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冠的枝干已经枯死很久了,她折了很多,用藤条捆起来,拿回去可以当柴火烧。
大块的骨骼和柴火太重了不好携带,苏瑾把它们都放在一起,回程的时候再过来取走就行了。
苏瑾抬头看了看太阳的位置,还好,不算很晚,于是决定继续往前走。
再往前还有一些倾倒的树木,银白色的树皮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她摸了摸,树皮很坚韧,烤一烤可以塑形成各种形状,有用!
她用刀小心剥离出整块树皮时,树皮下橙红色的形成层渗出清甜的汁液,她舔了舔手指——这是天然的糖分补给。
摸了摸身上,实在找不出其他东西,便把水瓶中的水一口气喝掉,用塑料瓶收集这些树液。
她把地上这种树的树皮都祸害光了,塑料瓶装了接近一瓶的树液。
包里装上一些大片的树皮,苏瑾朝着东边继续前进。
天色逐渐黯淡下来,太阳已经没有多少温度了,此时的苏瑾刚走到一面斜坡前。
涓涓细流从坡上石缝中划过植物的嫩叶浸入苔藓,最后滴落进下方的小水湾中。苏瑾跑过去捧起一抔水。
水很清澈,水湾里有一些小生物,看起来可以饮用。
太好了!这些水足够她用了,要不是这里植被太茂密,她甚至都想把营地搬来这里!
还是需要很多的容器,最好是像矿泉水瓶那样可以密封的,不然水湾这么远,每天取水实在是在麻烦了。
水滩碎石间匍匐着大片墨绿色植物,卵形叶片上密布着绒毛。苏瑾蹲下来掐断茎秆,辛辣的气息立即刺激鼻腔,断口处渗出的乳白色汁液让她想起山葵。
她将汁液涂抹在手背,等了一会儿没有红肿反应,才摘了几片嫩叶含在舌尖——尖锐的辛香瞬间穿透味蕾,是绝佳的调味料。
苏瑾摘了好些放进包里,打算晒干后使用。
她还在水湾里发现了几个蚌,用军刀撬开,挖出蚌肉,把蚌壳清洗干净带走。
转过河湾时,悬垂的藤蔓让她顿住脚步。手腕粗的木质藤条上挂着十几个风干的葫芦形果实,外壳早已硬化成深褐色。
用石头敲开其中一个,内瓤纤维已自然腐化,空腔里积着陈年雨水滋生的孑孓。她将果实拖到水流中反复冲刷,粗粝的河沙打磨着内壁,最终得到两个带天然瓶口的容器。
她怕天黑前来不及赶回去,只来得及做两个葫芦瓶。把两个葫芦灌满了水,又削了两块木头塞住瓶口才塞进包里。
来都来了,能多装点水就多装些回去。
太阳已经西斜,她整理好物品,一路连走带跑回到营地,路过倒塌的大树还拿上了她放在旁边的几块大骨头和两捆柴火。
收获很丰富啊!
苏瑾捡了一堆破烂回来,心里美滋滋的。
虽然没找到别的主食,但能解决水源的问题她已经很满足了。
趁着天还没黑,她赶紧生火做葛根糊糊。晚餐因为加了甜树液,苏瑾吃得高兴极了。
晚饭后,她把葛根切成指节厚的薄片,铺在烧烫的页岩板上。高温使淀粉迅速糊化,焦香混着水汽升腾而起。她用树枝做的筷子翻动薄片,直到两面泛起金黄斑点。
烤干的葛根片便于携带也不容易坏,以后出门她就带这个作为粮食了,车里那包零食就不要再动了,留着应急。
把明天要吃的分量烤好,为了节省时间,余下的葛根片她准备晾干。她在两棵南洋杉间拉起登山绳,葛根片像风铃般垂挂。
上午采的浆果分为两份:一份挂在登山绳上晾晒,一份加入甜树液捣碎成酱存起来。
天色越来越暗,晚上有很多大型野生动物活动,她不敢待在外面,苏瑾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她打算把没切的葛根做成粉。
小时候她见过做红薯粉,具体步骤已经记不得了,但值得一试。就算做出来品质不好,但至少能延长保存期限,而且可以用来做面食。
她将剩余的葛根切成小块,用石块捣碎,挤出乳白色的汁液。这些汁液经过沉淀后,底部的淀粉会自然分离出来。最后将淀粉晒干,就能得到葛根粉。
苏瑾把汁液装进急救箱盖子里,容器不足,她只能一点一点做。
把盖子放在汽车驾驶位坐垫上,就不用担心晚上动物会把盖子打翻了。
天几乎已经黑了,下午收集到的骨头、树皮和蚌壳还没来得及加工,她全都打包好放在车旁。
闻起来辛辣的不知名植物也还没来得及晾晒,实在没地方晒,只能明天再说了。
她铺好床,坐在车里用树枝的韧皮纤维把葫芦串绑起来,外出时可以系在腰间。
听着车外渐起的虫鸣,苏瑾躺进被窝,慢慢沉入梦乡。
晨光初现时,苏瑾轻轻端出急救箱盖子。
乳白色的葛根汁经过一夜沉淀,底部已经结出一层细腻的淀粉。她用木勺轻轻刮取,雪白的粉末簌簌落在洗净的树皮上。
晨风掠过营地,她这才想起晾在登山绳上的葛根片和浆果。
因为没做防护,绳子上的东西已经不知道被什么动物吃了个七七八八,苏瑾心痛得无法呼吸。
她刨了好久的地才挖出来的葛根啊!!
丛林里湿气很大,她以为晾在外面一晚上再怎么也会风干一点,摸摸残留的葛根片,一点没变硬,甚至还因为吸收了露水变得湿哒哒的。
“东西得趁着日头足的时候晒干。”
虽然被动物啃过,但食物匮乏的她并不嫌弃,早上用水煮熟葛根片,拌着甜树液当早餐吃光了。
她将盛了葛根粉的树皮四角用鹅卵石压住,铺在越野车引擎盖上。阳光下,淀粉层逐渐开裂成细密的纹路,像一片干涸的盐湖。
辛辣的不知名植物和余下的浆果串被她铺在另一张树皮上,放到车顶慢慢晒。这次她学聪明了,在车顶行李架上绑上韧皮,串上地上捡的干松果。风一吹乒乒砰砰地响,鸟儿就不会来啄浆果吃了。
发现水源后,早上不用收集露水,能节约很多时间。
苏瑾打算再去昨天的水湾附近看看,要是能找到适合做营地的地方,今后取水会方便很多。
沿着昨日标记的路标,苏瑾背着空葫芦瓶再次走向水湾。这次她特意绕开倒塌巨树的西侧,在腐烂的栎木堆后发现几株倾斜生长的乔木。
灰褐色的树干布满鳞状裂纹,枝条间垂挂着青黄相间的果实——看起来像是野生梨,果皮上密布褐色斑点,不过个头只有拇指大小。
她摘下一颗咬破表皮,被酸涩的汁水激得眉头紧皱,但舌根泛起的回甘让她眼睛发亮。
用军刀削去果核附近的硬纤维,果肉竟透出淡淡蜜香。成串的梨子被小心摘下,装满整个蚌壳制成的临时容器。
水湾转弯处的缓坡吸引了她的注意。
爬上缓坡,三块天然板岩呈品字形矗立,顶部交叠的缝隙被藤蔓织成穹顶,后方岩壁凹进三米深的天然洞穴。
苏瑾钻进洞内,指尖抚过干燥的岩壁,连苔藓都只生长在洞口三寸处——这里既避风又防潮,简直是天然的避难所。
地势高,周围林木稀疏,晾晒东西很方便。
在洞穴东南方二十步处,她发现了意外之喜。湿润的腐殖土中冒出无数蜷曲的叶芽,深紫色的嫩芽顶着晶莹的露珠,像一只只小小的猫爪。
这是山蕨菜的秋季形态,用石片切断茎秆时,断面渗出透明的黏液。她将几片嫩芽贴在手腕内侧,等待时顺手收集了更多梨子。
这里简直是天选营地!
防潮、有水、光照足,还有野梨树和蕨菜。
苏瑾采了几丛树枝,用韧皮扎起来当扫帚,将洞穴里里外外扫得干干净净。把装满水的两个葫芦安安稳稳的摆在洞穴角落。
接下来,可以计划把东西搬过来了。
趁着天色还早,苏瑾在山洞附近逛了逛,在搬家前,她得找个合适的地方停车。
丛林的土地太湿软了,如果不选好停车地点,她这辆车是别想再开走了。
原来营地的方向都是密林,她只能往缓坡后方寻找。
缓坡的背面石头很多,因此没多少植被,连树也不多,因此显得很开阔。苏瑾使劲踩了踩地面,还好,一点没有下陷,非常稳当,停车是没问题的。
她折返回去,迫不及待地想回到营地搬家。
回程的路上,苏瑾将可能阻碍汽车行驶的树枝都折断了,这样她开车的时候能省很多事。
她只有一把多功能军刀,个头不大,对付这些大树枝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靠她的蛮力。之后有时间得做一把斧头,没有钢没有铁,只能找形状合适并且硬度强的石头做了。
回到营地时还没到正午,但苏瑾决定提前吃午饭,过后她就得打包东西搬迁了。
苏瑾将蕨菜焯水后剁碎,把葛根粉与蕨菜嫩芽碎混合,加入烤干的辛辣植物的叶末。清甜的梨汁代替清水,把灰白色的面团染上淡淡蜜色。
她没有油,直接在烧烫的页岩板上煎饼,面饼贴上的瞬间腾起青烟,边缘迅速卷起焦黄脆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