾桌上的茶杯和笔记,动作依旧轻柔,而细致但周身笼罩着一层疏离的气息,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顾怀瑾站在原地,看着她纤细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愤怒、不解、挫败,还有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因让她失望而产生的慌乱感。
他想说点什么,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却发现那些惯用的商业话术或逻辑分析,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引以为傲的口才和掌控力,在沈熹微那句“我以为你懂我”面前,全面溃败,显得如此无力。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不仅仅是职业的差异,更是底层价值观的碰撞。
他信奉的是结果导向、风险控制的世界运行法则;而她坚守的,是过程本身的意义、是情感纯粹性的不可侵犯。
这种碰撞,无关对错,却关乎本质,触及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信念。
最终,顾怀瑾什么也没说。
他深深地看了沈熹微一眼,转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身,大步离开了“归途”公司,背影中透着一丝落寞和无奈。
高跟鞋敲击大理石地面的清脆声响消失在门外,沈熹微收拾东西的动作慢慢停了下来。
她抬起头,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坚定,也有淡淡的失落,她并不后悔自己的坚持,
这是她的职业底线,也是她的人生信念,是她一直以来坚守的原则!
只是……
心底那份刚刚因他笨拙的“学习心得”而升起的微弱暖意,此刻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冷却。
原来,他们之间的距离,远比她想象的要遥远。
那条鸿沟,并非轻易能够跨越。
而另一边,顾怀瑾坐进车里,却没有立刻发动引擎。
他烦躁地松了松领带,一拳砸在方向盘上,发出一声闷响,心中的情绪难以平复。
“懂她?”
他喃喃自语,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困惑和无奈...
他试图去理解她的世界,学习感受情绪,甚至开始觉得那份“温度”不可或缺。
可当面临真实的选择时,他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还是第一时间占据了上风,让他无法完全放下心中的顾虑。
她的失望,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刺痛。
这场因“网红之死”而起的争执,不再是简单的方案分歧,
而是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一道亟待跨越,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深深沟壑。
契约的课堂,第一次迎来了冰冷而沉默的休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无奈。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