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两个姐姐听说弟弟回来了,第二天就带着家里人回了娘家。
不说李河光如今也算有半个功名的人,就她们娘家举家搬到县城,还开了茶楼,又有了茶山,这说出去也是特别有面子的事情。对于她们回娘家,与这么有本事的亲家拉好关系,那是她们婆家都乐见其成的事情。
二姐夫成亲前就在县城找了铺子做账房,两口子结婚后就住县里。后来两口子凑了一笔钱,自己开了个小糕点铺,因为做法更新颖,生意也还成。
二姐李云云也成亲四年多了,膝下也是有孩子了,也三岁多了,是个女孩儿,长得玉雪可爱。
李河光觉得,只要是小孩儿小时候,都长得玉雪可爱。她旁边站着个青年,是她的丈夫王尚坤。
“四弟。”
“二姐,二姐夫。”
“四弟几年不见,风采更甚往昔啊!”王尚坤感叹一声,最开始与李家定亲的时候还看不出这个小舅子如何,家世也不显,会定亲也是父亲说这小舅子会念书,人品不错,结成亲家能成,也就结了。谁知道不过六七年光景,李家就发了。
这事说来都透着一股玄幻,听说是他那小舅子回家探亲,帮忙家里活的时候在山里发现了一株人参。他也沉得住气,直接去府城换了钱,直接开了一家茶楼,还买了个老掌柜回来坐镇。谁能有这份定力不说,关键他也沉得住气啊!
这事一出,山里那个地方逃过了人的翻找?
别说,还真的有人在山里找出过人参灵芝来的。不过都不是很大,听说有十多二十年的年份。
就这也是算珍贵的。
“二姐夫,好久不见。”
“兰兰,这是四舅舅,叫舅舅!”李云云拍拍小闺女的手,教她叫人,“四弟,几年不见,长得好俊俏。”
“二姐,莫打趣我了。”李河光摸出个银镯子,“二姐,兰兰跟你长好像啊,来,舅舅给你个镯子,带着平平安安。”
李云云刚要拒绝,话音一转,“兰兰,还不谢谢舅舅。”
“谢谢舅舅。”兰兰接过镯子,好奇的翻来翻去,上面还有小铃铛,“娘,有铃铛。”
“嗯,还可以收口的,这兰兰手小,先收收口,大了还能继续戴。”李河光解释了一下。
李云云还烦恼着这银镯子贵重,要不要给收起来,这下都不用烦恼了,可以直接戴手上,“那兰兰,我给你戴起来。”
“去找两个小舅舅玩儿,在家不是念叨要找小舅舅玩儿吗。”
等兰兰一走,李云云围着李河光转了一圈,“四弟,姐可没打趣你,说的都是实话,你说我们老李家的灵气都跑你头上去了吧!”
“看我给你带什么东西了?”
李河光早就看见了李云云手里的篮子了,好奇的问,“带什么了?”
二姐夫闻言就有点酸溜溜的,“碗蒸糕,这可是好东西,我磨她几回了,硬是没舍得做,这听说四弟回来,直接给把粉做完了。”
“你也不看看一共才出来多少粉啊!你瞧瞧,就是你以前说的用薯根磨浆取粉来做的蒸糕,味道不错,就是老年人牙口不好得少吃。”
李河光惊喜,以前李云云没嫁人的时候,他确实随口说过,不过他说的是钵子糕,“你做出来了?”
“是做出来了,就是浪费了好些材料,那段时间你姐夫我天天吃这些,人都快成糕了。”
李河光差点就笑了,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两夫妻感情真不错,有点欢喜冤家的味道。曾经他还以为这姐夫属于他爹老王一样,严厉那一挂的呢!
刚说了两句,就看见小七不满的跑出来,“四哥,为啥我跟小八没有?”
李河光疑惑的问,“没有啥?”
“平安镯啊!兰兰都有的!”
李河光一时间好气又好笑,“你当然也有了,小时候就送了,还是一块儿平安锁,不信问娘去。”
于是,小七噔噔的又跑去了灶屋,“娘,娘,我的平安锁呢!”
陈荷花和白秋在灶屋做一家子的午饭,两个女儿女婿都要过来肯定得弄丰盛一些的。
一时间她还没想起来什么平安锁,还是白秋提醒她,“小四买的带脖子上的,小七小八都有的那块。”
陈荷花想起来了,“你要来干啥?娘给你先收着。”
“不要,我要带!”
陈荷花不给,一个又要,结局也不出所料。李小七捂着被他娘揍开花的屁股挨在他哥身边一抽一抽的。
大姐来的要晚一些,哪怕她出门挺早,到家也晚了。
大姐李秀秀成亲已经六年,膝下已经儿女双全,男孩儿就比小七小那么一点,比小八还要大,别的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这个舅舅估计在外甥面前没啥威信。
李云云去开的门,“大姐,你来了啊,你今天来的有点晚。”
李秀秀把手里的篮子往李云云手里一挎,“你这住城里的要比我晚来,回头你看奶要不要你进门。”
“不是说小四儿回来了,人呢?”
“跟我家那个在屋里说话,我喊一声。”说着,她就朝着屋里喊了一声,又继续跟李秀秀聊天,“大姐,我可给你说,小四现在长得可真俊俏,比那姑娘家还俊。”
“真的,不能吧?” 李秀秀记得家里小四儿是还行,但是怎么能跟姑娘家比?
恰好这时候,李河光和王尚坤走了出来,李秀秀当即也点头了“是真俊,出去不知道迷倒多少小姑娘,对了,小四有没有上心的姑娘,这个年纪也该定下来了。”
其他人纷纷看李老太,以前提起这个话题,李老太一般都是推了的,说是小四不适宜早定下来。
“这不成亲,先说下来定个两三年应该也是可以的吧!”白秋提议道。
李老太哪里敢让李河光定下来,赶紧摇头,“不成不成,大师说了二十岁就是得是二十岁,慌什么?我家小四这般出息,长得也俊俏,回头靠进京城,说不定还能弄个京里的大家小姐回来。你们现在早早给定上,也就是个地主家闺女。”
大家一听,觉得好像也是那么回事,倒不是说地主家的闺女不好,以前的时候,地主家的闺女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呢!
陈荷花更是眼睛一亮,“娘说的对,咱们家小四这么出息,将来丞相见了估计都会急着嫁女。”
其他人:…就挺无语的。
李河光:这话也就是他娘敢想,也敢说出来。
李老太赶紧喝止,“瞎咧咧什么,回头莫不让人家觉得我们猖狂,以后这种话别胡说了。”
“我也没胡说啊,茶楼的说书先生不就是这么说的。”
李老太怼道,“你啥都挺说书先生的,咋不活书里。”
陈荷花再粗大条的,这会儿也知道不要和婆婆斗嘴了,撇撇嘴,“那我不说了,秀秀,来跟我进厨房去,那肉啊啥的该要炖上了。”
“我也来帮忙,大姐带了香干来,等下拌香干,大姐香干做的好,随意一切再拍两瓣蒜,滴两滴香油,那味儿也很绝。”
“今天你带了啥?上次带的那月饼可以啊,带回去两个小的吃了还在找。”
厨房热热闹闹的就聊开了,李老太就让李老太带着姐夫去一边聊天。
李河光外出后对家里知道的有限,只知道大姐还是做她的豆腐,不过又加了卤豆干,听说生意挺好,县里有两家酒楼的掌柜无意中吃了觉得好,都在她家拿的货。二姐家也开了个小糕点铺子,比不上县里最大的那家,生意还是不错的。
大姐夫还是像以前那样,只是与生意人大交道多了,添了些圆滑。
两个姐夫人品没啥问题,日子好过不好过的定义其实是在于两位姐姐对生活态度,不过目前看来,两个姐姐日子感觉不错,两对小夫妻看起来也是和和气气的。
于是他就不打算插手这些。
就问一些两位姐夫关于生意上面的事情。
不知道怎么的就说起了李河光当初采到人参的事情。
人参根本就不是从山里挖的,他没啥好说的。
“当初这消息传出来,大家六天跟着上山去了,我也跟着去了。”看见李河光和连襟一起笑话他,他也没有不好意思的,“这不是大家都去了,我要不去不合群啊。”
“那你挖到了?”
“挖啥啊,我长这么大连人参长啥都不知道。”
李河光顿时又忍不住了,“那你跟着上山干啥?”
“这不是大家都上山去了,跟着凑热闹呗!”
李河光想看热闹果然是人民群众的爱好,从以前到现在,从来没变过。
“我们一家就跟着陪跑了,但是大嫂她哥哥上山,还真摸到一株,不过年份不大,也就是十一二年的,也卖了好几十两银子呢!”
能听的出来,张犁这语气里满满的都是羡慕。
“后头你就没再去找找?”
“找了,怎么没去,咱们前头那些山那是被翻过来翻过去的都折腾了几遍,别说人参了,连跟人参叶子都没见到一片。”
李河光摸摸鼻子,心想真能找出许多人参才怪,他们这地儿又不是啥人参产地,能摸出几根来那都得感谢南飞的侯鸟。
“你说你当初是咋找到的?”
李河光能说得清?
“追一只野鸡追进去的。”
这理由本就是瞎吹,谁知道两个姐夫居然信了。
“那你来年准备下场吗?”王尚坤好奇的问,他自己天赋一般,考个童生就不行了,书本倒是没落下,打算再读几年去考秀才,要是这小舅子去,两人还能做个伴。
“去,就是为这个回来的。”李河光倒是想要再等,奈何老皇帝不死啊,再等得等到啥时候去?他十年不死他十年不考?
“我也准备来年再下场,到时候一起。”
李河光点头,“回头你得给先生说一声,我正好没保人。”想了想他又拒绝了,“算了,我出趟远门回来,理应当去看望先生,我明日自己去说。”
王尚坤自没有不应的,小舅子以前是他爹的学生,这都不在他爹哪里去念书好多年了,现在还能记得去看看他,这是好事。
张犁在这方面是插不进嘴的,他也不是什么一定要寻找存在感的人,也就静静的在一边听着也就是了。
“你去苏州念书,苏州好玩不好玩?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怎么样?有没有去见识一下?”二姐夫王尚坤朝他眨眨眼。
李河光转头,就冲着这眨眼的动作,李河光敢肯定这二姐夫就不是单纯的。
…“要不下回我跟我二姐说说,让你也去见识见识一下?”
王尚坤还欣喜了一下,“那什么时候去?”
“去哪里啊?”李云云走进来,发现丈夫脸色红润一脸的喜意。
李河光眼尖嘴利的道:“二姐,二姐夫说要带我去去苏杭见识见识一下!”
王尚坤的笑容僵脸上了,心道玩完了,果然下一刻就看见他娘子一脸俏脸已经变成了凶神恶煞,此刻正阴恻恻的看着他。
果然,下一刻就看见她的手已经到了他耳朵上,“想去见识一下?”
王尚坤哪里敢认,“没有没有,我们在说小四一路的见闻,啥也没说。”
“你唬我呢,老实交代。”
“这是真的,不信你问小四跟姐夫。”
李河光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他就是想要给王尚坤紧紧弦,谁知道他姐这战斗力这么强?
他记得家里的女性长辈不这样啊,他娘也就是冲动了点,他婶子温柔聪明,他奶也不怎么动手的,这二话不说就动手是怎么来的?
“疼疼疼,娘子,娘子,你这松手啊!”
李河光和张犁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这一场鸡飞狗跳,互相对视一眼,默默往后坐了一点。
二姐这么能打还是不要误伤的好!
小姨子这么虎,还是自家娘子好,温柔又勤快。
到吃饭的时候,王尚坤还一脸哀怨的看着李河光,“小四儿,你怎么不搭把手?”
李河光淡定的给自己夹了一筷子菜,嗯,大姐家的香干果然好吃,不愧是县酒楼都要的菜。
“姐夫哎,你觉得你都不敢还手我能还手吗?这一个人挨打不够还要再加一个?这不是亏本买卖吗?”
王尚坤觉得这话有点道理又没道理。
“来,姐夫喝酒,你尝尝这酒跟咱们这的酒有啥不一样的?”
王尚坤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这是什么酒?苏州带回来的?不错,刚刚开坛我就闻到极其悠远的香气了。”
“苏州当地的名酒,五种粮食酿造,酒香纯浓,口味浓烈。”
这会儿读书人不是个个都会喝酒,家里有点闲钱的都会喝两口,若不然出去参加个诗会文会的,行个酒令什么的,那来个以茶代酒,就有点败气氛了。
王尚坤自然如此的,他只觉得这酒香,入口味厚重,是款好酒,具体说出来那又说不出来。听李河光说一句,他就跟着点一回头,“确实如此。”
家里的其他人就更说不出来,只觉得不错,比他们寻常去小酒馆打的酒好喝多了。
李河光回来也不是光在家打转就行的,曾经的同窗该拜访就还是要去拜访,隔壁老王也得要去慰问慰问。老王是他的启蒙老师,不去说不过去,不说远的,老王还是李河光妹妹的公爹。
“我听说你去远游了?这一路怎么样?”老王见到他明显的很高兴。
“不提了,我给我家先生蒙了,到了地儿才知道他是让我去青松书院读书的。”
“青松书院?可是苏州的青松书院?”老王的语气急切,就像是刚订婚迫切想要知道新娘子长啥样!
“对啊!就是那个青松书院。”
“那你小子该得意啊,青松书院闻名已久,不知道有多少学子慕名前往,都无功而返,你却在里面读了三年!”
李河光一看老王这表情,这也是慕名的其中一个学子。
两人又说了一些其他的,王先生问到了正题上,“明年就是后年就是大比之年,今年的院试你该是要下场了吧!有没有找到保人?若是没有,我可以为你做保。”
李河光还没有考虑这些,距离考试还有好几月的时间。不过这种事宜早不宜迟,若是太迟了,县里的秀才都有担保人了,那也晚了。
“多谢先生了。”
“你我之间还需要说这些?”王老师假装不高兴的点点他,“你这次秀才跑不掉了吧!要不要参加大比?要是可以我们一起去。”
李河光看了王先生两眼,猜测了出什么,震惊道,“先生,你要参加这届大比?”
王先生矜持的点点头,“沉淀这么多年,我想再去试试。”
“来来来,你再来给我说说齐老先生,听闻他教弟子很有一手。说道咱们也好好探讨探讨学问。”
李河光都没想到最后会演变成这样,不过说起来王先生与在青松书院的同窗们也有的一拼,问起问题来就差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最后,王先生还留住了几日,两人就秋闱的题目探讨开来。当然,王先生出题,李河光说意见。看得出来,王先生为了这次大比做了充足的准备。
拜访完王先生,把能拜访的人都拜访过了。曾经一起念书的同窗,如小闵同学,人家两年前就参加了府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秀才,虽然不是凛生,成绩也不错,说是第四名。人家成了秀才也没有丝毫松懈,不是约着同窗一起复习功课,就是在家温书,准备来年的大比。
轮番拜访一圈,也就是透出一个消息,他李河光从外游学回来了。
拜访一圈下来,李河光的行程就固定了下来,李河光给家里两个小孩儿的开蒙就提上了日程。
李老太想着现在家业慢慢大了起来,家里不能没有识字的人,干脆的把李老大和李老二夫妻都扔了过来,若不是家里两个妹妹送去了女夫子那里,估计也得扔过来。
李老太的要求也不高,除了两孙子外,家里其他人只需要认识字就成了,就只需要他们把常用的字教会就行。
两个弟弟对读书的想法不一样,小七跳脱,有些坐不住,小八就很文静,坐得住。而且天分很高。家里人都觉得小八将来估计会走读书的路子。
家里人对这反应不一,陈荷花是恨铁不成钢之余也没说什么,毕竟她已经有了一个很会读书的儿子。白秋则差点高兴疯了,她也是丫鬟出身,当初在府里被欺负,若不是李老太好心,她差点就没了。她心里就一直有一个想法,生个儿子,努力供他念书,做人上人。只是前十几年,她只生了三个女儿,一直没能生出儿子来,让她失望不已之既,终于是生了一个儿子。要看有希望,她能不高兴?
就这样,李河光上午给家里人开蒙,下午则忙自己的事,偶尔有闲工夫就出去参加一下榆柳县学子们的聚会,日子过得充足又有满足。
眨眼,就已经到了年关。
今年的天气倒是不错,进入腊月后居然还没有开始下雪。
大青早的,李老太就指挥着李老太去抬了一头猪回来,两个媳妇也已经烧了一锅热水,就等着杀猪了。
东平在这个家适应得不错,除了李老太偶尔看他有点看冤种外,其他人对他倒是挺和气的。主要这孩子乖,眼睛里有活,就怕人家不要他似的,哪怕煮个饭都会去帮忙烧个火。
日子久了,就是李老太看他都挺慈祥的。
甚至还会主动提起要不要送他去念书。
这让李河光挺费解的,他记忆里,李老太也不是这么好心的人啊,不可能见一个人可怜就要送他去念书吧!上一次这么大发善心,还是因为明渊。
说起明渊,李河光还有一件好消息没说。于是朝着李老太就过去了,“奶,好消息,明渊说今年回家过年。”
李河光以为李老太听见这消息多少会高兴的,谁知道她最开始的确高兴了一下,然后就神色有点复杂了,看看东平,看看李河光,然后嗫嚅了两句,“这这就回来啦…”
李家好多年都没有明渊的消息了,只偶尔会寄信或者寄东西回来,几乎没有他的存在感。突然听见,还挺惊讶的。
“明渊要回来啦?啥时候回来?咱们今年杀了年猪,一整头呢,要是过两天今儿就不杀了,等他回来吃杀猪饭。”
李河光把李老太这不对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里,打算等会再去问,“那估计赶不上,得腊月十几了吧!”
“那就不等了,来,小二,这猪今儿就麻烦你了。”
李家没一个人会杀猪的,不过有个会杀猪的女婿。王庄那个集市又不是天天有杀猪的,人家三五天才开一回。李老太就去给王小二说了一声,让他过来帮忙杀猪。
老丈母要人帮忙怎么叫帮忙,这就是干自家事儿啊,所以王小二一大早就过来了。
王小二一手拿刀一手拍拍那头大肥猪,“大哥,这猪你们上哪里买的?得有两百斤了吧!多少钱一斤?”
“下面万和村买的,两百零四斤,一斤是六文四厘钱。”
王小二就是卖猪的,对猪价那是叫一个了解,“六文四厘,也差不多。”
杀猪是件十分热闹的事情,几乎全家出动,连两个小孩儿都丝毫没有觉得这事儿血腥,反而看得兴致勃勃。
“小七小八,你俩就不怕?”
小七还盯着姑父杀猪,没心没肺的道,“怕啥?”
得,李河光也就不问了,总之胆子大就是了。
很快杀猪就做好了准备,陶盆里装水装盐,这是为了接猪血的。
嗷
随着一声凄惨的猪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头猪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这并不是杀猪的全部,剩下的就是肉和肉分离处理内脏。如果是请别的屠户杀猪,到时候会带走一些内脏,又或者是一只猪蹄作为报酬。
自家人杀猪就好说了。
李河光看着在打理猪大肠的李老太,虽然这场景看着有些反胃,但是不得不说非常打理出来,是非常美味的一道食材。比如说卤肥肠,火爆肥肠,红烧肥肠,酸菜烧肥肠……
说起来李河光已经有很久没有吃过肥肠了。主要就是肥肠这玩意儿要是处理不好,里面的腥骚气儿很难去除。外面的饭馆没有十足的功力,是不会有这道菜的。
东平帮忙剔肉下来,就看见自家少爷痴痴的看着老太太打理猪内脏,疑惑的问,“少爷,你看着老太太干啥?”
“东平,吃过大肠吗?”
“谁吃那玩意儿?”东平说说,就有些嫌弃,“那玩意儿不好吃的很,特别臭。”
李河光也猜到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无非就是这个时代对肥肠不太过关,想一想就能明白,在现代的时候,那些厨子清洗大肠一般就是用面粉,淀粉,料酒,盐使劲儿抓揉。这狗带这些东西可算金贵物品,甚至比肥肠的价值都要多几倍,就是地主也舍不得这么造啊。再来一个就调料也放的不足,做出来的肥肠滋味不够,那是正常的。
“那是因为你没有吃过好吃的大肠,等着我去买一些东西回来,晚上卤一锅肥肠试试。”
想到就做,都到了自己家,难道还不能吃一点想吃的东西吗?
卤肥肠的配方李河光他是没有的,但是系统有啊。最近他又不缺钱,甚至还小赚了一大笔,买个卤煮配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吗?想到李老太小七爹和二叔有些无是可做,倒还能开一个卤菜摊子。他也并不担心这个摊子支不起来,毕竟系统出品必出精品。
按照这系统给他配方,分别去了几个药铺,算是把熬卤汤的那些香料找齐。李河光对厨房的事情不怎么了解,以为熬卤汤就是把买的香料放在锅里煮,再把食材下下去。但是拥有配方后,他惊呼了。不止熬煮的时候有火候需求先后顺序,哪怕是煮出来以后卤汤也要好好保养。不注意,这一锅汤就废了。
这事儿李河光谁也没有告诉,等家里人吃了杀猪饭,李老太又给他提了一只后腿走,意思就是给李梅子的。不只是嫁出去的姑姑,就连嫁出去的大姐,二姐也一人分了一条前腿。不为别的,只为了表达娘家对嫁出去女儿的重视。
铁锅易生锈,铜锅也是如此,不仅这样,这时代铜贵,做一口铜锅回来,李河光估计李老太都会打他一次。
想来想去,最后选择了陶瓷锅。这个用来卤菜好,就是有点风险,会裂开。这是最好的锅了,大不了用的时候叮嘱小心一点罢!
李河光出去买东西李老太一早就知道了,只是看见他买,又没有看见他用,就知道这估计是他拿来做什么的,也就没管了。
下午收拾得差不多,李老太才问起李河光,“乖孙,你买那么多香料做什么?做腊肉吗?我买齐了的。”
李河光解释道,“不是,这回做卤菜来的。”
李老太听说过卤菜,也做过,但是没见这么多条件,仔细一翻看,居然好几包。
“怎的买这许多?得吃多久啊?”
“不是,这次咱们搞一回认真的,我也没做过,来,咱祖孙俩好好琢磨琢磨。”
今时今日的李老太已经不是最开始的李老太了,本来就管着茶楼有了经验,回头李河光又有教她启蒙,不说所有字都认识吧,七七八八的不成问题。
“给我看看!”她也不问这卤菜配方哪里来的,反正都习惯了,而且与最开始她担心的不一样,她孙儿反而越来越出色。
“你先看着,我去定两口陶瓷罐子来。”
“你定陶瓷罐子做什么?”李老太想到什么,“插花吗?我听说你们读书人都爱屋里摆两盆花,是奶疏忽了。”
又道,“那你知道定做陶瓷的窑在哪吗?”
这个李河光还真不知道,“在哪里?还有我不是用来插花的。”此时,他有感觉风评被害。
“那你用来做什么?”
“做卤味的,这个得用专门的锅做,并且我还打算砌一口灶,与这锅配的。”
李老太觉得麻烦,怎么还需要专门的灶台与锅,不过他没说,就干脆扯了围兜,“那我与你一道去,免得你被人坑了还不知道。”
这就是说李河光不会讨教还价的意思,还是含蓄了。好几次买东西李河光都是买了就走,根本就不会讨价还价让老板搭一点什么的。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他们那个年代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怎么会讨价还价。
在李老太的带路下,总算知道了做陶瓷的窑。这是一个家族式的村子,这个村子基本都是靠这个为生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村里的窑工坊做陶瓷。
到了这里,李河光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发现了砂锅。虽然款式不同,但是确实是砂锅。并且让系统检测过,也的确是砂锅。
李老太见孙子又改变主意了,也没有拆他的台,反而依着人来,“就按照我孙儿说的来。”
人家这边工坊的人还更要高兴,这砂锅是从北方传过来,在这地还没怎么实兴起来,也卖不起什么价格。但是东西嘛,就是需要打开市场。
“这砂锅咱们这地可没有,你们又是订做,而且又这样厚重与大,我们还要重新开窑做,价钱肯定不便宜的。”
来之前李河光没有考虑这个,如今被人点出来,他又有点犹豫了。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