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非默认值

信息中心新一轮结构调整的草案在周五上午挂上了平台。

“试行任务协作模型”,成为文件中最显眼的一句话。

林清漪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那份草案,指尖翻页,神情平静。杜婉的名字未出现在任何备注中,却无处不在。

协作模型将原有的科室划分打散,采用“任务优先,成员灵活配置”的思路重组职能矩阵。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指定由“核心任务骨干”负责,但这类岗位并不设正式任命,只需由“副主任以上”临时调派。

所有核心骨干中,江闻川的名字排在第二位,备注为“技术-调度双向接口人”。

这是一次“非制度内任命”,却实质赋予了他高度的实际权限。

林清漪轻轻叠起那份草案。

这是一次投石问路,而江闻川,正被放在了试水的中心。

当天下午,组织口召开小型内部协调会。

林清漪受邀列席,但并未被安排在核心席位。

她坐在边缘靠墙的座位上,安静听着杜婉对“新模型”的展开解释。整个会议并不长,最后只留下一个问题:

“试点中如有流程与现有制度冲突,以何者优先?”

杜婉看向主持人,笑得温和:“当然以协商为主,但在特殊情况下,应允许一定弹性,毕竟试点不该被旧制完全框死。”

会议记录中,这一句被框上了蓝色注释:“特殊情况”需明确定义。

林清漪看着那行字,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

模型容错不能无底线,“弹性”不该成为掩盖失序的挡箭牌。

协调会后,一纸内部通报悄然下发。

内容是对“试点模型”进行阶段评估的标准流程,其中增加了一项:“任务节点人员结构合理性复盘”。

表面看是加强监管,实则意味着:任何一次临时调派,都可以被事后复盘追责。

林清漪正是这份流程建议的初拟者。

她不打算阻止模型运行,她只是悄无声息地,将每一个被“非制度任命”的节点,都纳入了追责轨迹。

她不争控制权,她改变的是,风险承载的比例结构。

这一夜,江闻川回得很晚。

技术口整合模型正在推进,他成为最忙碌的调度人。文件、接口、方案、模型、报表,一项一项对接、拆分、再组装。

晚上十点,林清漪发了一封信给他。

标题是:《节点行为追踪补充建议》。

正文只有一句话:

“你若不想成为默认值,就得先证明你有判断非默认状态的能力。”

江闻川读完,指尖在桌面轻轻一敲,回了一行字:

“你是提醒,还是警告?”

几分钟后,林清漪回复:

“是风险提示。”

周六早上,技术团队内部例会。

林清漪破例出席。

她并不发言,只在所有人发言完毕后,打开一个文件夹,投影出她昨晚通宵整理的数据模型。

那是“非默认值节点追踪图”。

她把任务协作中所有被赋权但未明确归责的人员,全部用红色标注,再用橙色标出临时调派中的高频接口人。

整个图像中,杜婉提名的几位“潜在执行骨干”,赫然在列。

江闻川在角落静静看着,没有说话。

林清漪看向大家:“协作模型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风险归属必须清晰。否则,一旦出事,不是制度兜底,而是个人埋单。”

一名年轻工程师低声道:“那还要不要干活?”

林清漪看了他一眼,语气温淡却清晰:“当然要。但不是盲干。”

她关掉投影:“新机制不是无敌,而是试验。参与的人也不是炮灰,而是专业人员。”

她站起身,“试点的基础是信任,但不是盲信。流程之外的空间,不该成为逃避归责的借口。”

说完,她离开了会议室。

整个技术团队,第一次意识到:

这个从不说“废话”的林主任,才是整个模型运行中,真正的隐性制衡者。

傍晚,江闻川给她发了条消息:

“我不怕被当作试点。”

她回了两个字:

“很好。”

片刻后,他又发来一句:

“但我怕自己看不清谁在推我走得更快。”

这一次,她没有回复。

江闻川望着那条未显示已读的消息,靠在椅背上,喃喃道:

“你到底,是防我?还是替我挡了什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