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春光正好,明珠在自家小院里踱步消食。微风拂过廊下的海棠,落下几片粉白花瓣。正欣赏着这闲适景致,便见泡芙脚步轻快地朝她走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小姐,书稿已交给王掌柜了!”泡芙近前福了一礼,“掌柜的见到奴婢,比往日还要热情三分,直说咱们的《金银梦》如今可是镇坊之宝了。”
明珠闻言浅浅一笑。这结果,早在她预料之中。
其实,这个时代的话本刊印,向来是在作者完稿后,书坊一次性雕版印刷成册。究其缘由,一是市面流通的话本多为短篇或中篇,情节简单,无需拆分;二来,虽雕版印刷早已普及,但刻版耗时费工,若将一部书分次刊印,无形中会大幅增加单次雕刻和印刷的成本,于书坊而言并不划算。
然而,明珠的《金银梦》构思宏阔,绝非短篇所能容纳。更重要的是,她看准了市场空白与读者心理——那种追看故事、猜测后续的参与感,是一次性阅读所无法提供的。
因此,她当初亲赴书坊,与那位精明的王掌柜进行了一番深谈。她并未直接要求连载,而是先分析了《金银梦》若一次性成书,篇幅过长,定价必然不菲,恐将许多潜在读者挡在门外。反之,若分卷刊印,每次仅二三十页,售价低廉,更易吸引人购买。
“再者,”明珠当时循循善诱,“王掌柜可曾想过,每次新卷发售之日,便是读者再度聚集于贵书坊之时?这次他来买这本书,下次或许便会顺手买走其他的书籍,或者笔墨纸砚,这持续的客流,难道不比一锤子买卖更为珍贵?”
她还提出,愿将前几卷的利润让出三成,以弥补书坊因多次刻版增加的初期成本,共同承担风险。这番既有远见又显诚意的说辞,最终打动了王掌柜,同意以此新颖之法试水。如今看来,这步棋走对了——不仅《金银梦》洛阳纸贵,连带着其他书坊也纷纷效仿,竟在城里掀起了一阵连载之风。
她抬眼望向书房方向,心中已有计较。《金银梦》的连载不是为赚取些许润笔之资,润笔本就少得可怜,她自己更是不缺银钱。《金银梦》是她在这个时代发出自己声音、试验想法的一块试金石。赵顺在书中世界运用超越时代的商业智慧破局,而她,亦在这个世界,留下属于她自己的痕迹。
她与王掌柜约定的是每五日交稿,因自己这次属于超额完成,这次交的书稿够书坊出版三次的了,倒是不是很着急了。
“王掌柜还特意让奴婢带话,”泡芙的声音将明珠从思绪中拉回,“说不少老主顾天天来问下回分解,催得他都不敢在堂前露面了。”小丫鬟说着掩嘴一笑,“还有几位说书先生,也想取得授权,要在茶楼里讲赵顺的故事呢。”
明珠轻轻“嗯”了一声,然后缓步走回书房,泡芙乖觉地跟上研墨。
笔杆轻抬,思索片刻后,落笔:
就在赵顺的资金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暗中物色铺面准备重振旗鼓之际,他竟再次坠入那片缭绕着金银雾气的梦境!这一次,景象却不再是单纯的商机。
他恍惚看见:一场罕见的暴雨将持续数日,导致运河水位暴涨继而决堤,冲毁大量即将北运的粮食,引发新一轮、更剧烈的粮价飞涨乃至饥荒。
赵顺惊出一身冷汗,猛然醒来。这一次的“预言”,不再是机遇,更是巨大天灾预警!
他动用大部分资金,不再局限于扬州,而是通过李毅及新发展的可靠伙伴,远赴两湖等未受波及的产粮区,大规模秘密购粮,并租赁地势高的仓库储存。此举已非单纯牟利,更带有一丝“囤粮济民”以备不测的意味。
数月后,暴雨成灾,运河决堤,南方粮船受阻,扬州粮价一日三跳,人心惶惶。此时,赵顺那看似冒险的囤粮之举,成了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他此时没有坐地起价,而是与新任府尹默契配合,以合理的价格放粮,既平抑了物价,安定了民心,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获得了官府的鼎力支持。
经此一连串疾风骤雨般的考验,赵家再次崛起。此时的赵顺,已非昔日只知逐利的商人。他手握稀缺货源,拥有稳固的官商关系,凭借几次“预言”,几年间,迅速成为了扬州城新一代商贾中的翘楚,声名鹊起。
然而,此时的赵顺脸上并无太多喜悦。他清楚,更大的危机或许还在后头。这《金银梦》给予他的,是先机,更是沉重的责任与无尽的挑战。他的商道,才刚刚步入真正的险峻之境......
明珠轻轻合上墨迹初干的《金银梦》书稿,指尖在封面上停留片刻,唇角泛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这部书稿,便暂且在此处落下帷幕罢。
她原本的构思中,《金银梦》便可分为上下两阕。如今这第一部,情节至此,赵顺虽已初露锋芒,在商海中站稳脚跟,但更大的风浪、更深沉的恩怨,以及那神秘的“筹算先生”所带来的变数,都尚在云遮雾绕之中。在此处停笔,故事自成格局,不算突兀,却留下意味深长的留白,为读者预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引他们对那未知的后续生出几分牵肠挂肚的期待。
她将书稿仔细理齐,置于了案头。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