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的大铁门,除了角角棱棱出有一丝花纹,其他的没有任何的装饰。
在锁门的挂钩里锁了一把大大的铜锁,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这门是锁着的呢。
其实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门是开着的,虚掩着一条小缝隙。
“当,当,当”,铁皮在震动,奶奶上前敲门。
“有人在家吗?”奶奶高声问。
“在家,谁啊?”院子里传来一个嘶哑的声音,只听她轻咳了几下。
迎面走来的人六十左右的样子,身穿卡其色外套,越有一米六高,黑色裤子,一双方口布鞋。
她的脸略胖的有些宽,身材也略胖,不过整体看上去也还算协调,只是近看左边的一只眼睛,眼白有一半有红红的血丝,第一次见到她的人,会以为她是因为没有休息好导致的。
其实她的眼睛一直就是这样的,至于什么原因引起的,王洋也不得知。
每次和奶奶下地回家路过她家时,王洋脑中总会不自觉得闪现她那一只半红的眼睛。
她习惯在大街上大声喊叫,无论是跟人打招呼还是跟人聊天,她总是扯着嗓子喊,就跟叫她家儿子回家吃饭一般高的大嗓门。
她的嗓子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嘶哑一次,王洋想这可能是用嗓过度导致的,也可能是嗓子的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吧。
她家的大门朝东连着一米多的砖墙,砖墙紧接着的是东侧厨房的外墙,然后又是一段砖墙,再与堂屋的外墙壁连接起来。
据说这是紧靠着宅基地的边缘盖的房子,屋里空间都比别家的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家的人肯定特别聪明。
“耶”字从她嘴里发出的是二声,是这里开头说话的常用的口头语。
“清梅,吃饭了吗?”,那人问向奶奶,嘶哑的声音像是劈了几个叉一样。
“我吃过了,你吃了吗冬霞?”奶奶笑着问道。
“刚开始吃,你进来再吃点吧。”她客套的回着。
奶奶说:“不了,冬霞,我是来还,以前你家卖玉米的钱的”
奶奶手拿出账本,找到郑俊杰家,五十斤玉米,十五块,利息六块七毛五分,算是八毛。
“你家玉米是五十斤,现在还欠十五块钱,利息六块八毛,一共是二十一块零八毛。冬霞,你数数看对不对?”奶奶紧接着从黑布包里掏出一个信封,上面写着郑俊杰家。
奶奶打开并拿出钱数好,并双手递到她面前,她赶紧接过去,数了数,八枚一毛的硬币哗哗作响。
她脸上有一丝红热,别人微不可查,如果靠近她的人仔细看一下,就能看出来。
她的神情有一瞬间的微囧,听到利息两个字时,她还张了张嘴巴,“还,还有利息啊,这利息就算了吧……”她喜笑着。
话虽这样说,但你瞧她紧握钱的手指,可未曾有过半分的松懈。
她那放光的双眼一刻也未从手里的钱币上移开过。
“快收着吧,冬霞,凡是我们欠钱的人家,每一份欠款都有利息。”奶奶笑着说。
“噢,是这样啊,那我就收下啦。”沙哑的喉咙里挤出异样的喜悦,她迅速抬眼偷瞄了奶奶一眼,脸上顿时乐开了花,手拿着钱币早已装入裤兜里。
“你赶紧收好,那我把账划了啊。”奶奶微笑着说。
“好好好!”她连忙应着,奶奶在郑俊杰那一栏,重重的画了个对号。
又用笔在名字、金额、利息那一栏划了三条长长的横线。
奶奶犹豫了一下,又在前几栏划过横线的上面添了几横,这是永远的和以前的欠款划清了界线。
王洋这时已经提着一袋猪肉和猪骨等候着,奶奶收好账本,从孙子手里接过猪肉和猪骨。
看着面前的人正在打量着奶奶手里的东西,奶奶轻笑一声,“冬霞,这是八斤肉和几块猪骨,这是我们祖孙俩对欠你家这么多年钱的一些歉意。”
“哈哈...咳咳...”她沙哑的大笑后,咳的满脸涨红,“清梅,你们真是太客气了。”说着就接过那一袋猪肉和猪骨。
她两只手提着,看向王洋,“你家孙子都长这么高了,你看这日子过得可真快!”她一边说这一边嘿嘿沙哑的笑着。
“洋洋,这是你冬霞奶奶。”奶奶看着他说。
“冬霞奶奶。”王洋大声地喊着,生怕她听不见一般。
“哎!”她大声的应了一声,又咳了几下。
“冬霞,你快去吃饭吧,我们去还下一家钱去。”奶奶微笑着对她说。
“噢,那你慢走啊清梅,我就不送你们了,咳咳……”她强压着嗓子的咳,两只手费力的托着那一大袋猪肉和骨头,满心欢喜的抱回家了,还没到厨房,就用她沙哑的嗓子哼起了戏曲小调。
一扇浅蓝色的铁门,门面上的蓝漆在长年风雨的腐蚀下,大块小块已露出了黑黑的锈迹。
走近看去,门面上的斑迹密密麻麻,还有许多细小的黑锈鼓出来,一眼望去像密集的蚂蚁洞穴,让不经意看到的人感到头皮发麻。
拐开眼去,再不愿意多看它一眼,奶奶眉头也未皱一下,直接走到这满是锈迹的浅蓝色铁门前,当当当的敲起门来。
这家院墙有些另类,靠着大街的一半是土墙,一半是砖墙。
砖墙连着简易的砖瓦门楼,这门楼上是用砖砌成镂空的一个个十字花型。
如果下雨躲在下面的话,估计腋窝以下的衣服都要被淋湿。
门楼另一边仍然是一半土墙一半砖墙,再往门上看去,两扇并起来的门大概有一米五,没有陈年对联粘贴的印记。
除了处处的锈迹斑斑,只有最上面左右两角还保留着最初的颜色,这颜色应该是清新的温暖的,可经岁月的洗礼之后,它早已变的满目苍痍。
奶奶又用力敲了几下门,还是不见有人来,难道是家里没有人吗?
奶奶转过身来看看拉着木板车的孙子,“家里可能没人,洋洋咱们去下一家吧”。
王洋微微点头,“好”。
两手上提一下车把手,架起木板车,再用右手扯了扯下滑到胳膊的拉车绳,放到肩上,肩膀上依旧是那个旧衣服做成的绳子。
细看的话,会看见上面还有整齐的一排排针脚线。
老人用手推着木板车的一边,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身后紧闭的浅蓝色斑斑锈迹的门,再往前走两步,又回头看了看依旧不动的门,这才大步大步的向前迈去。
太阳正挂在当空,照射着有些灼人的光芒。
年轻人拉着木板车,额头上的细汗被阳光照的闪闪发亮。
奶奶在一家门前停下,这家的门是木头色的,看着像是实木的木门,油亮的颜色就像是打了一层蜡似的鲜亮鲜亮的,让人看着十分的舒服。
宽阔铮亮又厚重,门两侧各有一个小石墩,光滑又明亮,应该是用来歇息的。
门楼也是琉璃瓦砌的,门楼的屋脊上有一对张着嘴巴,脸对着脸,琉璃瓦做的龙,弯曲着像山字形的身子。
门楼下黑色瓷砖上粘着几个金黄的大字“福星高照”。
左右两侧都同上联一样也是黑色的瓷砖打底,金色的字凸起。
左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右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这门应该是年后安装的,崭新的鲜亮,右侧的那扇门上有一个小门,小门上边有圆圆的钥匙孔,门上再没有其他多余的物件了。
奶奶用手轻轻拍了两下,然后大声的朝门里喊,“有人在家吗?”
“来了。”一个男人洪亮的声音。
“谁啊?”鲜亮的木门被打开,竟然一点声音也没有。
迎面走过来的中年男人,探出身来,然后笑着,“是婶子呀!”
“磊子在家呢,吃饭了吗?”奶奶笑着问道。
“刚吃过,婶子,你吃了吗?”那个叫磊子的回答,随即又礼貌的问道。
这人叫李石磊,不到四十岁,个子不高,一米七左右,有一双浓眉大眼,左眉角上有一颗绿豆大的黑痣,嘴巴有点尖突突的,显得脸有些长,皮肤有些暗黄,头顶的短发有些稀少,隐约露出了一块头皮。
这人说话时笑嘻嘻的看着待人很是热情,眼珠却在滴溜溜的打转着,打量着面前的老人和那拉着木板车的年轻人。
“吃过了,”奶奶微笑着,“磊子,我们祖孙俩是来还,以前欠你家的玉米钱的。”
“噢……”磊子挠挠头,在脑中迅速的搜索着,“是以前,我爹在世的时候,那一百斤玉米,对吗婶子?”
“对,就是那一百斤玉米钱。”奶奶笑着答。
“嗯,我还记得那时帮我爹装了一大化肥袋子的玉米,哎呀,这一晃都好多年啦,呵呵……”他回忆后,干笑了两声。
“这一百斤玉米的钱,还欠你家三十块,按现在银行的利息,十五年是十三块五毛,这本金一共是四十三块五毛。”奶奶拿出包里的账本后说道。
“磊子,你算算,看对不对?”奶奶紧接着对面前的人说。
“嘿嘿,对,婶子,没错!”磊子眼珠都未眨一下,就立刻算出了本息共是多少,然后心里暗自乐了起来,“多亏自己提了句,一晃好多年了,不然恐怕还没有这利息的事呢!”
他在心里把自己刚才的机智一顿猛夸,面上却不动声色,依旧嬉笑着。
奶奶从另一个黑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再次确认好是是李石磊家的,这才打开,拿出里面崭新的钱,当着磊子的面数好钱,然后双手递到磊子正抬起的手边。
“磊子,你数数,看对不对?”奶奶微笑笑着说。
“婶子,你数的时候,我在边上看着呐,不用再数了。”他说完右手接过钱来,揣进裤兜里,然后笑着说:“婶子,你太客气了。”说完,他又朝王洋这边的木板车上瞄了一眼。
拉着木板车的王洋冲他礼貌一笑,然后慢慢地放下车把手,从白色大抹布下,提出一袋猪肉和猪骨,走到那个磊子面前。
“磊子,这是八斤猪肉和几块猪骨,以表达我们祖孙俩,欠你家这么多年钱的一点歉意。”奶奶微笑着。
她看着走过来的孙子说:“洋洋,快把这肉和骨头送到你磊子叔家的厨房去。”
“不用了,婶子,给我就行了。”磊子说着伸手去接王洋手里的东西,然后又对王洋嘻嘻一笑。
奶奶拿出账本,用笔在本子上画个对号,又重重的划拉几道横线。
“你回去吧磊子,我们再去下一家还钱去。”奶奶微笑着转身就走。
“走了,磊子叔。“王洋也礼貌的告别,说完直奔木板车前。
“哎哎,好!”那磊子应着,一手提肉,一手关门,他提着肉摇晃着脑袋,乐的合不拢嘴。
一家一家,一户一户,有的土瓦房,有的砖瓦房,有的大门简陋只是一扇扇木门。
有的奢华,金碧辉煌的铁门,有的朴素却不失典雅,有的浮夸,处处彰显金光......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