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决定做得突然,过程却意外地顺利。
我们在市政厅预约了时间,通知了双方父母。周女士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只说:“把日期告诉我们。”
婚礼前夜,我独自在海边坐到很晚。潮水退去后的沙滩上留着各种印记——贝壳、海草的痕迹、不知名生物爬过的纹路。就像我们的生活,那些挣扎与疼痛最终都沉淀成生命的纹理。
“就知道你在这里。”沈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在我身边坐下,递过来一罐温热的牛奶。海风把他身上的香水味吹散,只剩下熟悉的、让人安心的气息。
“紧张?”他问。
我老实点头。
他轻笑,伸手揽住我的肩。远处灯塔的光束规律地扫过海面,像在为明天的仪式做预演。
“记得我们第一次来这里吗?”他忽然问。
怎么会忘记。那时我们刚抵达这个陌生的国度,站在海边像两个无措的孩童。而现在,我们就要在这里许下一生的承诺。
第二天早晨,当我穿上简单的白色连衣裙时,门铃响了。打开门,周女士和沈叔叔站在门外,风尘仆仆,却都穿着正式的礼服。
“妈?你们怎么...”
“女儿的婚礼,怎么能缺席。”周女士的眼圈红了,但笑容是真切的。她伸手替我整理头纱——那其实只是别在发间的一朵白色兰花。
沈叔叔递过一个丝绒盒子:“你妈妈挑的。”
里面是一对珍珠耳环,温润的光泽像极了月光石。
市政厅的仪式简单庄重。当司仪问出那个经典问题时,沈述看着我的眼睛,回答得毫不犹豫:
“我愿意。”
轮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我愿意。”
没有盛大的派对,没有繁琐的流程。我们在海边一家小餐厅吃了午餐,周女士一直握着我的手,沈叔叔和沈述碰了好几次杯。
下午送父母去机场时,周女士在安检口突然抱住我:
“要幸福。”
这三个字,她说了整整一路。
回程的车上,我和沈述都很安静。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投在挡风玻璃上,交叠在一起。
“现在感觉像什么?”他忽然问。
我想了想:“像终于靠岸了。”
这些年的漂泊、挣扎、不安,都在今天找到了归宿。我们不再是两艘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船,而是可以并肩停泊的港湾。
到家时,发现门口放着一个包裹。寄件人写着“林老师”。打开来看,是一本厚厚的相册。
第一页是我们小学的毕业照,我和沈述站在对角线的两端。往后翻,是初中运动会上他给我送水的瞬间,是高中开学时我们并肩走进校门的背影,是大学期间他每次离家时我在窗口的偷拍。
最后一页贴着我们的结婚照,下面有一行娟秀的字迹: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把相册抱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我们的每一步,都被有心人这样珍重地记录着。
那晚我们躺在露台的躺椅上,看星星一颗颗亮起来。沈述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我无名指上的纹身。
“其实,”他忽然开口,“我偷偷回去看过你。”
我惊讶地转头。
“大二那年冬天,你高三。”他的声音很轻,“在你学校门口等了两个小时,就为了看你从考场走出来那五分钟。”
我想起那个寒冷的傍晚,确实在人群中感觉到一道熟悉的目光。当时以为是错觉。
“为什么不出来见我?”
“怕一见面,就再也舍不得走了。”
海风吹动兰花的花瓣,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握住他的手,戒指在星光下微微发亮。
这一路我们绕了太多的弯,走了太远的路。但最终,还是抵达了彼此。
夜深时,他把我抱回卧室。月光从百叶窗的缝隙漏进来,在我们身上划出银色的条纹。
“沈念。”
“嗯?”
“晚安。”
“晚安。”
简单的两个字,却比任何誓言都动人。
从此万家灯火,终有一盏为我们而亮。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