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的海风,已经带上了几分清冽的凉意。傍晚时分,夕阳把整座城市都浸在橘粉色的光晕里,连带着穿城而过的海岸线,都像被镀上了一层融化的金子。林砚之背着半旧的帆布画板包,踩着被夕阳拉长的影子,拐进了老渔港改造区那条爬满三角梅的石板小巷。
巷子很窄,两侧是翻新过的旧式小楼,白墙黛瓦,墙头上探出几枝调皮的绿藤。这里曾是渔船扎堆、鱼腥气弥漫的码头,如今被改造成了艺术街区,画室、咖啡馆、手作工坊挤在一块儿,空气中飘着咖啡香、松节油味和若有似无的海风气息。林砚之的“砚边小筑”就在巷子尽头,一个带小院子的一楼空间,院门上挂着块手写的木牌,字迹随性又带着点倔强。
他掏出钥匙开门时,指尖还沾着未干的钴蓝颜料——那是下午在海边画海浪时蹭上的。推开门,院子里的那棵老榕树沙沙作响,几片叶子落在青石板上。他习惯性地喊了声“我回来了”,回应他的只有画室里那只橘白相间的流浪猫“阿福”懒洋洋的喵呜声。
把画板靠在墙角,林砚之撸了把阿福的毛,转身准备去洗手。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轻微的响动,像是有人推开了那扇虚掩的木门。他愣了一下,这个时间点,通常不会有客人来。他的画室兼工作室,平日里来的多是相熟的朋友,或是偶然闯入的游客,生意清淡得很,全靠他偶尔接些插画订单维持。
“抱歉,打扰了。”
一个低沉的男声响起,带着种与这条小巷的慵懒氛围格格不入的清冷质感。林砚之转过身,撞进一双深邃的眼眸里。
来人站在院门口,逆着光,轮廓分明。他穿着一身剪裁精良的深灰色西装,衬衫领口系得一丝不苟,手腕上戴着块低调却一看就价值不菲的手表。与这布满艺术气息的老旧巷子相比,他像一道过于清晰、过于锐利的剪影,仿佛下一秒就会被巷子里的烟火气洇开。
林砚之眨了眨眼,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后腰撞到了身后的画架,上面一张刚起稿的渔港速写晃了晃。“请问……有什么事吗?”他的声音带着点刚从绘画世界抽离的恍惚,尾音轻轻上扬。
男人的目光在院子里扫了一圈,落在墙上挂着的几幅风景画——大多是渔港的晨雾、海边的礁石、巷弄里的光影。然后,他的视线定格在林砚之沾着颜料的手指上,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我叫沈聿。”男人自我介绍道,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我代表沈氏集团,来考察这片改造区的商业潜力。”
沈氏集团。林砚之心里“哦”了一声,这个名字在这座城市无人不晓。它是本地的商业巨头,地产、酒店、航运都有涉猎,传闻中那位年轻的继承人行事低调却手腕强硬,只是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原来眼前这位,就是传说中的“太子爷”?
他忽然觉得有点好笑。沈氏集团的继承人,居然会亲自跑到这种犄角旮旯的地方来考察?怕不是微服私访体验生活?
“考察?”林砚之挑了挑眉,走到院子中央,和沈聿隔着几步的距离,“这里都是些小打小闹的工作室,怕是入不了沈氏的眼吧?”他的语气带着点漫不经心的调侃,眼神里却藏着点不易察觉的戒备。他喜欢这里的安静自由,不希望被那些钢筋水泥的商业计划所打扰。
沈聿没有理会他的调侃,目光转向画室敞开的门内,那里靠墙立着一幅几乎完成的油画——画的是渔港的黄昏,夕阳把海水染成琥珀色,归航的渔船泊在岸边,桅杆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几个戴斗笠的渔民正弯腰整理渔网,画面里有种粗糙又温暖的生命力。
“这幅画,”沈聿的视线停留在画布上,“是你画的?”
“嗯。”林砚之点头,心里有点意外。他以为这种西装革履的商人,只会对数字和合同感兴趣。
“色彩用得很大胆,”沈聿评价道,语气依旧平淡,却不像在说客套话,“但情绪很足。”
林砚之愣了一下,随即嘴角微微扬起。很少有人能一眼看出他画里的情绪。那些光影和色彩,对他而言,从来都不只是风景的复刻,而是心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的投射。
“谢谢。”他说,语气缓和了些,“沈先生要是想看画,可以随便看看。要是谈商业合作,那可能要让你失望了,我这小画室,入不了沈氏的版图。”
沈聿终于把目光从画上移开,重新看向林砚之。这次,他的眼神似乎比刚才多了点什么,像是在打量一件需要评估价值的商品,又像是在观察一个有趣的标本。
“不一定。”沈聿说,“沈氏正在考虑对这片区域进行二次开发,或许可以和这里的艺术家们有合作。”他顿了顿,补充道,“比如,用他们的作品来装饰新开发的文旅项目。”
林砚之撇撇嘴。听起来像是把艺术当成了商业包装的点缀。他不太喜欢这种感觉。
“我对这种合作没兴趣。”他直截了当地说,“我的画,要么卖给懂它的人,要么就挂在这儿积灰。”
沈聿似乎对他的拒绝并不意外,脸上没什么表情变化。他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了过来。名片是质感极好的黑色卡纸,上面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串电话号码,简洁到极致。
“如果改变主意,可以打这个电话。”他说,语气里听不出任何波澜,仿佛只是在完成一个例行公事的步骤。
林砚之迟疑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指尖触碰到名片冰凉的质地,和沈聿指尖残留的、像是某种冷调古龙水的气息,让他莫名地觉得有点不自在。他把名片随手塞进了牛仔裤口袋,那里还揣着半截用了一半的铅笔,笔杆上沾着点石墨粉。
“好。”他敷衍地应了一声,心里却想着,大概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
沈聿没再多说什么,又看了一眼院子里的老榕树,然后转身离开了。木门被轻轻带上,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像是一个短暂的休止符。
院子里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只剩下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有阿福在脚边蹭来蹭去的动静。林砚之站在原地,愣了好一会儿,才低头看了看自己沾着颜料的手,又摸了摸口袋里那张冰凉的名片。
沈聿……他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总觉得这个人和这条巷子、和他的画室,甚至和这里的海风,都透着一种格格不入的违和感。就像把一份冰冷的商业合同,扔进了一管温暖的颜料里,不知道会晕开什么样的颜色。
他摇摇头,把这些莫名其妙的念头甩开,转身走进画室。阿福跟在他脚边,尾巴翘得高高的。他走到刚才沈聿注意到的那幅渔港黄昏图前,退后几步,重新审视着画面。
真的……情绪很足吗?
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画布上夕阳的色块,那里的颜料还带着点未干的黏滞感。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来着?好像是那天傍晚,看到一个老渔民对着归航的渔船笑,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光。那一刻,他忽然觉得,那些日复一日的等待与劳作,也藏着一种笨拙的浪漫。
可沈聿那样的人,会懂这种浪漫吗?林砚之觉得不太可能。他大概只会计算着这片渔港能带来多少商业收益,能让沈氏的资产负债表上多几个零。
他叹了口气,走到洗手池边,拧开水龙头。冷水流过指尖,把那点钴蓝颜料一点点冲掉,也冲走了刚才那点莫名的不自在。
“想那么多干嘛。”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嘀咕了一句。镜子里的青年,头发有点乱,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一点眉毛,眼睛很亮,带着点艺术家特有的散漫和执拗。和沈聿那种精致、严谨、仿佛永远不会出错的样子,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大概,也就是这么一面之缘了。
他关掉水龙头,用毛巾擦了擦手,然后拿起那支半截铅笔,走到画架前,继续完善那张被撞得晃了一下的渔港速写。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沙沙的声响,很快,他就重新沉浸在了光影与线条的世界里,把那个叫沈聿的男人,连同那张黑色的名片,暂时抛到了脑后。
只是他没注意到,口袋里的那张名片,边缘不小心沾上了一点被他蹭掉的钴蓝颜料,像一滴不小心落入墨色深海的海水,晕开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印记。
接下来的几天,林砚之几乎把沈聿忘得一干二净。他照旧每天早上背着画板去海边,中午在老渔港附近的小面馆吃一碗海鲜面,下午要么在画室画画,要么就和相熟的朋友在街区里的咖啡馆聊天。
沿海城市的秋天,天气总是时晴时雨。这天早上,天空飘着细密的雨丝,带着海的咸腥味。林砚之没去海边,而是揣着速写本,撑着一把旧伞,走进了老渔港改造区的核心地带。
这里保留了一部分旧码头的原貌,几艘退役的渔船被改造成了餐厅和酒吧,木质的栈道沿着海岸线蜿蜒,雨水打在栈道的木板上,发出嗒嗒的声响。雨雾朦胧中,远处的灯塔只露出一个模糊的轮廓,像个沉默的守望者。
林砚之找了个能避雨的屋檐下,打开速写本,开始勾勒眼前的景象。雨水让色彩变得更加饱和,旧渔船的木色深沉,栈道旁的三角梅被打湿后,红得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他的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捕捉着雨雾中光影的变化,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眼前的画。
“又在画画?”一个苍老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林砚之抬起头,看到是住在附近的陈老伯。陈老伯以前是渔民,现在退休了,每天都会来这里转悠,看看海,和老伙计们聊聊天。
“是啊,陈伯。”林砚之笑着打招呼,“今天下雨,海边不好去,就在这儿画画。”
陈老伯凑过来看他的速写本,眯着眼睛点点头:“画得真好,把这雨丝都画出来了。你看那艘‘福顺号’,当年我就在那艘船上待了三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现在倒成了给人喝酒吃饭的地方喽。”他的语气里有感慨,却没有太多失落。
林砚之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艘叫“福顺号”的旧渔船,船身上刷着新的油漆,挂着彩灯,和记忆中那些破旧的渔船截然不同。“变是变了,但看着也挺好的,至少还在这儿,没被拆了。”他说。
“也是。”陈老伯叹了口气,“时代不一样了嘛。听说啊,沈氏集团要来这儿搞大动作了,要把这边建得更气派,说是要吸引更多游客来。”
林砚之握着笔的手顿了一下。沈氏集团?又是沈聿?
“建得更气派?”他皱了皱眉,“那这些老东西,还能保留下来吗?”
“谁知道呢。”陈老伯摇摇头,“那些大老板的心思,咱们猜不透。不过啊,要是真能带来更多人,或许你们这些画画的、开小店的,生意也能好点。”
林砚之没说话,低头继续画画,只是笔尖的力道似乎重了些。他不排斥游客,甚至喜欢看不同的人在这片渔港留下不同的身影。但他怕的是,过度的商业化会毁掉这里的魂。那些旧渔船的斑驳、老渔民的故事、雨雾中特有的朦胧感,一旦被整齐划一的商铺和喧闹的娱乐设施取代,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他忽然想起沈聿那张没什么表情的脸,想起他说的“商业潜力”。心里莫名地升起一丝烦躁。
同一时间,市中心沈氏集团总部的顶层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像是要滴出水来。
沈聿坐在长桌的主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微的声响。他面前的投影仪上,正展示着老渔港改造区的规划图,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勾勒出一个现代化文旅综合体的蓝图。
“……所以,初步预算是十五亿,预计三年内完成一期工程。”负责项目的副总站在投影幕前,声音带着点紧张。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几位董事都低着头,看着手里的文件,没人说话。
沈聿终于停下了敲击桌面的手指,抬眼看向那位副总:“张副总,你觉得,这个规划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张副总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他会这么问。他迟疑着说:“问题……目前来看,主要是拆迁成本可能会超出预期,还有就是部分商户的安置问题需要协调……”
“都不是。”沈聿打断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最大的问题是,你把那里当成了一块普通的商业用地,而不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前,手指点在规划图上那片被标注为“大型购物中心”的区域:“这里,原本是老渔民聚集的棚户区,虽然破旧,但有烟火气。你把它拆了建购物中心,和城市里其他地方的购物中心有什么区别?”
他又指向另一个标注为“五星级酒店”的位置:“这里是旧码头的核心区,几艘有历史的旧渔船就在这儿。建酒店?你是想让游客在钢筋水泥里看海,还是想让他们忘了这里曾经是渔港?”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几位董事心里激起了涟漪。有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也有人微微皱起了眉。
“沈总,”一位年长的董事开口了,“我们做商业,讲究的是回报率。保留那些旧东西,投入大,风险也高。游客来玩,不就是图个新鲜、图个方便吗?”
沈聿转过身,看向那位董事,眼神平静却深邃:“李董,新鲜和方便,哪里都能找到。但老渔港的故事,只有这里有。如果我们只是复制粘贴其他地方的商业模式,那沈氏花十五亿在这里,意义何在?”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要的不是一个冰冷的商业综合体,而是一个能让人记住的地方。它得有旧的痕迹,有生活的温度,有能让人慢下来的理由。”
这番话让会议室里陷入了更长时间的沉默。谁也没想到,一向以理性、冷静著称的沈聿,会说出这样感性的话。在他们的印象里,这位年轻的继承人,永远把利益和数据放在第一位,从不做没有回报的“情怀投资”。
沈聿似乎并不在意众人的反应,他走回自己的座位,拿起桌上的水杯,抿了一口。透明的玻璃杯里,纯净水倒映着他清瘦的侧脸,看不出任何情绪。
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对那个老渔港有这样的执念。
那是他少年时,为数不多能感受到“自由”的地方。那时候,父亲对他要求严苛,一言一行都被规划好,像走在设定好程序的轨道上。他会趁司机不注意,偷偷跑到老渔港,看渔民们吆喝着卸渔获,看孩子们在沙滩上追逐打闹,闻着那混杂着鱼腥和海水的气息。那种喧嚣、混乱,却充满生命力的场景,总能让他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只是后来,他长大了,接手了公司的事务,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去那个地方了。直到前几天,他亲自去考察,站在那条爬满三角梅的小巷里,看到那个沾着颜料、眼神带着点倔强的画家,看到那些画里的渔港光影,他心里某个沉寂已久的角落,忽然被轻轻触动了。
他想留住那种感觉。不是为了谁,或许,只是为了给自己那段被束缚的少年时光,留一个念想。
“这个规划,重做。”沈聿放下水杯,语气重新恢复了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重点研究如何在商业开发中保留老渔港的原有风貌和文化内核。下周,我要看到新的方案。”
说完,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没再看其他人的表情,径直走出了会议室。
办公室的门关上,隔绝了里面的议论声。沈聿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上倒映着天空的流云,像一幅流动的画。
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一串号码——那是他那天从林砚之画室出来后,让助理查的林砚之的联系方式。他原本没打算联系,可刚才在会议室里,他脑子里莫名地闪过林砚之画里的那片渔港黄昏。
那个画家,似乎很懂这里的“魂”。
手指在屏幕上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按灭了屏幕。他把手机放回口袋,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冷静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