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未来规划的探索

实验室的窗外,微风吹动窗帘,带着午后独有的暖意。办公室里堆满了厚厚的文献资料,书页边缘泛着微微的卷曲痕迹,记录着岁月与思考留下的痕迹。

夜凌霄站在门口敲了敲门,李教授抬头,笑着示意他进来。

“来,坐。”李教授手指点了点面前的椅子,桌上已经摆好了两份打印出来的资料。

夜凌霄拉开椅子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桌面。黑色回形针夹住的纸页略微翘起,最上面醒目地印着“帝国理工联合研究项目”几个字,右侧则是校企合作项目的简报。

李教授的手指轻轻敲了敲那两份材料:“最近这两个机会,我都帮你接触过了。正好,你先看看。”

夜凌霄低头,目光在两份资料上游走,连指尖触碰纸面的动作都带着他惯有的克制与小心。

“帝国理工的项目是我之前提过的,主要是和他们的精准医学团队合作,围绕个性化精神药物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搭建更精细的数据模型。纯学术,方向绝对前沿,成果含金量也高。”

李教授说得平静,眼里却透着一贯的期待。对于夜凌霄的学术能力,他始终抱有极高的评价。

“至于这个——”李教授手指滑向右侧那份印着校企合作标识的资料,“这是我们和校外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级项目,个性化药物和医学传感器结合的实时监测系统。你之前做的代谢预测模型,其实跟这个项目的底层需求非常匹配。”

夜凌霄的手微微一顿,指腹无声地压住那张纸的边角,垂下的眼睫微微颤动。

“和帝国理工比起来,校企项目的节奏会更快,面向的也不是纯学术圈,而是直接服务临床和市场。你如果希望看到自己的研究真正落地成产品,这可能是更直接的一条路。”

李教授的语气依旧是那种引导式的平缓,没有明确的倾向,但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指出了两条路的本质差异。

夜凌霄没有立刻回答,他的视线在两份资料上停留了一瞬,随后抬起眼,看着李教授:“老师,您的建议是?”

李教授笑了笑:“我的建议一直都很简单,走最适合你的路。”

“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学术天赋不用多说,但科研的最终意义,不是躲在实验室里玩数据,而是让这些数据走出去,真正帮助到人。这两条路,哪条都没有错,只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安静,只有风吹动窗帘的簌簌声。夜凌霄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张边缘,仿佛在触摸某种无形的未来。

“我再考虑一下。”他低声说。

李教授点点头,没有催促,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无论你选哪条路,我都会支持你。”

走出办公室时,夜凌霄手里握着那两份资料,午后的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洒在他肩上,光影交错,像两条并行的路,静静地伸展向前方。

相比夜凌霄所在的药理研究室,白羽辰的导师办公室明显更活泼些。白羽辰一进门,就看到导师桌上摆着几本市场报告和行业调研分析,和纯科研组那种堆满公式与原始数据的书桌截然不同。

“辛苦啦,今天实验顺利吗?”导师笑着抬头。

“还行,就是那个传感器的数据有点不稳定,我打算晚上再跑一组。”白羽辰顺手把记录本搁在桌角,拉开椅子坐下。

导师翻开记录本,随口问:“你最近对校企合作项目了解多少?”

白羽辰愣了一下:“就是……之前听说过一点,还没太关注。”

“你可以多关注一下。”导师笑着递过一份文件,“上次我们团队提交的传感器调优方案,企业方看过之后,对你的部分特别感兴趣,点名想见见你。”

“我?”白羽辰有点意外,“他们怎么会关注到我?”

“你思路灵活,懂技术也懂用户需求,这种结合点在很多纯学术研究者身上是缺失的。”导师笑着解释,“比起一直埋头做理论研究,你这种有点‘产品思维’的人,其实更适合走应用 研发结合的路。”

白羽辰低头翻了翻文件,页面上的公司LOGO和项目描述映入眼帘,熟悉又陌生。

他笑了笑:“其实,我还没想好未来走什么路。”

导师看着他,语气比平时多了几分认真:“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你和夜凌霄是很好的搭档,但未必适合走完全相同的路。最重要的,不是追着别人的脚步走,而是找到适合你的位置。”

白羽辰心里猛地一跳,指尖无意识地扣着记录本的边角。

走完全相同的路,真的不行吗?

他低声应了一声:“嗯,我会认真考虑的。”

走出办公室时,白羽辰仰头看了眼湛蓝的天,阳光刺得他微微眯起眼。他脑子里乱七八糟地闪过各种画面,有夜凌霄在实验台前记录数据的侧脸,有他们并肩走在林荫道上笑着打闹的瞬间。

未来是什么样子,他还不知道。但有一点,他知道得很清楚——他想和夜凌霄一起走到未来。

夜晚的校园微风习习,宿舍楼下的路灯把林荫道照得一片柔和。风吹过树梢,枝叶轻轻摇晃,影子映在墙面上,像无声的记忆在慢慢流动。

白羽辰推开宿舍的阳台门,抱着胳膊走出去,探头看了看不算亮的星空。他呼出一口气,靠在栏杆上,手指沿着栏杆的冰凉铁皮无意识地滑动,指尖摩挲着那些年久留下的划痕。

宿舍里还亮着灯,夜凌霄安静地坐在书桌前,一边记录着实验笔记,一边听到阳台门被推开的声音。他抬头看了一眼白羽辰的背影,没有说话,只是顺手从桌上拿起一罐前两天买的冰镇可乐,拉开环扣,带着拉环敲击金属罐身的清脆声走过去。

可乐递到白羽辰手边,冰凉的罐壁贴上掌心,把白羽辰从飘远的思绪里拉回来。

“霄霄,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吹风吗?”白羽辰没有看他,手指捏着罐子,嘴角挂着若有似无的笑。

“记得。”夜凌霄站在他身侧,目光顺着他的视线看向远处,“那天实验失败,你非要拉着我去操场跑圈。”

白羽辰轻轻笑了一下:“后来想想,那次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就是突然很想让你陪着我。”

“你现在也是?”夜凌霄问,语气平淡,却精准戳中。

白羽辰愣了愣,低头看着指尖凝结的水珠,没急着回答。他侧过脸,眼神懒懒地看着夜凌霄:“霄霄,我们以后……会不会走散?”

夜凌霄眉心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像是没预料到这个问题。他偏过头,认真地看着白羽辰的侧脸,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里,此刻多了一点不加掩饰的不安。

“怎么突然问这个?”夜凌霄声音低沉,带着夜晚特有的温度。

白羽辰低头,手指轻轻抠着罐口的拉环,声音里透着点随意:“我导师说,我可能更适合往企业那边靠……跟你走的路,可能越来越不一样了。”

夜凌霄没有立刻接话,风从他们身旁吹过,带走白羽辰刻意压低的声音,连带着那些尚未出口的不安和犹豫。半晌,他忽然伸手扣住白羽辰的手腕,稍一用力,把人拉到自己面前。

白羽辰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夜凌霄用额头轻轻抵住额头。

近到连呼吸都缠在一起,白羽辰眨了眨眼,想往后退一步,却被夜凌霄牢牢扣着手腕,退无可退。

“不会。”夜凌霄声音低而稳,像一道随风吹来的低音弦,落在白羽辰耳侧。

“你怎么这么确定?”白羽辰抬眼看他,眼底还留着一点没来得及收回的慌乱。

夜凌霄低头看着他,手指顺着他的手腕向下滑,十指相扣,掌心的温度一点点传递过去:“因为你走哪儿,我都跟着。”

白羽辰的喉头微微动了动,指尖收紧,反手扣住夜凌霄的手:“可是你也有自己的路。”

“那就并肩走。”夜凌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白羽辰怔怔地看着他,好像第一次发现,这个平时冷淡克制的人,竟然能说出这么直接又温柔的话。

风继续吹着,晾衣绳上挂着的T恤被吹得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宿舍楼下偶尔有走过的学生,但那些杂音仿佛都被隔绝在这块小小的阳台之外。

白羽辰没说话,忽然踮起脚,在夜凌霄唇角轻轻碰了一下,像羽毛落下。

“霄霄,你真的越来越会说话了。”白羽辰低声笑,声音里是藏不住的甜意。

夜凌霄没反驳,只是握着他的手,带着他一起靠在栏杆上,肩并肩看着远处的夜空。

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并不清楚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究竟要走多远才能找到答案。

但至少,他们已经知道——彼此始终站在对方身边。

不管前方是同一条路,还是两条交错的平行线,他们都会想办法走到一起。

夜风吹过,带着校园里栀子花淡淡的香气,白羽辰偏头看着身侧的人,眼里映着点点星光。

“霄霄,我好像越来越离不开你了。”

夜凌霄握着他的手,掌心的温度比风更暖:“那就一直赖着。”

白羽辰笑得眼睛弯弯:“好。”

夜色下,两人的影子贴在一起,被拉得很长很长,像是他们将要走过的未来,一眼望不到尽头,却始终并肩。

夜晚的宿舍里只开着桌前的台灯,暖黄色的光圈笼住一张摊开的笔记本,纸页上整齐排列着药物代谢路径的箭头与标注,像一张铺开的微缩地图,通往未知的终点。

夜凌霄坐在书桌前,手指轻轻敲着键盘,屏幕上的页面频繁切换,从帝国理工的项目介绍,到历年合作成果汇总,从基因多态性分析的前沿论文,到几篇略显“跳脱”的产业转化案例。

他向来习惯高效检索,浏览记录中几乎清一色是学术期刊和数据库文献。然而最近几天,他的搜索记录里,慢慢多了些不属于他惯常关注的内容——

“英国校企合作模式及产业反馈” “欧洲药物市场准入与临床反馈机制” “医药器械产品开发周期与风险评估” “个性化药物产业转化成功案例分析”

光标闪烁着,页面停在一篇联合研究的产业总结报告上。报告中详细描述了某个精准医学团队如何将基因数据分析技术,与药物智能监测设备结合,形成实时反馈 个性化干预的完整闭环。

“个性化药物的真实价值,不仅体现在药效本身,更体现在它能否被实时理解与反馈。”

夜凌霄的目光定格在这行小标题上,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

他从不排斥基础研究,那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最熟悉的领域。但当李教授把校企合作项目放在他面前时,他并没有第一时间排斥。

不是因为校企项目更容易出成果,也不是因为产业化带来的额外资源,而是因为——

站在应用端的白羽辰。

他翻过的每一页报告,每一个案例,每一个数据模型,脑海里总会浮现白羽辰在实验台旁举着那枚小巧传感器对他笑的样子。

“霄霄,你看,这次信号延迟降下来了。”

那天,白羽辰兴奋得连防护手套都没脱,就拿着记录表跑到他面前,眉眼弯弯的,像一只刚抓到鱼的小猫,得意又期待。

他当时只是低声“嗯”了一句,接过记录表草草看了几眼,没什么表情,但现在想起来——

那是白羽辰真正属于他的位置。

在夜凌霄心里,白羽辰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人。他的思维更活跃、更跳跃,甚至有时候过于感性——他会因为实验数据好看就拍下来做手机壁纸,会因为某个参数设计“特别好记”就把它写在笔记本封面。

夜凌霄知道,白羽辰确实不属于单纯的学术圈,但正是这种偏市场与应用的思维方式,让他和白羽辰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互补。

他们从来就不是要走同一条路,而是要走两条可以交汇的路。

夜凌霄垂下眼,视线扫过屏幕角落的时间,已经是凌晨一点。他本来打算关掉电脑休息,但鼠标却在最后时刻点开了浏览器书签,打开了一个很久没看的页面——

白羽辰的个人云相册。

相册封面是两个人并排坐在实验室窗前,夕阳从窗外洒进来,白羽辰侧着头看他,光落在他眉眼间,柔和又明亮。

那是白羽辰偷拍的。

夜凌霄很少允许自己出现在照片里,但白羽辰总有办法找到角度,悄悄按下快门,把他们并肩坐着的每个瞬间都存下来。

他随手翻了几张照片,手指停在一张照片上——是实验室记录本摊在桌上,旁边是那枚还没装配完成的传感器,白羽辰的手指正按在传感器侧边,指尖还带着一点透明胶水的痕迹。

夜凌霄忽然觉得,这张照片比任何文献和数据都更具说服力。

科学研究和产品应用,并不是对立的两极。

就像他和白羽辰,他们的路可以不同,但目标从来都是一致的。

光标停在浏览器搜索框里,他缓慢打下一行字——

“科研思维与产业思维融合模式。”

回车,页面跳转,无数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产业案例铺满整个屏幕。夜凌霄微微后仰,倚着椅背,沉默地看着这些跳动的文字,直到屏幕的光映进他平静无波的眼底。

他的未来,不再是单纯的“科研人”,也不再是导师眼里那个按部就班的优秀模板。

他开始主动思考如何站在科研的终点,和白羽辰站在应用的起点,找到他们真正的交汇点——

而那,就是他们共同的未来。

清晨的阳光透过宿舍窗帘缝隙钻进来,落在白羽辰的脸上。他迷迷糊糊翻了个身,头发蹭得更乱,手机压在枕头旁边,还停留在昨晚没关掉的项目资料页面上。

手机屏幕早已熄灭,微微发热的温度透过枕头传到脸颊上,有一点点熟悉的安心感——和夜凌霄牵着他手时的体温,好像也差不多。

他打着呵欠坐起来,随手抓过手机,屏幕点亮的一瞬间,他的目光停在最上方的标题上:

“个性化药物实时监测系统”校企合作项目背景资料

白羽辰原本只是随手翻翻,结果昨天晚上越看越停不下来,特别是当他拉到“项目顾问及技术支持团队”那一栏时,看到熟悉的名字——

李承然。

“李教授?”他低声念了一句,睡意瞬间散了一半。

他知道李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夜凌霄高度重合,但一直以为李教授只做纯科研,没想到他居然也挂名到了校企合作项目里。

白羽辰捏着手机,盯着那个名字看了好一会儿,心跳忽然慢了一拍。

原来,科研和应用之间的那道墙,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厚。

他一直担心自己走上“偏应用”的路,会离夜凌霄越来越远,甚至有时候会胡思乱想——他们会不会因为未来方向不同,慢慢变成彼此生活里的过客?

可当他看到李教授的名字时,他忽然有点想笑——

他们不是必须走同一条路,而是可以从不同的入口,走向同一个终点。

这个认知让他瞬间轻松了许多,甚至脑子里开始冒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念头:

“要不以后我负责外壳和用户体验,霄霄负责核心算法和数据分析?”

“产品发布会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上台,我讲使用场景,霄霄讲技术原理,台下还能来波CP粉打call?”

他自己在脑补这些场景时,嘴角忍不住上扬,连发旋都有点得意地翘起来。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知道,这些美好的设想,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合拍,而是因为他们愿意走向对方的世界。

他愿意为了看懂夜凌霄的论文,去翻那些生涩难懂的基因文献;夜凌霄也愿意为了理解传感器的市场反馈,去查那些他从来不关心的产业报告。

这种“双向靠近”,才是他们之间最珍贵的默契。

白羽辰伸了个懒腰,从床头柜上拿起昨天打印的项目材料,又翻了几页,看到传感器部分的技术描述时,他忽然想起什么,笑着掏出手机,打开相册。

相册里有一张照片,是他们大二那年,第一次一起调试传感器时拍的。

那时候的传感器还很粗糙,外壳是3D打印的半成品,线头乱七八糟地露在外面。夜凌霄坐在实验台前,白羽辰蹲在他旁边,手里拿着一把小镊子,头发被汗浸湿贴在额头上。

两个人当时都特别狼狈,却还硬是笑着拍了张合影。

白羽辰盯着照片里的夜凌霄,眼里满是笑意。他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屏幕上夜凌霄的侧脸,小声嘀咕:“霄霄,你再厉害,以后也得靠我给你把实验产品包装好,不然你拿个破铁盒子出去,谁信你是大佬。”

说完,他自己先笑了。

笑完,他又低头,看着那张照片里他们并肩坐着的样子,笑容慢慢收敛了几分。

他们真的能一直这样并肩走下去吗?

以前,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无论他怎么闹、怎么跳,夜凌霄总是站在他旁边,不多说什么,却从来没有走远。

可越是靠近毕业,越是不得不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他才发现——

比起未来不可控的距离感,他更怕的是,他们的世界真的越来越不一样。

他合上打印资料,抱着膝盖坐在床上,思绪飘远。

“霄霄。”他低声喊了一句,虽然知道隔着床帘夜凌霄可能听不见,但他还是习惯性地喊了。

床帘的另一侧,什么声音都没有。但白羽辰知道——

就算夜凌霄没回应,也一定听到了。

那就够了。

他重新拿起手机,点开和夜凌霄的聊天框,发了一句:

“霄霄,我们以后是不是也可以一起做个产品啊?我做外壳,你做核心,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

信息发送成功,他盯着屏幕看了几秒。

三秒后,对方回复:

“好。”

就一个字,白羽辰却笑得像偷吃到糖的孩子一样,眼睛都弯了。

他们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他现在也不确定。

但至少,这条路上,不管是科研、产品,还是感情,他都不会是一个人。

未来还没到,但他们已经一起出发了。

宿舍的灯在夜管查寝前准时熄灭,整栋楼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偶尔从楼道传来的脚步声和风吹动窗户的轻响。

白羽辰窝在床上,双手抱着枕头,脚尖勾着被角,整个人像只蜷在角落里的猫。床帘并没有完全拉死,留着一条指缝宽的缝隙,从缝隙里透进来一点点外头的冷光。

手机屏幕亮着,微弱的光打在白羽辰的脸上。他侧着头,指尖轻轻滑动屏幕,翻着自己的相册,翻着翻着,就停在了那张再熟悉不过的照片上。

照片里,夜凌霄穿着白大褂坐在实验桌前,专注地记录数据,阳光从窗外透进来,落在他的侧脸上,眉眼清冷,连手中的笔都带着独属于他的理智和克制。

白羽辰看着那张照片,嘴角弯起一点点微不可察的笑。他已经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次,每次看到,心里那点小小的满足和安全感就会满上一格。

霄霄真好看。

是我的霄霄。

他把照片设成了锁屏,顺手在备注里打下一行字——未来的诺言。

然后,他轻轻地拉上床帘,裹着被子滚了两圈,把手机压在枕头旁,闭上眼睛。

“霄霄。”他低低地喊了一声,声音从床帘后透出来,在黑暗里晕开。

隔壁床帘另一侧,夜凌霄原本已经闭上的眼睛重新睁开,静静地听着。过了几秒,他声音低低的:“嗯。”

白羽辰笑了一下,带着点困倦和撒娇的慵懒:“晚安。”

夜凌霄:“晚安,羽辰。”

短短两个字,像他们每天走过的林荫道、一起吃过的每顿饭、对视时无声的默契,三年下来,已经成为不需要任何刻意经营的习惯。

习惯,是感情里最坚韧的纽带。

无论未来的路怎么走,这个习惯,他们谁都不会放开。

夜风从半开的窗缝里吹进来,带着微凉的初夏气息。床帘后的白羽辰,抱着手机慢慢睡去,屏幕已经暗了下去,亮起的锁屏只短暂浮现了一秒钟——

是夜凌霄在实验室的照片。

床帘后的夜凌霄侧躺着,枕边放着一本没看完的专业书,书页上压着一张打印好的校企项目介绍,最上方的那行“实时监测系统”七个字,被蓝色荧光笔轻轻勾了一下。

他闭着眼,手臂自然地搭在胸前,掌心朝上,像是习惯性等着某个人来牵。

窗外夜色深沉,楼下的银杏树叶在风里微微摇曳。那些看不见的未来,那些还没走到的路,那些或许会分开、也或许会重叠的交汇点——

在这两个隔着床帘彼此依赖的人心里,已经悄然有了轮廓。

未来会怎么样,他们都不知道。

但至少,他们不会是一个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