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五味杂陈话人生~连载十八~闻中令我耳目新

一九1963年9月,我考入了闻喜高中,这是一所完全中学。位居县城西南角,远离闹市。紧靠波光粼粼岸柳成行的西湖公园,环境幽静。

初耒乍到一切皆是那么新鲜,令人眼界大开。毕竟高中居县城,风物不与小学初中同。

学校有前后两个院落,前面院子是女生宿舍区,后面的大院是教学区和男生宿舍区。学校操场旁有一个不大的小湖,湖岸垂柳袅袅,水波不惊。学校还有一个大礼堂,平日用作饭厅,开会或文艺晚会,就可在此举行。更令我拍手称奇的是这里的老师们学历极高,个个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北京大学毕业的,有北师大毕业的,有南开毕业的,还有耒自东海之滨华东师范大学的,也有耒自冰城哈尔滨外语学院的……听他们讲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陶醉其中。这是我初中老师完全无法企及的。

闻中有一个阅览室,但面积比我初中的大的多。每天活动时间准时开放,由专人负责。书的数量更多,可以坐在里边看,也可以凭借书证借阅。每天一到活动时间,阅览室的门口挤满了欲看书的,拿着借书证借书的同学。

在这偌大的阅览室中,我更是尽情地畅游,广泛涉猎。

象反清女侠《秋瑾传》我看,我为她一身正气,敢于揭竿而起,反抗满请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不愧为女侠!**早期的女革命家向警予,与其婆母小姑蔡畅漂洋过海去法国学习革命真理。回国后不幸被捕,牺牲在牢狱中,丢下一双年幼的儿女蔡博和蔡妮。她的丈夫蔡和森是**的同学,徐特立津津乐道的两个好学生之一,死得更惨烈。他是被敌人用钉子钉在城门洞中杀害的。真是一门忠烈,令人肃然起敬!《宋氏三姐妹》,我也津津有味地看,宋庆龄当年为了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不顾父母反对翻窗而逃,漂洋过海,只身去日本与孙中山结为伉俪,勇气可嘉。《浮生六记》《草根谭》岀自普通人之手,但作品写得真实。颇有烟火气,也让我爱不释手,读起来意犹未尽。

鲁迅说:“最有效的读书法是再读,再读不但没有流弊,而且有初读时未曾发现的原文的真意”。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敢峰写得《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我如获至宝借出来反复看。他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虚度年华,不能庸庸碌碌过一生。我们务必趁年少发奋图强,让生命绽放出光辉。

老师出自名校,同学中也是人才济济。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认为那些喜欢唱歌跳舞的,都属于不爱学习的。学生嘛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1963年的国庆,学校举办了一场晚会,初三女生李松穿着演出服,唱了一曲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简直是天籁之音!那么动听,那么声情并茂,那么扣人心弦。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文艺团体的专业演员,一展歌喉。一问别人才得知是本校初三学生,水平简直与专业演员无异,同时从他人口中得知,她的学业也非常好。

高13班的刘光辉同学面目俊朗,举止儒雅,他擅长绘画。他虽是高中生,绘画造诣却极高。在新校址,刘光辉同学一人,硬是把**视察黄河的巨幅照片,画在学校大门正对的,有三层楼高的照壁上。他每天默默地一个人站在高高的架子上,画格子,上油彩,近乎一个月,这幅巨画完工。那么逼真,那么形象,色彩浓淡恰到好处,跟照片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放大版的。你能说这不是人才?

记得头一年中秋节放假,我没回去,那一晚皓月当空,天空一碧如洗,校园一片静谧,行人极少。忽然从初中教学区传来了《敖包相会》的歌声,“15的月亮升上到天空哟……”在空旷的校园里,那么响亮,那么入耳中听。我循声找去,原来是初三学生刘明和在引吭高歌。他后来参军,音乐天赋得以施展,一直在部队文艺团体工作。

这一件件一宗宗,在我升入闻中不长的时间里,彻底颠覆了我以前的错误认知。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它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拘一格的,不能有偏见。学校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了解自我,发现特长,定性培养。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努力做到极致,你的一生就是辉煌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