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落地窗

婚后的生活,像一扇为小嘉打开的落地窗。透过这扇窗,他看到了北京城的另一种样貌,那不再是挤地铁时看到的冰冷钢铁洪流,也不是机关大楼里规整肃穆的景象,而是胡同里飘出的饭菜香,是公园里退休老人下棋唱戏的悠闲,是周末与苏禾一起逛菜市场时感受到的浓郁烟火气。

他们在单位附近租了一个一居室,面积不大,但朝南,阳光能洒满大半个房间。苏禾用巧手布置,便宜的布艺沙发,绿植,墙上挂着她拍的风景照,小小的家被她经营得温馨而富有生机。这里不再是他那个仅用于栖身的地下室,而是一个真正的“家”,有等待的灯光,有热乎的饭菜,有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伴侣。

苏禾像一缕阳光,不仅照亮了他的生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境。她带他去听音乐会(买最便宜的票),看话剧,逼着他读小说和诗歌,嘲笑他起草文件时不自觉带出的“官腔”。在她的“改造”下,小嘉身上那层因过早承担生活重压而形成的坚硬外壳,似乎一点点变得柔软。他脸上开始有了更多的笑容,偶尔也会和苏禾开一些笨拙的玩笑。

工作上也迎来了新的变化。由于在基层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方面展现出的能力,他被抽调参与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跨部门调研课题组。这意味着更多的出差,更繁重的任务,但也意味着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处室的那一方天地。

他随着课题组去了中西部的几个省份,走访了不同类型的村庄。他看到了一些在政策扶持下焕发活力的样板村,也看到了更多像他家乡一样,在时代浪潮中艰难转型、留守着老人和儿童的普通乃至凋敝的村庄。那些熟悉的贫困景象,那些与父亲面容相似的、沉默的农村中年人的脸庞,一次次撞击着他的心。

在一次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研讨会上,当与会专家们引经据典、争论不休时,小嘉看着投影仪上冰冷的数据图表,脑海里浮现的却是父亲瘫痪在床的身影,是母亲佝偻着粘鞋底的侧影,是爷爷沉默劈柴的姿势。他忍不住打断了讨论,没有引用任何理论,只是平静地讲述了父亲——一个早期农民工,如何从满怀希望外出,到伤病缠身归来,最终成为家庭和乡村双重养老压力承载者的真实故事。

“……政策设计,是否考虑过这一代人的历史债务?我们追求的,不应只是数字上的覆盖率,更应该是他们晚景中,能真正触摸到的尊严。”他的声音不高,却因为承载着真实的重量,让会场有了片刻的寂静。

带队领导看了他一眼,目光复杂。会后,领导找他谈话,没有批评他的“冲动”,只是说:“基层情况复杂,感性认知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到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上。你的视角很独特,但要学会用更‘建设性’的方式表达。”

小嘉明白领导的意思。他再次感受到了“瓷器店”的规则无处不在。但他也隐约感觉到,这一次,他的发言并非全无价值。至少,他将一个活生生的、沉重的样本,带到了那群习惯于宏观叙事的人面前。

调研结束后,他主笔撰写了报告中关于“农村历史遗留问题与特殊群体保障”的章节。他尽可能用严谨、客观的语言,将父亲的个案转化为一类群体的缩影,并提出了几条具体而微的政策调整建议。

报告上交后,如他所料,并未立刻引起什么波澜。但他自己心里清楚,这次经历对他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淬炼。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适应规则的执行者,他开始尝试,如何将自己源自土地的感受与伤痛,与宏观的政策框架相结合,如何让个人的“看见”,转化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洞见”。

回到北京的那个晚上,苏禾做了一桌他爱吃的菜。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灯火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温暖而安宁。小嘉看着在厨房忙碌的苏禾的背影,看着这个承载了他疲惫也给予他力量的小小港湾,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这扇“落地窗”,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来路的坎坷与肩上未卸的责任。他搂住苏禾的腰,把下巴轻轻搁在她肩上。

“怎么了?”苏禾侧头问。

“没什么,”小嘉轻声说,“就是觉得,路还很长。”

但这一次,说出这句话时,他心中不再只是沉重,还有了一丝与前路博弈的笃定。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