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临界值

闭门座谈当天,会议室被临时调换到行政楼六层,原本用于月度汇报的小型场地,临时改装成带有录音与记录模块的环形布置。

林清漪走进去时,杜婉已经在场。她换了身低调的灰蓝色西装,正和组织口的主持人低声交谈。

“林主任。”杜婉抬眼,笑意平和,“今天是自由发言,不设评审,别太紧张。”

“我向来不紧张。”林清漪语气温淡。

杜婉轻笑,不再多说。

十分钟后,座谈正式开始。

组织口负责人简单开场:“今天不看汇报,只想听各位谈谈一个问题:‘当岗位界限开始交叠,你觉得职责划分还重要吗?’”

这是今天的主轴。也是权力边界的试金石。

坐在环形座谈末端的江闻川被点到。

他略微沉默后,开口:“我认为界限的确正在模糊,但职责的清晰性必须保留。因为每个决策节点都需要可追责的落点。如果没有边界,责任就变成了风险。”

“你这是站在系统设计者的立场在发言?”主持人追问。

江闻川点头:“我只谈自己理解。至于怎么应用,是组织的判断。”

林清漪抬眼,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

这一段话,不进不退,既没有抢权,也没有推责,保住了技术口应有的分寸感。

下一位被点到的,是杜婉。

她的语气明显更主动:“边界感重要,但未来更重要的是柔性协同。系统升级就是在做一件事——让人不再死守岗线,而是围绕任务构建临时性组织结构。”

她扫了一圈,“这不只是思路转变,也是干部选拔的风向。”

这是一个信号。

“任务中心制”,是她提出的词,也是她在系统中推动的第一张牌。

她不是在发言,而是在布局。

周远是最后一个。

他的回答却极短:“界限是必要的,不然就叫内卷。”

场内一瞬安静。几位年轻技术干部忍不住轻笑出声。

主持人也没深究,只顺势调转了话题。

但林清漪知道,今天这场座谈,看起来像是“风向观测”,实则每一个人的发言都已被悄然归档、编号、注解,未来在“整合架构”方案成形前,这些都会成为决策者手中调整格局的依据。

会议散后,杜婉在走廊尽头叫住林清漪。

“你今天没发言。”

“没问到我。”

“可有些人,从来不用等人开口。”她笑意意味不明,“你不是这样的。”

林清漪平静回应:“我说的话,未必有人记录。我不说的,有人会想办法打听。”

“所以你选择沉默?”

“我选择观察。”

杜婉靠近一步:“你知道现在最危险的是什么吗?不是谁抢了谁的位置,而是谁最先暴露了自己对权力的**。”

“那你觉得我暴露了吗?”林清漪看着她。

杜婉却不答,而是低声笑道:“我们都太聪明,可惜你一直站得太稳——有时候,风口不是等出来的。”

林清漪目光微动,语气平静:“所以你选了江闻川?”

杜婉没有否认,只留下一句:“他是个好节点。”

说完转身离开。

那晚,江闻川独自留在办公室。

林清漪来找他时,他正反复修改一段流程优化建议书。

她走进去,看着屏幕上的内容,问:“你打算把这套方案提交给谁?”

“副办。”他说,“她提到可以启动一轮‘任务并行模型’的内部试点。”

“她?”林清漪顿了一秒,“你现在,直接汇报她了?”

“只是技术建议,不是汇报。”他解释。

林清漪没有评价,只淡淡问了一句:“那你写这套建议,是为了更高效的系统,还是为了更顺的路径?”

他没有立刻答。

林清漪接着说:“你可以走得很远,但你得先想清楚,是谁给你划了路,又是谁在等你走偏。”

她将一份信封放在他桌上:“这是组织部的第二轮座谈备忘,部分人被列入‘关键交叉点观察者’。你在其中。”

“什么意思?”

“意思是,某些人已经默认你正在走入下一步。”

“你希望我停下来?”

“我只是提醒你,不是所有助力都值得信任。”

江闻川沉默许久,忽而问道:“那你呢?你希望我站在哪一边?”

林清漪看着他,声音很轻,却毫不含糊:

“我希望你,别变成别人的延伸。”

她说完,转身离开。

门关上的瞬间,江闻川靠回椅背,闭上眼。

他意识到,他终于走到了权力临界点——不再是技术人员,也不是项目执行者,而是一个可以被拿来“部署”的节点。

而节点一旦开始动,就必须知道——

自己到底是中继,还是靶点。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