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波形叠加

展览结束后的那个晚上,林川的风很轻。春天的气息刚刚冒头,空气里带着草木新生的潮味。校园的路灯一盏盏亮着,光晕被风撕散,铺成一层薄雾。

沈砚走在路上,手里拎着陆峤忘在展厅的相机。那东西沉甸甸的,像一块温度还未散尽的金属。他没打算立刻还回去,只是想再看一眼那些照片。

展览那天人太多,陆峤被簇拥在人群中央,笑容有条不紊,语气柔和。他不再是那个随意拍照的男孩,而像某种被灯光笼罩的焦点。沈砚在外圈站了很久,没去打扰他。

他走到湖边。夜色像墨,湖面只映出模糊的灯光。沈砚把相机放在膝上,翻开照片。

画面一张张闪过——雪地、屋顶、展厅、操场。每一帧都有他们的影子。

直到最后一张:两人的手,几乎触在一起。照片的边缘泛着一点模糊的光。

沈砚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呼吸微不可察地变浅。他知道那一刻是什么时候拍的——冬天、天台、风大。

那天之后,他们之间的线就再也没断过。

他靠在长椅上,夜色安静得出奇。空气里有一点潮水味,像是夏天要提前来了。

——

陆峤回到宿舍时,才发现相机不见了。

他拍着口袋,翻了整个包都没找到。

刚想去展厅找,沈砚的信息弹出来:【相机在我这里。】

【吓我一跳。你怎么拿走的?】

【你忘在椅子上。】

【行吧。那你顺便看看里面的照片了吗?】

【看了。】

【有觉得哪张好看?】

沈砚没立刻回。过了几秒,他打出两个字:【最后。】

陆峤笑着靠在椅背上:【我也觉得。】

他关掉屏幕,心情出奇地安静。那种安静像雪后初晴的早晨——一切都有秩序,却又似乎在等待被打破。

——

几天后,陆峤要去做一个校外专题。主题是《归零》——关于毕业、离开与开始的采访。他问沈砚:“你愿意做最后一个受访者吗?”

沈砚抬头:“我不擅长说这种。”

“那就写。”

“你希望我写什么?”

“关于离开。”

沈砚沉默了很久,终于点头:“好。”

他们约好在旧图书馆见面。那是学校最老的建筑,窗框剥落,楼梯吱呀作响。

陆峤带着录音笔,沈砚带着笔记本。两人面对面坐在窗边的长桌旁。外面风吹动树叶的影子,光影在桌上晃动。

“我们开始吧?”陆峤说。

“问。”

“你觉得‘离开’是什么?”

沈砚低头,在纸上写:“函数到达极限后,停止计算。”

“那‘开始’呢?”

“从误差里重生。”

陆峤轻轻笑了一下:“你总是这样答,像要把生活变成公式。”

沈砚抬眼:“那你呢?你怎么看离开?”

“像曝光。”陆峤的声音低下去,“所有光都被放大到极致,最后只剩下白。”

他顿了顿,又补一句:“可白色不一定是空的。”

录音笔的灯闪着红光,记录下一切呼吸和停顿。

——

他们在图书馆待到夜里十点。外头的灯都熄了,屋里只剩窗外的月光。

陆峤靠在椅背上,问:“沈砚,你毕业后会去哪?”

“实验室的导师想留我读研。”

“那你会去吗?”

“可能。”

“那我呢?”陆峤的声音轻得几乎要被风吹散。

沈砚合上笔记本,目光平稳:“你会拍得更远。”

“你总喜欢这样回答,像提前设定好的程序。”

“也许那样才安全。”

“可我不想安全。”陆峤的手指敲在桌面上,一下又一下,“我想真实。”

沈砚抿着唇,没说话。

他知道,陆峤口中的“真实”,指的不止是世界,还有他们之间。

那晚他们一起走出图书馆。路灯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陆峤忽然停下脚步。

“沈砚,你记得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吗?”

“你跑到实验楼拍天线。”

“对。”陆峤笑了笑,“那天风太大,我差点摔下去。”

“我记得。”

“你冲上来,第一句话是‘你疯了’。”

“事实。”

“可那一刻,我就知道你会再救我一次。”

沈砚皱了皱眉,语气不稳:“别再说这种话。”

“为什么?”

“因为我可能真的会。”

——

期末的最后一周,整个校园都在告别。海报墙上贴满离别寄语,宿舍楼走廊堆满纸箱。

陆峤把照片一张张拆下来,用牛皮纸包好。沈砚帮他打包电线、灯架。

两人忙了一整天。直到夜深,宿舍只剩他们还亮着灯。

“明天我就去车站了。”陆峤坐在床沿,语气平淡。

沈砚“嗯”了一声。

“你不会送我吧?”

“我不太会告别。”

“那你能做点别的事吗?”

“什么。”

“说一句‘别走’。”

沈砚抬眼,表情一瞬间有些僵。那句话在他喉咙里停了很久,最后仍然没发出来。

他只是伸手,把陆峤额前的碎发拨到耳后。那动作轻得几乎没有意义,却像一种默认的承认。

陆峤笑了笑:“那我就当你说了。”

——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沈砚醒来时,床对面已经空了。桌上压着一张照片——那张雪夜的屋顶照。背后有几行字:

> “我们都在噪声里学会了听。

若频率还在,就会再相遇。”

他的手微微颤了颤,指尖蹭过那行字,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印。

窗外传来列车汽笛的声音,远远的。

他忽然明白,陆峤是真的走了。

——

之后的几天,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电脑屏幕闪着冷光,公式一行行滚动。

他重新计算“干涉线”的模型,修改数据结构,把噪声因子加入核心算法。

当运行完成时,屏幕上出现一条平滑的波形,紧接着又轻微颤动——像是心跳。

沈砚盯着那条曲线,忽然笑了。

那笑里没有悲伤,只有一种近乎确定的平静。

他在代码里加了一行注释:

> Resonance may delay, but never vanish.

(共振可能延迟,但不会消失。)

——

夏天来临。林川的校园变得明亮又空。蝉鸣在树枝间持续振动,空气里的热浪几乎能听见。

沈砚每天照常去实验室。只是桌上多了一张相片——那张屋顶照,被装进透明相框。

有时他会盯着看几分钟,然后重新回到屏幕前。

那些公式、算法、数据流,全都像在呼吸。

——

直到七月初的一个晚上,他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是陆峤。

标题只有两个字:“频率”。

正文很短:

> “我在南方的海边,信号偶尔断。

但我总觉得有某种回声,一直在那边。

如果这封信能被你看到,就说明谐振成立。”

沈砚看着屏幕,嘴角微微弯起。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打开自己最新写的程序,将文件命名为——Echo_Model。

运行时,电脑发出轻微的嗡鸣。波形在屏幕上跳动,像潮水起伏。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一股暖湿的海味。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脑海里又浮现那句:“若频率还在,就会再相遇。”

他不知道那回声是真是假。

可在那一刻,他听见了。

——

夏天彻底铺开。林川的天空成了深蓝的幕布,云白得近乎刺眼。蝉声从早到晚不歇,风一吹就像整个世界在颤动。

沈砚的生活重新归入秩序——他上课、实验、和导师开会,一切都精准得近乎机械。只有在偶尔的片刻,他才会走神,看向窗外那一片晃眼的蓝,仿佛能在其中听见另一种频率。

他开始写一篇新的研究论文,主题是《噪声信号的长期稳定性》。这题目看起来极其专业,实际上,是他在研究自己。

公式、推演、模型——每一层都像剥离出的皮肤,**又清晰。

那天夜里,他在写论文的中段,系统忽然提示有外部信号请求。

沈砚怔了几秒,点开。是一个未知地址的实时数据流。文件名——“Wave_13”。

他点击运行。

屏幕上跳出一段杂乱的音波图,信号极不稳定,却带着规律的脉冲。

那种节奏他无比熟悉。

他立刻调出算法,尝试解码。噪声层被一层层剥离,频率线逐渐变得清晰,直到那串波形在屏幕上组成一个可读的图形——像心跳,也像两个名字的首字母。

L / S。

沈砚靠在椅背上,指尖有点发麻。他知道这不可能是偶然。

那串数据来自南方,IP定位在海边城市。陆峤在那。

——

第二天,他定了去南城的车票。

火车一路南下,窗外的风景从灰褐变成碧绿,再变成海的颜色。

空气里的咸味越来越重,仿佛连呼吸都能尝到潮气。

他到南城时,天色已经微暗。站前广场人声嘈杂,出租车排成长龙。沈砚掏出手机,屏幕亮起一条信息。

【陆峤:你果然会来。】

沈砚盯着那行字,胸口一阵发紧。他回:【你在哪里?】

【码头,东区,最末一盏灯下。】

——

码头的风带着咸腥味,浪拍在礁石上,像一层层有节奏的鼓点。

陆峤坐在栏杆上,穿着白衬衫,头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看见沈砚时,他的表情有一瞬的怔。

“你还真来了。”

“你发信号给我。”

“我只是随手试了下波段。”

“那我就是随手回了。”

陆峤笑,眼神却藏不住一点颤动。

“沈砚,我拍完了。”

“什么?”

“《归零》。我拍到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发现画面没对焦。”

“那你删了?”

“没有,我留下了。就像那年冬天那张雪照。”

他从相机包里拿出照片递过去。那是海面上的日出,天边一线红,波光像碎裂的镜子。画面中央,两个人影模糊地立在岸边。

“你什么时候拍的?”

“昨天。我以为不会再见你,就想拍点风。”

沈砚沉默。他伸手摸过那张照片,纸面还带着一点热。

“陆峤,”他说,“你知道什么是谐振吗?”

“你讲过,频率一致,能量叠加。”

“不对。”沈砚低声道,“真正的谐振,是当一个系统听见另一个的声音,并作出回应。”

陆峤怔住。海风从他们中间穿过,带走了所有多余的声音。

“那我是不是你的系统?”他问。

“你是我的噪声。”沈砚的语气很轻,“但我现在不想屏蔽了。”

陆峤没笑,他只是看着他,眼底一点一点亮起来。

“我也不想平息了。”

风涌上岸,浪声大到听不见呼吸。他们在风声中靠近,影子被灯光重叠,像两条终于重合的线。

——

他们在海边待到天亮。

太阳升起时,陆峤靠在栏杆上,闭着眼,整个人被金光包围。

沈砚拿出相机,对准他,按下快门。

咔嚓。

那声音在风里格外清晰。

陆峤睁开眼:“你拍什么?”

“噪声的反射。”

“结果呢?”

“变成了光。”

——

后来,他们租了一间靠海的小房子。白墙、竹门、窗外就是浪。

沈砚在这里继续研究;陆峤写稿、拍照。

生活变得安静——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午后咖啡的香气弥散开来,夜里浪声像呼吸一样规律。

有时候陆峤在阳台洗照片,沈砚就在桌前写代码。

风吹乱相纸,沈砚顺手压住。

陆峤看他一眼,笑:“你现在反应比我快。”

“算法训练出来的。”

“骗人。你这是条件反射。”

他们的对话像旧日的延续,但语气更松。没有锋利的暗流,只有温度。

——

某个午后,陆峤在整理旧资料,忽然拿出那台旧相机。

“它还能用。”

“那就拍。”

“拍什么?”

“我。”

“拍你要干嘛?”

“验证系统稳定性。”

“沈砚,你真是没救了。”

他还是拍了。镜头里,沈砚站在窗边,光从背后照进来,把他整个人镶上一层亮。那画面安静得几乎不真实。

陆峤看着取景器,忽然有种说不出的冲动。

“沈砚。”

“嗯?”

“有时候我害怕。”

“怕什么。”

“怕你哪天突然关闭系统。”

沈砚走过来,伸手按住相机:“那你就再重启一次。”

陆峤笑出声:“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

夜色慢慢压下来。

他们坐在阳台边,灯关着,只有浪声和一点点月光。

陆峤靠在他肩上:“你知道吗,我第一次拍照片的时候,根本不懂构图。”

“那现在懂了?”

“我懂得不拍也能记住。”

“那你记住了什么?”

“你按快门的那一刻。”

沈砚没再说话,只是伸手去握住他。

他们的手交叠,掌心发热。风从远方吹来,掠过房顶,掠过海,像某种持续的讯号。

——

那一夜,浪声整整响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陆峤早起去取洗好的照片。

他一边翻,一边愣住。

那张沈砚站在窗边的照片,在阳光照射下,居然呈现出一层极浅的重影——两道光的叠加,微弱但清晰。

他想起沈砚说过的那句话:“谐振,是一个系统回应另一个系统。”

他忽然明白,那不只是声音。

——

同一天傍晚,沈砚的电脑发出提示。

程序检测到一个异常信号——一个新的波形,被自动命名为Resonance_Final。

曲线完美地叠合,没有失真,也没有抵消。

沈砚看着屏幕,嘴角慢慢弯起。

他走到阳台,陆峤正坐在栏杆上拍夕阳。

“拍什么?”

“光。”

“光有什么好拍的。”

“你不觉得它像我们吗?在不同介质里折射,但方向相同。”

沈砚靠过去,低声说:“那就让它继续延伸。”

他伸手替陆峤按下快门。咔嚓一声,风被定格。

——

后来,他们把那张照片命名为《波形叠加》。

展览那天,陆峤在作品说明上写下最后一句话:

> “世界太嘈杂,但有一个频率,让我永远听得见。”

沈砚看着那行字,心脏里某个极深的部分忽然松动。

他终于相信,噪声不是干扰,而是存在的证据。

风吹动展厅的幕布,光影闪烁。

人群散去,厅里只剩他们。

陆峤走过来,声音很轻:“这次的结尾,你满意吗?”

沈砚点头:“这是我写过最稳定的公式。”

“那我呢?”

“变量。”

“危险吗?”

“必要。”

陆峤笑:“那就继续运算吧。”

沈砚伸手,十指相扣。

窗外的海风再次涌来,光折射在两人的影子上,融成同一条线。

波形继续前进,没有终点。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