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到瑢城后,子秋再次重整旗鼓,连续几周都在人才市场奔波着、徘徊着。后来,大体上找了份在市区的广告公司做文员的工作,这样也算是专业对口了,当时的月薪是一千元左右,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女孩来说,过过日子也算说得过去。
第一天刚走进公司,子秋就看到了墙壁上的显目标语“同舟共济渡沧海”,下面绘有一艘帆船在翻滚的浪涛中前行,这大概就是公司与客户同行的文化理念吧。格子间的办公桌前坐着七八个同事,大家坐在电脑前头也不抬的做着手头的事。最里面有间独立办公室,气派的办公桌前坐着额前头发微秃、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这就是广告公司的吴总,据说他很有社会地位和政府资源。
见过吴总后,子秋就被同事季姐安排到空着的格子间坐下。尽管这是个陌生的新环境,子秋依然细心料理着办公室的一些事务,不敢有一丝懈怠,有空了就看一些秘书学类的书籍,琢磨着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午时分,吴总接完一个电话后就让季姐带上子秋,说是有个重要的饭局需要接待,让她这个新人也去锻炼锻炼。席间那些所谓的领导看似有头有脸、温文尔雅,喝下几杯酒后便原形毕露。他们大口喝着酒、猛吐着烟圈儿、满口飘着粗话,吴总使了个眼色要季姐举杯敬酒,她不胜酒力就推脱。哪知吴总不饶,一定要她喝下去。季姐领悟了,一仰脖子把满满一杯一饮而尽,这时大家都连声叫好,吴总更是高兴地鼓起掌来,连声夸赞她爽快。一旁的子秋看得胆战心惊、坐立不安,由于她的乳臭未干、木讷呆板,便也不为众人所留意而逃过一劫。
酒局结束后,子秋只跟季姐说了句:“我走了”,便踉跄着向大街奔跑而去。生性倔强的她,似乎有太多不甘,“社会如此乌烟瘴气,工作的第一站我应该找个有党旗的地方,这样我才能根正苗红走好未来的路。”她暗暗地下定决心,努力去提高人生起点。
恍恍惚惚走在大街上,子秋尽力排遣着心中的不快。走到一间报刊亭门口,她随手买了份当天的报纸,翻翻或许会有招聘信息。报纸上一则专访“走进□□和他的希望学校”,引起了子秋的关注,立马驻足翻阅。报纸上报道了这个在废墟上建起一座学校的校长伟绩,更多的却是披露了民工子弟这个弱势群体的被忽略。于是她在百度上搜索,四处找人询问,才打听到这个学校是远在十几里外的郊区。
“三十岁之前,我可以不需要太多的钱,但我需要激情和舞台。如果我去这样一所条件简陋、环境艰苦的学校支教,他们应该会接纳我吧。”带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崇拜,子秋在心中默念着。
(二)
正值八月的午后,子秋顶着烈日找到了这所她梦想起航的学校,这里是青一色低矮的红墙瓦房,门窗都是用木板或纸壳后补上的,由于长时间遭到雨水的侵蚀显得有些破落不堪,路面坑洼的操场周边砌着三十多间教室、操场西北角矗立着露天的旱厕,唯有操场正中间竖着的国旗让人精神振奋。
子秋在校门口敲开一间反锁着的木门,开门的是位穿着考究的年轻女子,她身材微胖、蓬松着头发、哈欠连天、眼睑低垂,半掩着门问道:“什么事?”
“哦,请问张校长在吗,我是来应聘的。”子秋友好而怯怯的说道。
“张校长不在。”年轻女子奋力的抬起头,睁大眼睛瞟了子秋一眼。
“哦,那他什么时候回来?” 子秋有些失落的问道。
“这个不好说。”说着,年轻女子便关上门,只留子秋独自在外了。
满头大汗的子秋用衣角擦擦额头,蹬上阿姨借给她的自行车,奔走在烈日下,她暗暗告诉自己“我还会再来的,一定要见到那位张校长。”
第二天的清晨,子秋再次前往那所学校,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学校门口的大铁门出奇的敞开着,子秋刚走进校门口便看到很多的年轻人拿着扫帚、簸箕,他们三三两两的走着,似乎是要去各个教室打扫卫生。
一向机灵的子秋,放下自行车便混进这群年轻人中,她走进其中一间教室,这里正有两个女老师在黑板上画着什么。
“请问你们是这里的老师吗?”子秋有些冒失的问道。
“对啊,我们是刚应聘来的新老师,你也是吗?” 一位个子高点、身材窈窕、说话柔声柔气的女子转过头来。
“子秋!”那女子大喊一声。子秋愕然的仔细看着她,打量了好一番才认出来:“你是青雨。”
子秋怎么也没想到,那年在上海落荒而逃后,再也没敢面对过的青雨,居然会出现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人民教师,子秋好为她的洗新革面而高兴。她一把抱住青雨,疯狂的欢呼雀跃着。那个打小勤劳善良、美丽能干的青雨终于又回来了,她们好姐妹又能重新走到一起了。
(三)
后来,青雨把从老教师那听来的有关学校的情况告诉了子秋。因为没有关系背景工作特别难找,要在市区学校考个编制那更是想都别想,于是每一年暑假,很多教师专业的毕业生像落难一样来到这里,以求暂时的庇护。这所希望学校主要招收的是外来务工子女,当时在瑢城教育局被当作弱势群体中的五保户,各种政策都对这所民办学校有所倾斜。学校为了节约运行成本,用人制度中也没那么标准,像那些非师范生也可以用,只要能吃苦、能接受低廉的薪水,像青雨这样的中专文凭也能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
学校的张校长经常外出有事,暑假的教师工作安排,一般都是由寄宿在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戴燕负责的,而那次被子秋敲开门的便是这位颇受张校长器重的元老级教师。新老师是七月底刚招进来的,虽是放假时间,作为民办教师的他们每天上午还得过来,主要是打扫教室和发放招生宣传单。因为那个官儿不大、权力不小的“管家婆”——戴燕,经常会在每周例会上跟大家讲:“我们这里可是私人开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
正耳语间,那个像监工一样的身影忽然出现,此人正是戴燕,子秋赶忙凑上去热脸相迎,“戴主任,您好,我是陈子秋,那天中午敲您门的,非常希望您能给我这个做教师的机会。”
“我们今年的招聘已经结束了,再说这样的环境你也未必能呆得下去。”戴主任依旧不屑一顾的回应着,随后便走向另一间教室继续督察。
“我跟你说啊,她肯定是看你自身条件太好了,所以才不要你。”一旁的青雨分析说。
“对的,这所学校我们来了有一个星期了,听老教师说,如果太优秀的年轻教师他们是不会要的,因为担心在这么苦的环境呆不下去。我们这一批新来的老师就已经有人陆续的走了。”另一位女老师一语道破了机关。
“哦,原来如此。要不这样吧,我给你留个电话,等那个□□校长回来的时候,你一定要通知我一下,行么?”子秋是铁定认准了这份职业,她一定要再试试。
“恩,好吧,那你就再来试试,这下我们还可以天天见面呢。” 青雨拍着双手,欣喜若狂的答应了她的请求。
“若冰也在瑢城上大学呢,她上的本科比我学校好,要不等你下班后我们三人去市里聚聚。”子秋想要在瑢城重温儿时的记忆。
“好啊好啊,好期待呀!”青雨觉得这个建议好,越发的兴奋不已。
顿时,久别重缝的幼时玩伴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四)
夜晚,灯光点亮了大街。商店里的霓虹灯亮了,造型各异、色彩缤纷,闪烁的灯光吸引着购物的人们;街道两旁的装饰灯也亮了,发出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光芒,把整条街都染成彩色的了……这里的一切都要比印象中泉镇的涌泉街更繁华、更绚烂。
当晚,子秋喊上若冰和青雨一起来到瑢城市区小聚,阔别多年的幼时玩伴能在异乡重逢,真是感慨万千。她们相约在瑢城最热闹的美食街,点上一锅热腾腾的骨头汤,要了几瓶啤酒,不禁回想起当年一起吃“孙氏馄饨”的场景。尽管大家都有着太多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张熟悉的笑脸和永远的幼时情谊,她们拥抱着、唠叨着、 叫嚷着。
“若冰,你不知道,有件事我还要感谢你呢。”一向帅真的性情中人青雨,见到若冰便扯着嗓门大喊。
“啥事这么大惊小怪的?”一脸懵懂的若冰疑惑的看着她。
“你忘了啊,那次小学毕业考试,你坐我前面,悄悄把试卷给我看呢。尽管我眼睛近视看不清,但我还是很感谢你。”青雨说完,狠狠的敬了她一杯酒。
“那次在老酱坊的大缸里躲猫猫,子秋口袋里只剩下一块糖了,她居然‘咯蹦’一声,咬了一半放我嘴里,真的好甜啊!”
“那年我们爬上镇东头操场上的草堆,结果有大人追赶过来,我们吓得像坐滑滑梯一样溜之大吉。”
她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回忆着,空气中弥漫着情深意浓。“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店里响起这首歌在耳边吟唱,那段幼时情却在心中久久流淌。
猛然间,三个从乡村小镇走向城市的女孩不禁望向窗外,或许未来她们也可以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霸气,有着窈窕淑女的柔情;可以叱诧风云的出入社交场合,也可以小鸟依人的穿梭大街小巷。生活赋予青春太多色彩,每天都可以很明媚、很新鲜、很灿烂,只管尽情享受,便会乐在其中。
(五)
自从念上那所民工子弟学校后,子秋便辞去了广告公司文员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宁阿姨家等待着。她也不急于再去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似乎那个教师职业她是势在必得。漫长的五天过去了,青雨果然给子秋打来了电话,“猪头,你赶紧来吧,我们正在开会,张校长这伙就在呢。”挂完电话,子秋匆匆的走进洗手间,对着镜子整理好自己,下了楼,登上那辆自行车,便欣喜若狂的向那所学校奔去。
原本一个小时的车程,子秋才用了四十分钟,赶到那时,早已汗流满面。她顾不得整理自己,丢下车子,便向校门口跑去。远远的,子秋就看到在一间教室的门口,很多个年轻教师正围着一个青年男子在说话呢,那人身高一米八,穿着淡蓝色的衬衫,身材魁梧,显得高大而伟岸。他一伙儿用手比划着,一伙儿频频点头,一伙儿淡淡微笑,没错,那人就是校长□□。
子秋毫不犹豫的冲进人群,走到青年男子面前,不由自主的伸出右手,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张校长您好,我叫陈子秋,早就久仰您的大名了。”
“您好!请问您是我们新招募的老师吗?”张校长很友好的给了子秋一个有力的握手。
“哦,我不是,但是我非常渴望加入你们的团队。” 子秋很真诚而笃定的说道。
听罢,张校长便拨开人群,带着子秋走向他的办公室。在学校大门旁的一间平房里,这里既是校长办公室,又是接待室,还是教材仓库,靠窗摆放着一套陈旧的桌椅落满了灰。子秋终于可以和这位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始人面对面交流了,张校长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她,不禁心生感慨将自己的创业故事娓娓道来。
(六)
五年前,来自外省的□□原本做着电器的生意,偶然的机会他来瑢城走亲戚,听老乡抱怨外来打工子女上学难的情况。从小生在农村读书不多的□□,后来走上社会做生意后吃尽苦头,此时26岁的他深知求学的重要性,也心怜打工子弟无处求学的难处。
回家后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原本的电器生意,萌生了在瑢城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想法。后来,在瑢城一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众多的批发市场旁,在堆满垃圾、臭气冲天的废墟上,□□和他哥哥硬是靠他们的双手,从老家开来的手扶拖拉机将四百多吨垃圾全部清理了出去,自己和水泥、搬砖头、打地基,经过一番改造,凑出了四个教室,这才有了安身之所,并取名为“希望学校”。开学后,即便是简陋的水泥板搭建的教室,但学校里也是人满为患。
刚创办的时候,最初的老师都是以志愿者支教的身份加入,他们不计报酬、热爱教育、塌实苦干,他们讲课仍然是传统的本子和粉笔。由于学校面积小、教室少,一下子接纳不了奔涌而来的生源,每个班级的学生坐得满满堂堂,只能桌子不够板凳来凑;每个学生的人均活动空间很小,每天集中做早操时,手脚都会伸展不开,下课后老师们还得站在墙边做好看管。学校没有电脑,老师们就做起了应景文章:电脑课照开,但却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上电脑键盘,然后逐一讲解电脑及键盘功能。学校的桌凳大多是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教室和办公室里无空调、无电扇,适逢高温季节,老师和同学们个个汗流浃背,无不酷暑难当。一直到现在,学校里都还是旱厕,入夏后更是臭味熏天,蚊蝇飞舞。
希望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都是跟随父母来瑢城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来到大都市后,特别害怕被城里孩子排挤,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也不愿意去本土的学校就读。他们大多由于家境贫寒,家长文化水平低,所以学习基础相当薄弱,学习习惯也是良莠不齐。有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原籍学校没有学过电脑和英语,甚至从来没有写过作文。如果他们不入学,流落在社会,混迹于街头巷尾,就有可能形成乞讨、赌博、盗窃等恶习,成为失学“小混混”。
后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尽管如此,当下的希望学校依然属于弱势群体,生存环境依然艰难。
(七)
听完张校长的讲述,子秋的内心更加热血沸腾,她用崇拜的的眼神看着□□,并告诉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这所学校的报道,并且这是她第三次来这里,希望校长能实现她这个做教师的梦想。
听了子秋中肯的表白后,张校长很是诧异,也很感动,“你能在这么热的天,顶着烈日三次骑车到这里,说明你是个能吃苦的老师,也表明你对这个学校是有感情的,这样吧,我就破格收你了。”
“啊,真的吗?”子秋几乎喜极而泣,她跳着站起来,极力的用手遮住张大的嘴巴。
“对,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今天你就算上班了。走,我们到饭堂吃饭去……”张校长说着,便将子秋带到学校马路对面的食堂去。
“那个地方以前是个垃圾场,我办校最初就在那里,那时我们只有90名学生,现在把它改装成宿舍和食堂了。”张校长一边走,一边给子秋介绍校园环境。
顺着张校长所指的方向,子秋看见了依旧低矮而破落的四间红墙瓦房,走廊上有些年轻老师正端着个大碗站在那边说笑、边吃饭;旁边还站着哭闹的小孩儿和来回走动的小狗、小猫……
“各位老师,我跟大家介绍下,这位是刚进来的陈子秋老师,希望大家欢迎她的到来。”张校长站在人堆里郑重的向大家宣布。
“我初来乍到,还请各位多多关照!”子秋不知所措的站在人群中,腼腆的给大家行了个礼。
“好!欢迎!……”顿时,保持了片刻沉默的食堂里,传来了大家的欢呼声和筷子敲击大碗的碰撞声。
猛一抬头,子秋看见了青雨正端着饭盆冲她笑呢,她也给了好姐妹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型手势。
就这样,子秋的职业生涯里刻上了教师这个响亮的名字,学校会议室里摆放着的大红党旗熠熠生辉,让子秋不禁心生敬畏、肃然起敬。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