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牵牛

小嘉五岁了,像田埂边一株无人照料却依旧疯长的牵牛花,坚韧而沉默。

他开始更清晰地感知到“父亲”这个词在这个家中的重量。它藏在母亲偶尔望向村口那条土路的失神目光里;藏在爷爷喝下第一口辛辣的散装白酒后,那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里;也藏在奶奶与邻人闲话时,突然提高音量、带着几分刻意炫耀的言语中——“我们家家骏在南方大工地,是管事的!忙!等赚够了盖楼房的钱就回来!”

小嘉不吭声。他只是默默地,把那个印着“上海”字样的破旧旅行包从箱底翻出来,藏到了自己堆放小物件的墙角。那里有爷爷削的木枪,有奶奶买的已经融化又凝固的糖块,现在,又多了一个空的旅行包。

这一年,太婆的身体彻底垮了,磨不动豆腐了。灶房里的主力变成了母亲和奶奶。奶奶负责叫卖,她那洪亮的嗓门成了移动的招牌。母亲则接替了太婆的位置,掌控着点卤水的关键。小嘉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着母亲用那根光滑的木棍,在翻滚的豆浆里画着圈,神情专注,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仪式。

“妈,爸那边,也有豆腐吃吗?”小嘉忽然问。

母亲的手一顿,豆浆溅出来一点。她低下头,用围裙擦了擦手,声音有些发闷:“那边……没有咱家这样的豆腐。”

“哦。”小嘉不再问了。他隐约觉得,父亲所在的那个“远方”,是一个没有豆腥味,也没有太婆故事的地方,那一定是个很陌生、很冰冷的地方。

夏天的傍晚,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男人们聚在打谷场上闲聊,孩子们追逐打闹。小嘉很少参与,他更喜欢跟着爷爷。爷爷去给菜地浇水,他就拿着一个小葫芦瓢,笨拙地舀起水,小心翼翼地浇在每一棵菜的根部。爷爷坐在门槛上修补农具,他就蹲在一旁,递个钉子,扶稳木柄。

他的安静和“小大人”般的懂事,让村里一些老人看了心疼。有人对爷爷说:“你家小嘉,乖得不像个娃。”

爷爷抬起浑浊的眼睛,看了看正努力想把一根歪斜的篱笆桩扶正的孙子,那单薄的小身板在夕阳下拖出一道倔强的影子。他没有回应别人的话,只是对着小嘉的方向,沉声说:“根扎稳了,风才吹不倒。”

这话,像是说给篱笆桩听,也像是说给小嘉听。

父亲的信和汇款单,依旧不定期地来。信上的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说的无非是“一切安好”、“工作很忙”、“钱省着花”。汇款单的数字时多时少,像那个远方父亲的情绪,极不稳定。家里用这些钱,慢慢还了些旧债,也给小嘉添置过两身新衣服。但小嘉似乎并不喜欢那来自远方的“礼物”,他更喜欢爷爷用旧衣服改的小褂,穿着它在泥地里打滚也不怕奶奶骂。

年底的时候,父亲破天荒地寄回来一张照片。照片上,他站在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前,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西装,脸上带着些许疲惫的笑。背景是模糊的、高耸入云的东西,后来小嘉才知道,那叫“脚手架”。

奶奶捧着照片,摸了又摸,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母亲看了一眼,就转身进了灶房,很久没有出来。爷爷戴着老花镜,在灯下端详了半晌,最后只是把照片轻轻放在桌上,什么也没说。

小嘉爬上前,仔细看着照片里那个陌生的男人。他试图从那张脸上找到奶奶描述的“俊朗”,找到母亲深夜思念的痕迹,找到与自己眉眼间的相似。看了一会儿,他伸出小手,用指甲在照片中父亲西装的扣子上,轻轻划了一道印子。

然后,他跳下凳子,跑到院子里,继续去扶他那根总也扶不正的篱笆桩去了。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急切地追上成长的步伐。远方父亲的形象,如同一张褪色的照片,并未在他心里变得清晰,反而让他更加用力地,抓住了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石磨的转动声、豆腐的温热、爷爷粗糙的手掌、以及脚下这片需要他用力才能站稳的土地。

他知道,他不是攀附的牵牛花,他要做一棵能自己站直的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