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按下心中思忖,卢湛河面上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笑容,不算热络,却也绝不冷淡:“早就听云笙屡次提起你,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名不虚传。”
顾青云依礼躬身:“晚辈顾青云,见过卢大人。”
卢湛河虚扶一下,语气更亲近几分:“不必如此见外。你既是明舟的儿子,便如同我的外甥一般,与凌云一样,唤我一声舅舅即可。”
顾青云从善如流,改口道:“舅舅。”
三人落座用餐。席间肴馔看似清淡,实则选料、烹制皆极精致,无声地彰显着世家的底蕴与品味。
卢湛河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顾青云,见他用餐举止优雅从容,毫无局促小家之气,心下又添几分满意,也愈发明白为何眼高于顶的儿子会对他如此看重。
他心知自己这儿子有个不为人知的小癖好,便是极爱“美”之人事物,不仅限于容貌,更重气质风仪。顾青云恰好两者兼备,难怪二人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成了至交。
餐毕,卢湛河引着两位晚辈转入书房。
顾青云目光一扫,立刻便被墙上那幅字吸引。
“安民、治漕、固本”,由此可见卢湛河忧国忧民之心。
注意到顾青云的目光,卢屹忙在一旁解释道:“父亲所用正是怀瑾你制的纸,他十分喜爱。”
卢湛河顺势颔首,夸赞道:“此纸确佳,于文化传承、于学子百姓,皆是功德一件。怀瑾颇有巧思与远见。”
顾青云谦逊了几句,随即话锋看似不经意地一转,提及已与宁王殿下商议妥当,欲开办一家印刷工坊,以期更高效地刊印典籍,传播文教。
卢湛河果然表现出浓厚兴趣,细细询问了许多细节。当得知顾青云主动将三成利润让与寒山书院,另三成予合作方柳家时,他眼中掠过一丝了然,意味深长地赞道:“不贪全利,既能成事,亦能得人。怀瑾,仁善之心,亦是长远之见。” 话语中带着几分真正的欣赏。
顾青云依旧态度谦和,继而面露些许难色,道:“舅舅谬赞。只是……此事虽得宁王殿下首肯,书院亦支持,但外甥确有一事,想厚颜请舅舅相助。”
卢湛微微眯眼:“何事?但说无妨。”
顾青云道:“工坊需一合适之地,最好僻静宽敞,且需可靠人手看护打理。若舅舅能施以援手,外甥愿将名下所持份额,再分出一半予卢家。”
卢湛河何等人物,立刻明白其中关键。找地方、找人手,柳家未必不能办到。顾青云此举,实则是以此为借口,要将卢家也拉入局中。
若在平日,卢湛河或许不愿沾染这等商事。但眼下情形不同,寒山书院已然入伙,此事便镀上了一层“文教功德”的金光,利国利民,更能与天下文脉所系的寒山书院紧密绑定,于声望提升大有裨益。
这对于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亟需重振声威的卢家而言,不啻于一剂强心针。
他望向顾青云的眼睛,那双眼眸清澈而平静,却透着一种洞悉一切的自信,仿佛早已笃定自己无法拒绝这阳谋。
望着顾青云笃信的双眸,卢湛河不由失声一笑,带着几分无奈与叹服:“你小子……竟是算准了我无法拒绝。”
顾青云闻言,也笑了起来,唇角弯起一丝顽皮的笑:“舅舅说笑了,外甥岂敢算计您?不过是诚心邀您共襄善举,互惠互利罢了。”
“罢了。”卢湛河颔首,“地方与人手,卢家会替你安排妥当。” 这便是应下了。
顾青云微笑,随即又道:“还有一事,外甥亦需舅舅相助。”
卢湛河不禁越发好奇,这少年究竟还有多少谋划。
顾青云遂将改良纺织机并与柳文瑛合办工坊之事简要说明。
卢屹早知他在研究织机改良一事,没想到回到金陵才几日,此事竟已快步入正轨,不禁惊讶:“怀瑾,你们动作竟如此之快!”
顾青云看向卢氏父子,神色坦然:“不瞒舅舅和云笙兄,纺织一业,利润丰厚,却也易招人眼红。单凭柳家之力,恐难长久守住这份产业。工坊需要一座足够稳固的靠山。”
卢湛河眸光微凝:“所以,你找到了卢家?”
顾青云点头:“是。”
然而,卢湛河却并未立刻回应,只是沉默片刻,缓缓道:“怀瑾,你的眼光和魄力,舅舅欣赏。但你可知道,如今的卢家,自身亦如浪中扁舟,岌岌可危?你确定,要在这时登上我们这条船吗?”
卢屹的神情也随之变得凝重。显然这些时日,父子二人皆深陷于卢家前途的抉择之中,在看似正统却显颓势的太后与如日中天的东海王之间,难以决断。
顾青云直视二人,语气沉静:“舅舅,云笙兄,请恕晚辈斗胆直言。在太后与东海王之间择一而立,或许皆是下策。为何不寻找第三条路?”
此言一出,果然引起了卢湛河的极大兴趣。他目光如炬地看向顾青云,其中既有一丝对年轻人狂言的审视,更有一份隐晦的期待:“哦?愿闻其详。”
顾青云从容分析:“无论投向哪一方,都意味着立刻成为另一方的眼中钉、肉中刺。卢家刚经变故,根基未稳,此时贸然卷入两方势力之间,风险极大。”
他稍作停顿,继而点出关键:“真正的实力,从不源于急于表忠站队,而在于掌握实实在在、能让对立双方都不得不倚重乃至忌惮的资源与位置。”
卢屹急切追问:“何种资源与位置?”
顾青云目光扫过二人,清晰道:“京城虽为风暴之眼,然天下财赋,半出江南。金陵乃江南心脏,物阜民丰,其战略地位之紧要,不言自明。”
他在父子二人专注的注视下,直指核心:“现任金陵太守莫齐鲁大人,向来率性,耽于享乐。去年水患,莫大人应对迟缓,致使城外良田受损、流民滋生,早已民怨沸腾。此等关乎国计民生之要职,实不应再由庸碌守成之辈久居。”
这些话,说的委实大胆。但是卢湛河和卢屹却都没有打断他。
卢屹忽然忆起院长对顾青云的一句评语,恰是“胆识过人”。此刻想来,院长真是火眼金睛,看得分毫不错。
正因为怀揣着这份远超常人的胆魄,他才敢于思索寻常人不敢深思之策,敢于踏上寻常人不敢企及之途。
在卢湛河鼓励的目光中,顾青云接着说道:“舅舅您曾任礼部尚书,位同九卿,资历深厚,威望素著,足以胜任此职。且卢氏百年根基便在江南,于本地声望隆重,士民信服。若由您出掌金陵,可谓名正言顺,人地两宜。”
卢湛河指节轻叩桌面,陷入深思。
顾青云所言非虚。
太后处境日益艰难,其弟莫齐鲁的太守之位迟早难保。而东海王虽势头正盛,其亲信刚掌漕运总司,可太后一党也绝不会坐视其再轻易拿下金陵太守这样的要职。
若太后一派当真豁出去全力阻挠,即便不能成事,也能将东海王一派生生撕下一层皮来。
眼下朝局虽暗流汹涌,却终究还未到你死我活的最终时刻。以东海王之精明权衡,绝不会为了一个金陵太守,就选择在此刻与太后一派彻底撕破脸面。
这微妙的僵持与权衡,恰恰为卢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尽管卢老太傅昔日受太子谋逆一案牵连,蒙冤殒命狱中,致使卢家元气大伤。但卢老太傅的刚烈赴死,却也向天下昭示了卢氏一族宁折不弯的风骨。
这份用鲜血铸就的清名与傲骨,在此刻,反而成了卢家最独特的资本。
此时,若有卢家这样声望卓著、看似中立的实力派出面,反而可能成为维持双方微妙平衡的砝码。
对太后派而言,卢家世代清流,可承诺保障江南赋税稳定输送京师,稳固后方,遏制东海王势力在江南的过度渗透。
对东海王而言,他亟需地方实权派配合新任漕运总司使的工作,确保漕运畅通无阻,卢家若执掌金陵,至少能不从中作梗,于他便是大利。
而对卢家自身,此举乃是“以退为进”。看似远离权力中枢,实则牢牢掌控了金陵这片富庶的根据地,掌握了实实在在的财权、民政权乃至部分兵权。
无论将来局势如何诡谲变化,手握金陵实权的卢家都将成为各方极力拉拢的对象,而非轻易开罪的目标。届时再审时度势,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方式介入,主动权将大增。
卢屹顺着顾青云的点拨,一番思索后,立即想通此中关窍,眼中顿时大放光彩。
卢湛河沉吟良久,一双锐利的眼眸仔细打量着顾青云。
顾青云面不改色,依旧从容。
半晌,卢湛河才幽幽开口,提出最关键的问题:“然则,一郡太守之任免,绝非易事,京师各方势力角逐倾轧,如何能确保此位最终落入我卢家囊中?”
[星星眼][星星眼]舅舅的考验.jpg
本周五更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2章 第 32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