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关于自己的文章已经被《华国日报》看上这件事,安词并不知道。
他们要去宝市做背调的事,安词也不知道。
自从把东西搬到南市之后就开始收拾家里,衣服挂好,小东西规整好。
她收拾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衣服,还有一些江秦亿放在老家,看起来还算不错的衣服也被她带来了。
漏东西是必然的,不可能说一次全部都搬过来,毫无遗漏。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只要有钱,那些漏了的其实不重要的东西哪里能买得到。
现在不过是整理一下,看看有什么需要添补。
就这样,安词用收音机在房间里放着国际广播,自己在屋子里收拾。
把这些都收拾完之后才能去看堂屋和其他地方有什么需要添补的。
没法摆艺术品,也没法挂那些奢靡风的画,但自家人的照片,长城或者桂市的画,亦或者是伟人的语录是可以贴的。
还是要买一些东西摆着,暖水壶都是不错的装饰品,也需要挂一些东西给家里添一分艺术气息。
安词想着这些,余光忽而发现没关严实的门开得大了不少。
风吹的?这么想着她放下手中的发索,走了过去。
意外的是,外边竟然站着一个人。
江桂英因为安阿姨突然出来吓了一跳。
她听到那完全听不懂的广播太入神,竟然没听到安阿姨的脚步声!
惊吓之后是不好意思,因为她知道自己这个举动是多么不好。
不仅仅是她自己知道不好,红梅奶奶也跟她说过不要随意进别人的房间,更不要听人墙角。
虽然她听的是收音机的声音,但同样是听墙角。
脚趾内扣,江桂英的眼珠子转了两圈却没能想到办法,只能冲安阿姨露出一个尴尬的笑容。
安词看着她这模样心底一软,同时她也想到了原因。
轻声询问:“是想听广播吗?”
江桂英狠狠点头,忽而反应过来之后又猛地摇头,这一下点头一下摇头的,安词还真被弄得迷糊了。
江桂英小声解释:“听不懂,所以过来听一听。”
听不懂,好奇,觉得是新鲜的玩意,所以过来听一听。
安词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虽然现在已经停了俄语的课程,但市里的英语课还不一定恢复,更不用说乡下的学校了。
桂英大概是第一次听英语,所以忍不住过来了。
安词想了想现在的形势,又思考未来的趋势,最终还是决定给桂英启蒙。
安词说:“这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我可以教你,但是桂英要明白,这东西不能往外边现,出了院子不能承认你会英语,知道吗?”
江桂英眨眨眼:“所以安阿姨才在房间里自己听吗?”
安词:...“要这么说,也没错?”
江红梅发现外边的动静也出来了,询问了什么情况,然后才知道为何这个收音机要留在他们的房间里。
这可是收外国广播的收音机,当然不能拿出来随便听。
不过江红梅还是觉得不太稳妥:“听这东西会不会被抓啊?”
安词摇头:“只要别人不知道就不会出问题。”
看江红梅明显担心,安词跟她说:“我平日里听都是在自己房间里,之前做肉干的时候也开着的,姑姑在外边没听到吧?”
江红梅想了想:“确实没听到,一点声音都没有。”
安词笑了:“这次是我忘记关门所以才被桂英听着,关上门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的。”
江红梅放心了些许,但还是嘱咐要小心。
对于安词要教导桂英外国语言的事,江红梅没开口说什么,只是心底纠结。
桂英是安词的养女,对孩子的教育,她这个假奶奶不好插手。
还是等秦亿回来后跟秦亿说说多注意一些,再早慧桂英也只是个孩子。
江红梅忧心忡忡地回了自己房间。
江桂英上前一步,拉住安词的手。
抬起头,她小声说:“安阿姨,我想学。”
安词笑盈盈地点头:“安阿姨教你!”
要教,但要计划一下怎么教。
她的英语不好不坏,没出过国,但接待过外国客户,所以本身还是不错的。
只不过自身的英语不错不代表能教好英语,安词觉得自己需要好好规划一下。
26个字母,音标,一些常见物品的英语单词,她都要好好回忆并且书写下来。
嗯,兴许,还得去找英语词典。
不过这么说来不能只学英语,南市这边因为有方言,普通话并不标准。
像乐江大队这种村小更是直接用方言教学,很多小孩哪怕是上了初中依旧不会说普通话。
想到这些安词倒吸一口亮起,拼音也要学!而且很重要!
拼音很重要,就算是未来的双语学校,拼音依旧是重要的知识点。
安词不知道未来桂英会不会想出国,但她能肯定的是现在的桂英需要好好学华国的语言和文字。
教导英语音标的时候也要纠正桂英普通话的发音,把安排的学习时间一分为二,其实算是相当重的学习任务。
因此,早上江红梅不需要再带着桂英出去溜达,都是安词在家教导她学习。
过两天后江红梅好奇,也跟着学了一会,在家呆了两个小时才急冲冲地离开。
江红梅离开后,江桂英低头看着自己练习字母的草稿纸。
“红梅奶奶不需要练习吗?”
安词眉头一挑:“那,桂英跟红梅奶奶说?”
江桂英一听连忙摇头,然后抬笔开始书写。
安词其实并未想到自己有点为难桂英了,她可是还未上小学,就算是未来的时间线,这个年岁的孩子大多只是上幼小衔接,而她因为不是专业老师,也没有教养过孩子,不知道幼小衔接的教导程度。
虽然试卷上的题目大多是练习书写,但依旧有题目。是她自己出,哪怕都是已经教过桂英的对这个年岁的孩子还说还是有点重了。
好在江桂英学得是真的认真,虽然略微吃力,但活动脑子后成功过关。
安词按照自己的计划对桂英学前教育,另外一边,《华国日报》的老编辑席文已经到达宝市。
先是去宝市的知青办调查安词的情况,得到的结果与去电南市区日报的说辞一样。
不过他有些意外,接待她的知青办工作人员好像很热情,对那位安词知青的好话几乎不停。
席文忍不住询问:“方华同志认识安词知青?”
方华已经在知青办工作一年了,算不上老油条但也不是初出社会的女青年,算是会看人了。
因此她面对这个样的询问并且胆怯,也没有隐瞒,很是坦诚。
“不是我给安词说好话,而是我对安词家确实了解不少。”
“席老师您是不知道,安词的生活太苦了。她从小被父母送到乡下老家,一直到考上了高中才回到宝市上高中,当时她是我们班里唯一一个乡下来的学生,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学校要面对一些议论,蜚语也不算什么,毕竟安词更多专注于学业,不管那些。但生活上,她也遇到不少困难。”
方华把安词在家里不受重视,家务活全包,还要忍受弟弟们的任性,姐姐的刁难这类的情况都说了。
方华有意无意:“她父母太偏心,她那双胞胎弟弟们只比她小一岁,但不管什么事,是不是她的错,最后都是她的错,她被骂。”
“原本高中毕业后是要下乡的,她自己找了份临时工,后来我听说是她父母给她辞了,然后主动给她报名回到乡下老家去下乡。”
席文已经六十多岁,明白眼前的小年轻是在告状,给安词打抱不平。
亦或者,她想用安词之前受的苦难让自己心软,不要让刊登文章的事出变故。
这是一位站在安词这边的女青年。
席文面上的表情没有任何不对,依旧笑着问:“方华同志了解得不少。”
方华微顿,明白自己可能说得过了。
不过她还是想补救一下:“这是安词家那些邻居都知道的事,席老师去问问就好了。”
席文点头,没说会不会问,也没说自己有没有生气,调查得差不多之后就离开了。
方华很是纠结,也很是懊恼。
她打了下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真是多嘴,就不该说那么多!
也不知道会不会坏安词的事。
心里七上八下,感觉怎么都不舒坦。
忽而她视线一定,落在眼前的文件上微微眯起眼。
安词的两个弟弟已经高中毕业,虽说安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下乡,但现在不是还有两个无业吗?
席文倒是没有停留,去了安词家。
安词的父母是双职工,席文有些疑惑,觉得五个孩子虽然可能会困难一些,但应该也养得起。
这么想着他并未敲门,而是去了下边,人群聚集的地方。
职工家属院有不少比他年轻的人,因为把工作给了自己儿女,所以要么带孩子,要么无所事事,在树下下棋。
不过是一句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的提点,席文成功融入这群人,与他们打成一片。
先是指导别人下棋,然后是自己上手,几盘之后自然就熟了。
“安家啊?哦,他们家挺好的啊。两个姐姐都嫁人了,嫁得还不错。”
“可不是不错?时不时就能支援娘家,听说现在正在凑钱给两个弟弟买工作。”
“买工作?她们可是两个弟弟,那得多少钱啊!”
“有钱没门路也不行,所以才说两个女儿嫁得好。”
席文询问:“他们家四个孩子?”
“不是四个,是五个,老三下乡了。”
“老三?我怎么没听说过。”
“那老三放乡下养,你当然没听过。”
“嚯,这家属院建成的时候我就在了,我可是这里的老人,怎么可能没听过!”
“那你确实来得早。不过跟老三养乡下没冲突。”
“安家,我记得是55年的时候来的吧。”
“对,55年,不仅仅安家两口子进了厂,还因为他们三孩子特批了房子给他们。”
“还能这样?”
“当然不行,所以这其中有猫腻。”
说话的人卖了个关子,看到所有人都看过才才满意地继续。
“不仅仅是房子有猫腻,他们的工作也有猫腻。”
席文内心纠结一下,原本只是想简单调查一下,只要没有问题就把安词的文章发表,他是在太喜欢安词写的文章了。
他觉得那文章有力量,用平凡的话语写平凡的人,却让人从这些话语中感受到希望的力量。
但是现在,这个安词的情况好像有点复杂。
席文却真喜欢安词的文章,所以纠结一会,决定继续查下去。
这是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席文是这么对自己说的。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