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识字

七岁那年,小嘉背上了书包。

那是一个军绿色的、洗得发白的旧挎包,是父亲当年用过的。奶奶翻出来,把带子缩到最短,背在小嘉身上,包底几乎拖到他的小腿弯。里面装着一本崭新的《语文》,一本《算术》,还有奶奶特意塞进去的两个煮鸡蛋。

村小学在邻村,要走过一条长长的田埂和一条小河上的石桥。开学第一天,别的孩子都有父母牵着、哄着,小嘉只有爷爷。爷爷把他送到村口,用烟杆指了指那条路,只说了一句:“认路,也认字。”便转身回去了。

小嘉一个人走着,紧紧抱着书包,像抱着一面盾牌。书包里父亲的痕迹,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勇气,反而更像一种无声的提醒。

学校的生活,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却也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家的那扇破窗。

语文老师教他们念“爸爸”、“妈妈”、“家”。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响亮。小嘉张了张嘴,“妈妈”念得很轻,“爸爸”两个字,却像卡在喉咙里的石头,怎么也吐不出来。老师点他名字,他站起来,低着头,看着那个军绿色书包上磨损的边缘,一言不发。老师叹了口气,没再勉强。

课间休息,是孩子们的小社会。男孩们炫耀着父亲从城里买回来的自动铅笔、铁皮机器人。女孩们比较着母亲编织的新头绳。有人凑到小嘉身边,好奇地问:“小嘉,你爸呢?是不是在南方赚大钱?”

小嘉抿着嘴,不回答。有个调皮的孩子大声说:“我知道!他爸不要他们了!跑了!”

一股热血“嗡”地冲上小嘉的头顶。他像一头被激怒的小兽,猛地扑了过去,用头撞,用指甲抓,用他能想到的一切方式攻击那个说话的孩子。两人滚在地上,沾了满身的泥土。最后被闻讯赶来的老师强行拉开。

小嘉的衣服扣子掉了一颗,脸上也挂了彩,但他死死咬着嘴唇,没让眼泪掉下来。那个说他爸爸“跑了”的孩子,反而被他的凶狠吓住了,哇哇大哭。

放学后,老师把他留下来,想问他为什么打架。小嘉只是倔强地看着窗外,一声不吭。老师看着他破了的嘴角和那双过早承载了太多情绪的眼睛,最终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去吧,好好念书。”

那天晚上,母亲看到他脸上的伤,什么都没问,只是打来温水,用毛巾小心翼翼地给他擦拭。冰凉的毛巾触到火辣辣的伤口,小嘉哆嗦了一下。母亲的手指轻柔,带着豆腐坊里常年浸泡的、微微发皱的触感。

“疼吗?”母亲轻声问。

小嘉摇摇头。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又说:“念书……要用心。认了字,才能明理,才能看懂你爸信上写的是什么。”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小嘉的心田。他第一次发现,那些方方块块的字,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功课,还可能连接着那个遥远的、模糊的父亲。

他开始真正地对“识字”产生了渴望。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作业,而是追着老师问每一个不认识的字。他用爷爷削的铅笔头,在旧作业本的背面,一遍遍地写。他写给爷爷看,写给奶奶看,甚至写给太婆看。太婆眯着昏花的眼睛,看着纸上歪歪扭扭的“豆腐”、“田”、“家”,咧开没剩几颗牙的嘴笑了:“好,好,我重孙子会写‘豆腐’了,比磨豆腐有出息。”

爷爷依旧话少,但会在小嘉写字时,默默地把那盏昏暗的煤油灯拨得更亮一些。

一天,母亲把那封最新的、父亲寄来的信,递到了小嘉面前。“你念。”母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期待。

小嘉深吸一口气,有些紧张地接过信纸。他辨认着那些时而潦草的字迹,一字一顿,磕磕绊绊地念起来:“……父母大人……见字如面……我一切……安好……工作……顺利……勿念……汇去……三百元……给小嘉……买件新衣……”

信很短,内容千篇一律。但当他稚嫩的声音在安静的屋子里响起,当他用自己的努力,将纸上冰冷的符号转化为有温度的语言时,他看到母亲背过身去,用围裙悄悄擦了下眼睛。奶奶听得格外专注,仿佛每个字都是甘泉。连一直闭目养神的太婆,也微微点了点头。

念完最后一句,小嘉放下信纸,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他依然不认识那个照片上的父亲,但他好像通过这条由文字搭建的、细若游丝的桥,触碰到了那个远方世界的一角。

他抬起头,对母亲说:“妈,我以后能看懂所有的信。”

窗外,月色清冷。但在小嘉心里,有一盏灯,因为识字,而被真正点亮了。他知道,他或许无法改变父亲的远行,但他可以凭借这些方方块块的字,一步步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坚固的世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