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 27 章

苏过的小刊草稿十分直观的展示了宣传思路。

从未经历过此番手段的三人畅想了一下,立马就感知到了这样一份刊物的魅力。

数据翔实,有理有据,图文并茂,劳逸结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百姓,相信都会被吸引。

只不过这种形式十分新鲜,不知道审核上会不会有问题。

北宋对书籍类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除了官方出版的书籍外,私人想要出书,需要向国子监申请刻印“公据”,然后找当地转运司申请张榜公告,声明版权,每本书还要在扉页或者卷末刻上包含版权声明等各种信息的“牌记”。

整个流程又长又严格。

不过像这种小刊理论上不属于书籍,倒是有点像邸报,主要是发布官府的一些政策信息。

这种就不需要上报很多级审批了。

尤其是他们准备刊印的内容并不涉及司法税收等敏感信息,只需要本府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便可以发行。

黄州通判孟震,苏轼接触并不多,于是对徐知州一拱手,“看来此事还要劳烦大人费心了。”

徐知州倒和孟震关系不错,原因也简单,他们俩是黄州府衙里唯二不喝酒的人,一应宴会上都是以茶代酒,州府里一二把手都是如此奇特之人,很难不惺惺相惜,结为至交。

“亨之素性耿直,又侠肝义胆,此等有益民生的好事,想必不会为难。”不假思索的,徐知州就打包票了。

“可是那位仗义执言的孟君子?”苏辙倒是想起一个人,于是问道。

“子由竟也听说过?”徐知州见苏家父子二人皆面露不解,于是与苏辙一起讲了下原因。

孟震当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与一个叫石介的人交好。结果石介死后,其儿子牵连进谋反一案,被捕入狱。

这种案子十分严重,一般人都避之不及,但孟震却仗义执言,还给宰相韩琦写信,说石介家风清正,其子绝不可能参与谋反。

韩琦收到信十分感叹,依孟震之言上疏,朝廷也因此释放了相关人员。

这件事在百姓和士大夫之间都流传较广,多称他为君子。

当时苏轼与苏辙都在眉州守孝,对此事并不知晓,苏辙也是后来听朋友偶然提起。

苏轼素来钦佩这类侠义之人,听完此事倒是对这位一直印象平平的通判产生了兴趣。

“那子瞻以后便和我一起去找亨之定稿吧。”徐知州见状邀请道。

“甚好,甚好。”苏轼满意点头。

于是几人分工,准备就着草稿将第一期小刊弄出来。

苏过在一旁装鹌鹑降低存在感,却被亲爹精准点名,“你既然出了主意,就别想躲懒。这图表示例怎么展示,还需好好弄个章程出来。”

哎,果然没躲过。

不过苏过也只是习惯性咸鱼,对于这样一份创新尝试的刊物,他其实还是很感兴趣的。

几人讨论出内容分配与后续安排,接下来一段时间又开始忙起来。

连苏辙都被苏过提议抓了壮丁,毕竟有人才不用多浪费。

苏三叔的诗词也是很好呢,这种扬名机会,多多益善,以后都用得上,必须见者有份。

接下来,苏家兄弟几人都陷入忙碌状态,连苏二哥都被苏过拉着贡献了一个治疗风寒的药方。

好在效率喜人,没多久第一份黄州小刊就定稿了,直接被命名为《黄州小刊》,主要宣传州内渔农政策,发布周期不定。

在知州通判的共同支持下,第一期迅速被刻印出来,由各小吏带着开始进行乡镇巡讲。

引起了火热反响。

以往小吏们也经常下乡推广各种政策,但公文大多艰涩拗口,路上又奔波艰辛,往往是小吏讲的不耐烦,百姓听的也云里雾里。

但这本小刊一拿到,别说去宣讲,小吏们自己都读的爱不释手。

且不说每个政策都换了简明易懂的文案,还配了各种图例解说与案例支持。

第一期上面竟然还有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新诗作。

配在东坡居士画像旁边,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东坡居士对来年丰收的信心和期望。

更重要的是,第一期小刊上,还教人做一种叫油条的果子,单独吃或者搭配豆浆都别有风味。看描述就让人流口水,而且做法还简单,学了正好大过年的时候费点油尝试一下。

在小刊上加上食谱是苏过临时的提议。

毕竟这年头好的厨艺都是不外传的,一份优质的食谱对群众的吸引力是十分巨大的。

而贡献这么几个食谱,对苏过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啦。

如今正是农闲,小吏们的巡讲受到热烈欢迎。

百姓们不但认真听每一个步骤的讲解,还十分积极的要求传阅。

上面画了好多图,一看就知道明年田地要怎么规划种植。

还有那副大大的东坡居士农耕图。

若是能人手一份就好了!

贴在家里,有孩子的沾点文曲星气,没孩子的,这般积极喜悦的图,也一定能保佑明年地里丰收,过个好年。

小刊推出后,各项政令的落实速度大大的提高。

苏轼也放下心来。

不过也是冬天,除了去府衙外,老苏基本不出门。

否则出门遇到别人,就知道自己的人气发酵到什么地步了。

绝对会被拦下来要签名。

毕竟农耕图难得,有一份墨宝代替也是好的。

这一日,王家兄弟带着侄子来拜访,商量之前聊过的白糖事宜。

还送来一头山羊,说是刚买的大别山黑山羊,放养在山上,成天喝山泉吃百草,肉质十分鲜嫩。

见到此羊,倒让苏过想起之前在陈州没有吃到的烤全羊。

如今在自己院子里,各项条件都齐备,人又多,正是做烤全羊的好时机。

王家兄弟对烤全羊也很是感兴趣,几人合力将山羊宰杀处理好。

苏过调好酱料,叫上兄长和三位堂兄,几人一起给羊身和内里都涂抹上调料。

涂抹均匀后,还需要反复按摩揉搓,给羊身上划上数个刀口,腌制入味。

苏大哥自然是对这等事不感兴趣的,倒是箪哥儿,见小叔叔们揉的起劲,也想要参与进来。

自然被吕氏抱着,只让看不给摸。

按摩均匀后,留山羊在厨房继续腌制,众人各自去做事玩耍,只待傍晚开始烤制。

苏轼则带着王家兄弟等人前往书房。

之前他们提议可以让家中子侄代为经营白糖,正好近日侄子王子宽来探望,他们忙说明了缘由,带侄子来了苏家。

王家兄弟自己不再经商,但王子宽是他们堂兄的儿子,一直有做行商生意,正适合经营此事。

王子宽本身走南闯北,也算是小有成功的商人。

对于叔伯所说的糖类生意本来不太感兴趣,毕竟时下黄糖冰糖生意常有人做,并不稀罕,

结果他这次来探望叔伯,看到王家的白糖,一下子惊呆了。

这成色和口感,绝对是突破性的,何愁卖不出好价。

于是主动催两个叔伯早点带他去见正主,好商量下生意。

只没想到,真正做出白糖的人,竟然还是个小孩子。

但他见多识广,并不轻易表露出诧异。

见人如此稳重,苏轼和苏过也放下心来。

既然是王家兄弟的亲人,自然没什么好遮掩的。

苏过直接带着王子宽去参观制糖流程,详细介绍了每个步骤。

几人又坐在书房,好生商量了从生产到推广的一应事宜。

苏轼已经给王巩写信提过,广西甘蔗产量与品质自不用提,待人过去,直接当地建个作坊,从收割甘蔗到制糖一气完成。

制好的白糖,就十分方便携带销往各地了。

到时候苏轼配合写诗营销一番,再联系诸多好友共同推广,不愁格调与销量上不去。

刚好苏辙也在,苏过直接邀请苏三叔也加入到宣传大军来,到时候利润从他这边直接分出一份作为推广费。

毕竟苏三叔的经济也是有点紧巴巴呢。

一家人没什么好推拒的,苏辙直接应下,又针对生产保密流程提了许多建议。

众人商议好,签了契书,便前往后院。

天色渐晚,可以开始烤羊了。

羊肉已经腌制入味,苏过最后给羊身刷上一层糖水便开始烤制。

家里刚好攒了些松木屑,用来烤羊正好。

燃着火堆,大家都不觉得寒冷,围在院子里一边看苏过烤羊一边聊天。

苏轼兄弟一人帮忙盯着火堆,一人负责按苏过指示给羊调整角度翻面。

羊皮逐渐上色,苏过又给羊身刷上一层油,这样可以让表皮不被烤焦。毕竟整只羊还是很难熟的,火不能太大,表皮要随时关注及时翻面防止烤焦,还要刷好几次油,不时划上两刀方便里面烤熟。

等到烤好,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整只羊呈现出金黄油亮的色泽,香味早已铺满整个院子,大家都等的迫不及待了。

将羊移到桌子上,苏过直接让准备了好几份刀具,大家自己选择喜欢的部位分切品尝。

蘸料苏过也准备了好几种,可以自行选择搭配,还让钟婶做了薄饼,卷着羊肉吃也别有风味。

刚烤好的羊肉表皮酥脆,带着一股甜香,内里鲜嫩多汁,一点膻气都无,只剩下美味。

众人都吃的十分尽兴,却听丫鬟来报,说女眷那边史式身体不适,让苏三叔赶紧过去看看。

苏辙忙放下羊肉往房里去,苏轼苏过也跟上。

待到内室,却见史氏正躺在软榻上,王氏吕氏陪在旁边,见苏辙过来,含笑对他说,“三叔,你又要当爹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