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 28 章

王氏等人原本正在屋内吃羊肉。

北宋民风还是比较开放,倒不是刻意避嫌,但女眷们不耐严寒,又觉得院子里烟火气太重,围观了一会儿烤全羊就回屋了。

烤羊熟了后,香气传进来,几人都很期待。

切好的羊肉拿进来后,大家边吃边聊天,倒也惬意。

王氏和吕氏都吃的很尽兴,奶娘在一旁将羊肉过一遍水再裹了饼喂箪哥儿。

史氏本来闻着香气也很期待,要知道之前在陈州,过哥儿的手艺可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羊肉拿进来后,史氏就觉得有股膻味难以忽视,闻着怪不舒服的。

“你们可有闻到什么味道,总感觉羊肉有股淡淡的的膻味?”史氏还问王氏来着。

王氏奇怪的闻了闻,“这羊肉本身膻味就小,处理又得当,并没有什么怪味诶。”

吕氏见状忙道,“我也没有尝出,不过可能口味不同。三婶尝尝这份羊腿肉呢,可能味道好一些。”

将面前片好的另一盘羊腿肉递给史氏。

史氏闻言,也只当自己嗅觉有异,夹了一块羊肉放到嘴里。

结果刚嚼两口,就一股恶心感觉涌上,史氏一下子吐出来。

看着她脸色泛白,十分难受的样子,几人都很担心。

王氏忙说要去叫苏辙等人。

史氏却拦住,说可能只是肠胃不适,休息片刻就好,先不要打扰其他人。

吕氏倒若有所思,发声相劝,“无论是怎样,还是要看一下才放心,去请辩才法师来看看,也不费事。”

辩才法师近两日正在斋戒,并未去吃烤全羊,而是单独做的饭食送到房间。

于是叫人去请他过来,给史氏一看,竟然是喜脉,已有月余。

“方才我便猜测是有喜,没想到果然如此,恭喜三婶了。”吕氏忙向史氏道喜。

王氏也很惊讶,忙让人去叫苏辙他们过来。

苏过跟着苏辙他们到房间,没想到竟听到这样意外的喜事。

蓁姐儿正一脸好奇,“娘,我要有弟弟妹妹了么。”

她虽然哥哥姐姐众多,但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对于有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还是挺期待的。

史氏一脸慈爱看着她。

苏辙听到这个消息也很惊喜,忙过来拉着妻子的手扶她坐的更舒服一点。

苏过的心情倒是蛮微妙的。

虽然知道三叔三婶的感情很好,生了许多孩子。

但被这么多个堂兄堂妹围着,又有一个即将到来的新堂妹,苏过还是不得不感慨一声“英雄母亲”。

没错,他知道这次肯定是女儿。

据记载苏辙可是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还不包括夭折的几个。

幸好他白糖生意有拉着三叔参一股,不然哪来的钱养这么多孩子。

为了嫁女儿,历史上苏辙可是掏光了家底过的很是拮据来着。

毕竟北宋流行厚嫁,嫁女儿都要准备许多嫁妆,攀比之风十分严重。

钱财倒是小事,主要这么多孩子生育下来,三婶的身体亏空肯定很严重。

虽然历史记录史氏还比较长寿,但活着并不代表有质量的活着,身体健康很重要。

还有生孩子这一关,古时医疗技术实在落后,鬼门关真的是一点不含水分。

不知道能不能让二哥兼学一下妇产科?

毕竟他们亲娘以后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怀孕来着。

不过,二哥也还是个半大孩子呢,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看来还是得多发展一些医生,尤其是女医生呀。

不管怎样,幸好这段时间三叔一家都在黄州,咱们争取尽量给三婶把身体养好。

“法师,三婶身体如何,需要怎样调养么?”苏过直接就问辩才法师了,毕竟专业人士比较靠谱。

辩才法师之前给史氏把过脉,倒也十分清楚状况。

“胎相并无大碍,但这位施主血气亏空严重,若不好生调养,以后恐体弱多病。”

苏辙听了,神情一下子紧张起来,“法师可有良方?”

辩才法师这段时间也是为苏过出了许多食补方子,在调理身体方面很是手到擒来。

“我列几味药材,孕期还是食补为主,让过哥儿安排点药膳即可。”辩才法师直接拿纸笔写下,“只是尊夫人年纪渐长,生育有伤母体,这胎后还是尽量避免有孕了。”

这话倒听的屋内众人一愣,氛围由喜气变得有点凝重。毕竟时下都讲究多子多孙多福气,能生育都是喜事来着。

但当一位医术高明的大夫直接说出生育有伤母体,大家还是十分重视的。

苏辙向来爱重妻子,哪有不应的道理,忙点头承诺。

苏过收起辩才法师写下的药方,拍胸脯保证,“包在我身上,这段时间一定把三婶和三婶肚子里的弟弟妹妹补的健健康康的。”

几句话倒是打散了略微沉重的氛围。

苏辙也笑道,“没想到来探望兄长月余,倒成了我们一家子来调养身体了。”

毕竟他在调养肺病,妻子又有孕,一下子家里要关照的人就又增多了。

苏轼此时十分有当哥哥的样子,“别说调养月余,就是一年半载都尽管住下。”

屋内又恢复轻松氛围。

苏辙扶史氏回房休息,其余人继续用膳。

王家兄弟听说苏家添喜,忙举杯庆贺。

众人吃喝聊天至尽兴,王家几人直接在苏家住下,隔日才回。

苏轼这边一应工作推行顺利,就连工程拨款,还不待文彦博回信指导,黄州提交上去的申请竟然被批复了。

却原来他们发行的《黄州小刊》,不仅在黄州地界十分流行,由于样式新颖,内容丰富有价值,再加上苏轼苏辙大IP加持,竟直接火出黄州了。

临近年底,各州各府都在进行考核,这样有创新又有政绩的事迹,自然被上司看在眼里,甚至作为标杆被呈至汴京。

之前留中不发的费用申请,自然直接就批复掉了,毕竟能做事的人还是要支持的。

《黄州小刊》随着转运使的奏折被一路送到汴京,层层递到负责官员考课的宰相蔡确手上。

蔡确是新党的坚定支持者,但与其他一些拼命打压旧党的人不同,他向来很有政治斗争分寸感,主张克制与平衡。

之前“乌台诗案”时,他虽也批评苏轼,但激进成员主张处死老苏时,也是他,以“太祖誓不杀士大夫”的祖制进行劝阻,可以说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神宗对老苏的纠结态度,他也看在眼里。

这种劝阻,或许也有一些揣摩上意的成分,这也是他这些年频频高升的原因之一。

对于苏轼,他更多是站在一种评判的角度来对待,若对新政有利便扶持,若不利则打压。

但看到这样一份小刊,他却有点纠结了。

苏轼之前写了许多诗文抨击新政,但这份小刊上的许多政策,却隐隐有有些新政的影子。

这本册子是作为黄州政绩被呈上,理论上和苏轼没有直接关系,毕竟他并没有担任什么实职。

但上面印着的那么大一副人像,以及苏家兄弟的诗文。

完全无法否认说这本小刊与苏轼没有关系。

而且还别说,这小刊看起来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出第二期了没。

蔡确就这样读着沉吟了许久。

左相王珪见他一直在看同一份奏折,关心问道,“持正可是遇到什么难题?”

于是蔡确将刊物递给王珪。

王珪一打开,就被占了极大篇幅的海报震惊到了。

毕竟也是甚少在奏折章程上看到这类图画。

然后就被上面苏家兄弟描绘的景象吸引住了。

苏轼对各种农业政策大夸特夸,来年满田满渠的鱼虾,水煮鱼香辣虾吃到够,粮食丰收,安居乐业。

苏辙也跟着哥哥夸了许多,还重点提到他们在黄州用上了火炕,坐在上面喝奶茶吃白糖糕,简直从身体暖到了心里。

火炕也就罢了,宫里多有火墙保暖,身为宰相,他们家里也是不缺保暖方法的。

但奶茶是什么?白糖又是什么?

小刊上也就一个油条做法,没有说这两样怎么做呀。

就这样只管安利不管落地真的好么?

不过除此之外,这份刊物和奏折还是很有价值的,妥妥的述职优秀文档。

“左相觉得应该呈给官家么?”蔡确将问题抛给王珪。

王珪倒是没什么纠结,“自然是交给官家定夺。”

毕竟他可是史上著名的“三旨宰相”,每天工作就是上殿向皇帝进言,取圣旨;等皇帝决定,领圣旨;退朝后告诉下属,已得圣旨。

主打一个不站队,和明哲保身。

要苏过说,这不就是“渣男宰相”么,别的渣男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他当宰相是听官家、听官家、听官家。

关于苏轼怎么对待的问题,官家都纠结,他们何必替官家纠结呢。

继续把问题上报就好。

于是这本《黄州小刊》就随着奏折被呈到了宋神宗的面前。

这一年,苏轼在黄州,不时有新作传来,宋神宗也是时有关注。

毕竟,就个人而言,他也很欣赏苏轼的人品和才华。

只是这苏东坡,嘴硬又偏偏太具煽动性。

他一写反对新政,那附和的人是一个接一个,这种情况自然要狠狠打压。

但这本册子倒有些意思。

虽一句未提新政,但隐隐有新政的影子。

而且苏轼被贬黄州是没有实职的,他却偏偏做了这么多实事,还写成这样一本刊物送上来,又是诗作又是画像的。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示弱和示好么?

宋神宗一下子觉得自己明白了。

老苏:我不是,我没有,你瞎说[裂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8章 第 28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