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 26 章

辣椒的魅力果然是无穷的。

不但身边的人喜欢,连远在大名府的文公竟然都写信来咨询。

要知道这可是文彦博呀,在仁宗时期就当好几轮宰相了。

武能平乱,文能治国,各种事迹简直可以直接开传记。

苏过在后世还见到过《文彦博灌水浮球》主题邮票来着,说是他小时候和别的孩子踢球,球掉进树洞里怎么都弄不出来,他直接往里面灌水,球就漂浮出来了。

简直是另一只聪明的乌鸦(划掉)/神童。

总之就是从小厉害到大就是了。

如今的官家也很喜欢这位大佬,虽然没做宰相,但之前上朝都想让他站宰相前面。

而且文彦博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还为此请辞。这种情况下神宗也没斥责于他,还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没多久又到大名府做了最高长官。

要知道对于苏轼,神宗再怎么欣赏才华,也不妨碍他纠结过后还是要处罚打压。

果然跟老板还是要处好关系,朝里多打打基础,这种时候,情分作用就出来了,老臣和新人的区别大着呢。

言归正传。

这样一位大佬,大老远写信来问可不可以匀他一些辣椒种子。

苏过还能怎么办呢,当然是给,多多的给!

今年轮种了好几波辣椒,钵钵鸡大受欢迎后更是通过官府将辣椒种子推广了出去,黄州许多人都有种植,这边并不缺资源。

不过除了辣椒外,咱们可不能忽视这个与大佬搭上线的好机会。

苏过拿着信就去找他爹了。

这会儿老苏正和弟弟下棋呢。

两人坐在矮塌上,一人手边一杯珍珠奶茶,简直不要太惬意。

“爹,你猜我收到谁的信了?”苏过跑到老苏身边挨着坐下,给三伯打了声招呼,兴致勃勃问老爹。

苏轼还真知道是谁的信。

倒不是他有拆开看什么的。老苏向来尊重孩子**,收到信后直接就给了苏过。

但人家文彦博怎么可能只给儿子写信不给亲爹写呢。

自然也是写信寒暄了一番,顺便提到向苏过要种子的事。

“文公早就和我说了,不过要个辣椒种子而已,竟然还特意给你写信。”苏轼吐槽道。

“这说明辣椒魅力大。”苏过才不理会亲爹的吐槽,说的好像之前眼巴巴守着辣椒结果的人不是他一样,“不过这不是重点,文公来信,你就不和他请教下经验么?”

“什么经验?”听到这里苏轼放下棋子,略带疑惑。

“当然是向官家要钱的经验啦!”苏过恨铁不成钢。

之前老苏接下任务准备在黄州兴修水利,推广新种,改善种植。还和王安石写信讨论的热火朝天。

但小半年执行下来其实困难重重。

红薯还在试种阶段自然不提,别的肥田政策推广并不顺利,而兴修水利更是卡在一个关键的地方,黄州没钱。

徐知州也不是那种乱发徭役压榨百姓的官员,想要把工程做下来,还是得要上面拨款。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徐知州的申请折子已经被压下来好几回了。

苏轼作为一个并无实职的犯官自然也没办法。

但现在不是有前辈了么。

要钱和向上管理这块儿,文彦博熟呀。

人家文公在大名府做父母官这么多年,可遇到不少事,什么黄河决堤、蝗灾、旱灾都遇到过,不但处理得当,赈灾款项每次都第一时间要到。

还各种兴修水利,光大名城就修了两次,这花费可不小。

但人家不但朝官家要到了钱,这工程还做的让人满意,三万人修了两年,一修好就找官家给内外城御赐门名。

这不就是既会干活又会邀功,还让老板有面子的人才么。

不愧是曾经敢给张贵妃送蜀锦让吹枕头风升官的人。

真才实学与手段缺一不可。

苏轼本来听儿子讲着还觉得挺有道理的,结果说着说着竟然聊起前辈八卦,点了点苏过的头,“不可随意评判前辈。”

苏过意犹未尽收住,“总之,文前辈肯定能有一些好建议的。”

苏轼沉吟片刻,不得不说这是个好主意。

当下决定回信问一问。

正准备继续下棋,却听丫鬟来报,说徐知州来了。

苏轼忙去迎接。

这几个月下来,他们与徐知州关系十分融洽,时常一起出游,两府也经常互相拜访,不过近来天寒,哪怕坐马车也经常冻的难受,众人都懒得出门。

徐知州突然来苏家,倒有点稀罕了。

待迎到内室,却原来是听说苏辙来了,特地前来拜访。

苏家兄弟一同科考,都被仁宗称为宰辅之才。

苏子由的才气名声也是很高的。

徐知州本就欣赏苏轼才华,如今两兄弟俱在,怎么能不一叙呢。

几人寒暄坐下,移开棋盘,闲聊起来。

苏过见状,去到厨房,给年纪大的徐知州准备了少茶的奶茶,又备了两盘点心,端去房内。

几人已经由诗词聊到民生了。

苏过便也跟着坐下听一听。

苏轼提起他们讨论的向文彦博请教如何要拨款的想法。

徐知州连连点头,“文公政绩颇多,又熟悉三司,这倒是个好主意。”

毕竟他擅长的是治下,多施仁政,向上管理这块儿,他也十分头疼。

不过这件事有眉目,别的问题还有呢。

之前苏过总结列出了许多肥田改善、选种育苗措施,他们与有经验的老农讨论验证过十分有效。

但这年头,农桑是大事,许多百姓并不愿随意尝试,怕影响来年收成。

而官府的政策,多是以张贴告示,或者派小吏去下面乡里宣讲的方式传播,口口相传,不但容易有错漏,还覆盖率低。

种种下来,两人很是担心来年的收成效果。

明明有利剑在手,却无法施展,是在让人扼腕。

之前苏过只负责出主意,写了个大概就扔给老爹了,还真不知道这么多执行上的难处。

这些的确是很实际的问题。

不过在旁边听三人讨论,苏过倒有一点想法,“利剑在手无法施展固然难受,但我们可还有另一把利剑呢,双剑合璧,未必不能破局。”

听到这个,徐知州倒很感兴趣。“苏小郎有什么想法?”

他是知道很多主意都是苏过一起提供的,见识过他的聪慧,因此也从不将苏过当成普通小儿,很愿意听听他的意见。

“听下来,策令无法下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传播度不够,一个影响力不够,那咱们找个代言人不就好了。”苏过清清嗓子说道。

“何为带盐人?”这倒是个新鲜词,徐知州问道。

“代言人,代为发声之人。具有知名度、专业性,以及普遍认为可靠的人代为宣传,自然他人更加愿意相信啦。”苏过解释到。

苏家兄弟和徐知州都听的十分认可。

苏轼问儿子,“那这代言人要找谁呢?”

却见儿子直勾勾盯着自己,

“那当然是东坡居士你啦。”

见状,徐知州哈哈一笑,“妙极!”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苏轼的才华可是从仁宗时代就广为流传,在民间十分有基础和知名度。

之前在别的任地也是干的有声有色,很有专业性。这些政绩就算黄州人民不知道,多宣传宣传,自然也就知道了。

而且老苏还有两个重要专利在手,养猪和辣椒。

之前骟猪养殖,可是许多人亲眼见证过的长得又快又好,猪肉还好吃,是目前推广度最高的新政了。

而且人家号东坡居士,可是真种过地的(虽然只是苏过对外宣传),辣椒什么的就是从他家地里最先种出来。

黄州人民都很喜欢这种调料呢。

还有好吃的东坡肉。

一个又会种地又会养殖的美食家。

推广的方法肯定能让土地粮食也长的更好啦。

逻辑自洽,完美!

苏轼听完,也不得不承认,好像的确如此。

他也是个热心人儿,并不推辞这种扬名又利民的事,但这代言要怎么代呢。

“就算影响力够,这宣传要怎么做呢,难道让二哥下乡去各地宣传么?”苏辙也一下子想到新的问题,而且寒冬腊月的,他可也舍不得亲哥出门到处跑。

“那就要借助宣传的力量,我们来办一本黄州小刊吧!”苏过又抛出一个想法。

为避免讲的不够清晰,苏过去拿了纸笔,简单画出自己的构思。

之前各种政策对外宣讲时,其实也有一应文档,但基本都是干巴巴的几行文字,说完要做什么就没了。

甚至有些宣传的小吏都认字不全,宣讲多有不准确之处。

现在要保证推广的准确性与传播度,那版面上就要下功夫了。

政策要包含,但除了政令外还要附上之前试种和实验的各种数据,保证可信度与吸引力。

方法要推广,但不能只是文字,比如混合种植,田怎么挖,地怎么种,咱们画出来,务必直观。

另外既然都去宣讲了,除了学术内容,咱们还得带点娱乐。

写两首诗,夸一夸新政,再畅想下来年粮满仓,鱼满塘的美好愿景,那干活动力不就很足了么。

而且这诗不但要具备艺术性,最好学一学白居易,通俗一点,保证大家都能看懂还好传播。

说到这里,苏过还顺便在纸上画了一副小像,苏轼站在一片硕果累累的辣椒田里,手扶锄头,眺望远方。

真是辛劳又充满希望的景象。

听完苏过讲述,看着样品,徐知州和苏辙连连点头。

苏轼倒是看着小像,眼底兴奋又纠结。

“怎么还带画像的呢?”

苏过回他,“代言人怎么能没有海报!”

咱们不但要宣传政策,还要将老苏打造成黄州偶像。

颤抖吧,黄州渔农圈!

[星星眼]感谢各位宝宝的营养液和鼓励~~开心[让我康康],会努力更新的~大家周末好好休息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第 26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