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阳光带着暖意。沈砚攥着那本记录着无数“错觉”的旧笔记本,站在旧校舍东墙爬满枯萎藤蔓的紫藤花架下,心里有些忐忑。约定的时间刚到,一个温和的声音便从身后传来:
“沈砚同学,很准时。”
凌曜从花架另一侧缓步走出,脸上带着令人放松的浅笑。他穿着整洁的校服,臂上没有风纪袖标,更像一个普通的学长。“这边坐吧,光线好,也安全。” 他指了指花架下一条干净的石凳。
沈砚坐下,将笔记本下意识地往身后藏了藏。
“不用紧张,” 凌曜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笑容温和,“张老师说你心思细腻,观察力不错,尤其是对旧校舍这边的小动物和环境。作为风纪委员,关心同学安全和校园环境是职责所在。我也对老建筑的历史有点兴趣,正好交流一下。” 他语气自然,毫无压迫感。
他打开自己那本浅灰色布面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推到沈砚面前。上面并非超自然图案,而是一幅极其精细的手绘旧校舍区域平面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
红色虚线: “墙体开裂、结构脆弱区域(疑似承重问题)”
蓝色阴影: “地势低洼,雨季易积水、湿滑区域”
黄色三角: “藤蔓过度生长,易缠绕、遮挡视线区域”
绿色圆圈: “流浪动物常聚集、相对安全区域”
“这是我查阅校史档案和一些老照片,结合实地简单勘察画的,” 凌曜指着地图,声音清晰平和,“红色和蓝色区域,是绝对要避免靠近的,尤其下雨或天黑后。绿色区域喂猫相对好些,但也要注意黄色区域的藤蔓,容易绊倒或藏匿蛇虫。” 他的分析听起来完全基于建筑安全和环境卫生。
沈砚看着地图,上面标注的危险区域,有好几处正是他“错觉”中异常现象高发的地点!他忍不住翻开自己的旧笔记本,指着其中一条记录:“凌同学,那个…我有时候在旧楼西墙根那边,总觉得…有影子飞快地窜过去,还有奇怪的‘沙沙’声,像…很多小爪子跑过?你地图上那里标了红…”
凌曜凑近看了看沈砚的笔记,眼神专注,没有半分嘲笑。“西墙根?” 他指向地图上对应的红色虚线区域,“那里地基沉降严重,墙体内部有很多空腔和裂缝。小动物,比如老鼠、黄鼠狼,甚至蝙蝠,都很喜欢在里面做窝。你说的影子和声音,很可能就是它们快速穿梭时造成的视觉残留和爪子在空腔里的回响。” 他顿了顿,声音放得更温和,“再加上老建筑特有的光线折射和风声,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你记录得很详细,说明观察力确实很好。”
他又指向另一处沈砚记录有“物品莫名移动”的地点:“这里靠近以前的锅炉房旧址,地下管道复杂,有些地方土壤松动。野猫刨食,或者小动物打洞,都可能引起小范围的地面轻微震动或物品位移。不是什么灵异,是实实在在的地质和动物行为问题。”
凌曜的解释逻辑清晰,引用了“建筑声学”、“动物习性”、“地质结构”等听起来很“科学”的词汇,完全契合他温和理性的风纪委员和“历史爱好者”人设。沈砚听着,内心的疑虑被冲淡不少,甚至觉得之前的自己有点疑神疑鬼。
“还有,” 凌曜合上笔记本,目光温和地看向沈砚,“你喂猫时,有没有发现某些区域的猫,状态不太一样?比如特别焦躁、炸毛,或者…对某些角落特别警惕?”
沈砚立刻想起那只瘦三花在东墙花圃的表现,连忙点头。
“这就对了。” 凌曜了然地点点头,“动物的感知比我们灵敏得多。它们能察觉到更细微的地面震动、气流变化,甚至…某些区域可能残留着让它们不安的气味,比如腐烂物、化学残留。它们的异常行为,往往是最好的危险预警信号。” 他语重心长地说,“所以,沈砚同学,下次喂猫也好,或者只是路过,多留意一下这些小动物的状态。如果它们显得特别不安,尤其是聚集在那些标红的危险区域附近,那就绝对不要靠近,立刻离开,必要时可以通知我或者保安处。善良要有智慧,救助也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他这番话充满了关切和道理,让人无法反驳。沈砚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谢谢凌同学。”
“不客气。” 凌曜站起身,笑容温暖,“以后有什么发现或者疑问,随时可以找我聊聊。安全第一。” 他收拾好自己的笔记本,动作间,沈砚似乎瞥见他将一张边缘异常光滑的黑色卡片极其自然地夹进了笔记本内页,动作流畅得像是放一张书签。
看着凌曜从容离开的背影,沈砚低头翻看自己的“错觉”笔记本。凌曜的解释似乎给那些模糊的恐惧找到了合理的出口。但心底深处,一丝微弱的异样感挥之不去——凌曜对“猫的预警”强调得是不是太精准了?还有那张一闪而过的黑色卡片…
---
午休时间,校研社活动室,门关着,窗帘拉上一半。
林小悠坐在一台略显老旧的社团电脑前,屏幕上不是动漫,而是复杂的波形图和数据表格。她快速敲击键盘,将U盘里的数据导入分析软件。
陈柯和沈砚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啃面包。陈柯压低声音,兴奋难耐:“砚哥,凌委员给你开小灶了?都聊啥了?有没有内幕消息?”
沈砚把凌曜关于建筑危险、动物预警和安全区域的话复述了一遍,隐去了自己的笔记本和黑色卡片。“…凌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的,可能真是我们想多了。”
“建筑问题?老鼠洞?” 陈柯一脸失望,“那多没劲啊!我还以为…”
“凌同学的分析有很强的逻辑支撑。” 林小悠头也不回,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他的地图标记和我之前记录的部分隐患点重合度很高。” 她切换屏幕,调出几张手绘的旧校舍局部结构草图和标注,“不过…” 她指着其中一张草图上的某点,正是沈砚雨夜赴约的起点,“这里,凌同学标的是‘易积水湿滑’,但我上周午休用便携式分贝仪路过时,记录到一段低频次声波,强度异常,来源不明。这无法用‘积水’或‘小动物’解释。”随后她指着手上那个表解释道。
她将一段打印出来的、极其简化的波形图递给沈砚和陈柯:“次声波对人体有害,可能引起眩晕、恶心,甚至…看到幻影。如果真存在,凌同学没提到这点,要么是他不知道,要么…” 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光遮住了眼神,“…这个隐患超出了‘风纪委员’的认知范畴。”
陈柯立刻来劲了:“次声波?幻影?!这才对嘛!我就说没那么简单!小悠姐,这地方在哪?必须去测清楚啊!为民除害!”
沈砚看着那异常的波形图,又想起凌曜温和却意有所指的话语,以及笔记本里那些记录,心中刚刚被安抚下去的波澜再次泛起。凌曜是不知道…还是知道却没说?
“位置很偏,靠近地下室废弃入口。” 林小悠关掉电脑,语气依旧理性,“要去,必须选白天,且要快。陈柯,你的相机准备好备用电池,那地方信号干扰可能强。沈砚,” 她看向沈砚,“需要你的‘动物雷达’,如果附近猫狗异常不安,我们立刻撤。”
她将分析结果和行动建议整理进一个小小的加密U盘,递给沈砚:“数据备份。万一…设备失灵。” 她的安排冷静周密,完全是一个负责任的探索队长。
沈砚握着微凉的U盘,看着林小悠理性认真的侧脸和陈柯跃跃欲试的表情,再想到凌曜关于“危险预警”和“安全第一”的叮嘱,陷入了矛盾。那个低频次声波的点,像一根刺,扎进了凌曜用“科学”编织的安全网里。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