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宫宴

谢家七公子因为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被谢相赶出家门的传闻,京都早已传的沸沸扬扬。

不相信的人是有的,但幸灾乐祸、等着看笑话的人更多,司靖帝宠妃张贵妃的侄儿张桓温便是如此。

大司王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本是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校民间人才,再分为九品录用。然而,由于大司门阀士族势力过于强大,几乎都成立了集政治与军事为一体的霸府,连朝廷也撼动不得,对人才的选定逐渐发展为仅限于门第出身,也就造成了如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张恒温与谢七同时入的尚书台,年纪相仿,才干不相上下,一个,姑姑是常年盛宠不衰的张贵妃,一个,出身世家大族谢氏,看起来,各方面都算旗鼓相当,实际上,论起家世便是天壤之别。

谢氏百年荣耀,如今的当家人谢安石更是年轻有为,才华横溢,而立之年便拜了宰相,到如今统领百官十数年,权倾朝野,煊赫多时,旗下门生无数,其个人的位高权重,也将谢氏一族推上了荣耀的顶峰。

谢七是名副其实的门阀子弟,自小锦衣玉食,金堆玉砌 ,前呼后拥,不知人间疾苦。张恒温却是出身寒门,虽说有真才实学,但身份卑微,若不是有个一夜之间蒙受盛宠飞上枝头的贵妃姑姑,怕是一辈子也入不了朝堂为官。

张恒温入朝后,很快感受到了一种世族与平民间的天壤之别,大司门阀氏族众多,举朝皆朋党,似张恒温这般破落户,自是入不了这些高门贵族的眼,张桓温也心高气傲,不愿和他们低头做小,所以,在朝堂人缘混得很一般。

其实打一开始,张恒温也没把谢七当成眼中钉,可听多了旁人的评头论足,说谢七是如何如何的光风霁月,温文儒雅,谦谦有名士之风,落到自己头上,却是个趋炎附势,气量狭小,蝇营狗苟小人之辈的名声,张恒温自是咽不下这口气。

他张恒温是靠着他贵妃姑姑才走上的官场不假,但他谢七能有如今的官位便没有借助家族势力吗?同是借势,凭什么他高门贵族便是借的名正言顺,他寒门出来的,就要背负趋炎附势的小人骂名?

且这些高门子弟,除了身世显赫,有几个不是不堪其位的庸才?凭什么寒门中有真才实学的子弟出不了头,贵族中却是出了一堆废物在高位上尸位素餐?

张恒温不服。

尚书台是协助帝王处理政务的机构,属于机密要职,同处一室,张恒温可没少给谢七使绊子,可这谢七心思缜密,城府极深,一贯不显山不显水的,三年间他不仅没抓到他一点错处,反而看着他官声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受官家器重,当真是,一腔怨恼无处诉。

贵族有朋党,寒门子弟自然也会结盟。大司崇尚玄学,举国上下尽是些超然物外、不羁于行的飘逸人物,张恒温闲来无事,最爱赤足散发着宽衫,约上几个寒门好友一同纵情山水。饮酒、服五石散、清谈,何其快哉。

也就是在日前的一场游玩中,张恒温自好友那里听说了谢七被赶出家门的消息。得知这消息,张恒温兴奋的一晚上没睡好觉,就等着第二日去尚书台到官家面前参他一本。

可惜第二日,折子上了,话也说了,官家只当是个坊间传闻,一笑而过了。张恒温也就只好蔫蔫地离开了尚书台。

彼时张恒温年轻气盛,经验还不老到,即便想整治一个人,手段也是光明正大,行不来那鬼蜮技俩,也不太懂察言观色。彼时的他也还不懂,其实弹劾这事,不看弹劾的人是谁,被弹劾的人又是谁,弹劾的又是什么事,完全只看官家的心思。

而他这份进言,司靖帝其实是上了心的。

大司王朝传了六百余年,风风雨雨,大事小情不少,司靖帝是少年天子,登基之初,皇位不稳,若不是有谢王两家的支持,他也不能坐稳这皇位。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这被动的局面司靖帝不是不知,可想要国家长治久安,皇权稳固,他明面上还得依靠谢王这些世家大族,所有的动作,都是在私底下进行。

甬道内毕竟光线暗淡,一进宫墙,弄影的狼狈一览无余。

大司虽说民风开化,国民上下宽襟宽袖,披肩散发,衣炔飘飘,没那么在意着装外貌,可这里是皇宫,殿前失仪,是重罪。

好在谢七做事一贯周到,弄影一贯马虎活泼,即便是磕伤了流血了,也不大上心,衣着不净更是常事,所以在来之前,他便吩咐倩文备下了更换的服装,就放在甬道口的马车上,倩文她人也在马车旁候着,现下宴席未开,他还来得及带着弄影去换。

等谢七带着更换好华服的弄影返回太平殿,正好赶上司靖帝并一众天潢贵胄进殿,群臣家眷悉数躬身,大行拜礼。

司靖帝受了朝拜落了座,其余人方才落座。

年节里大雪纷飞,忙碌了一年,正是和休养时刻,朝野上下也终于能松弛了一些,殿内灯火通明,管弦丝竹,莺歌燕舞,君臣上下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张恒温一瞅角落里谢七和弄影,剑眉一挑,心下有了主意 。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