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卫安显然对宋元明的沉默并不满意,他坚信皇帝的真实想法并非如此简单。只以为宋元明是在宋思齐的高压下不得不无视了他的奏请,是宋思齐不想还政给宋元明,从中作梗。
在一次例行的早朝上,卫安选择了在朝堂之上,当众向宋元明进谏。
朝堂上,卫安出列,在大殿之中慷慨陈词,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他首先从大齐帝国的社稷出发,恳切地说道:“陛下,自古以来,皇室的繁衍被视为国之根本,关乎宗庙社稷的长治久安。陛下登基以来,虽勤学好问,励精图治,然后宫未立,子嗣未添,实乃朝野上下之忧。今陛下年已十五,年岁既长,理应纳后,充实后宫,以期为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稳固国本。”
说到此处,还只是此前就写在奏折中的内容,并无什么特殊。
但卫安在稍稍停顿之后,并未停止发言,而是接下去说道:“陛下立后之事,当昭示天下,稳固皇权。大婚之后,更应亲政,以展宏图,振我大齐。”
接着,卫安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摄政王宋思齐,他的言辞犀利而大胆,毫不避讳地指出宋思齐近年来在朝政上的某些不当之处。“摄政王大人,自太皇太后仙逝后,您确实为国操劳,功勋卓著。然而,大齐之江山,非一人之力所能独揽。陛下已届亲政之年,理应由他亲自主持朝纲,以展宏图。臣闻古语云:‘权柄不宜久居一人之手,以防祸起萧墙。’摄政王大人若无意成为乱臣贼子,便应早日还政于陛下,让其亲政,以示公正无私之心。”
之后,卫安又再次强调,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摄政王宋思齐应当适时归还政权,让皇帝亲自主持朝政,这是对皇帝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国家体制的尊重。而且亲政不仅能够加强皇帝的权威,提升其在朝臣与百姓心中的地位,更能够确保国家政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避免因摄政而导致的决策滞后或偏差。他相信,宋元明已具备了亲政的条件与能力,应当在大婚后,正式接过国家的管理权,带领大齐帝国走向更加繁荣与安定的未来。
卫安一人高亢而坚定的声音炸响朝堂之上,回荡在空旷的宫殿之中。
卫安的这番言论,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极少数认为皇帝应当亲政的,如卫安一般的老臣暗暗赞叹卫安做得好,连连点头,叹服于卫安敢于为皇帝发声,敢于挑战摄政王的权威,展现了作为臣子的忠诚与胆识。
宰相林洋一派则是眼观鼻鼻观心做沉思状。
*****
摄政王宋思齐一派的人却是气个半死,立马就有人站出来驳斥卫安道:“卫公,身为帝师,本应以身作则,言行皆为典范,引领吾皇成长,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万民之表率。国事繁重,摄政王宋思齐,虽战中受伤,病弱之躯,仍勉力支撑朝纲内外,实乃为社稷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孰料,卫公竟于朝堂之上,出言暗讽摄政王独揽朝纲,此言实为悖谬。须知,摄政王日夜操劳,皆为圣上及大齐基业计,其心可鉴,其志可昭。至于适时归政,以待圣上亲躬国事,乃天下之公义,亦为摄政王心中所愿。然而,圣上现不过成童束发之年,此举非一朝一夕可成,需待圣上德业兼备,方能胜任大任。摄政王之辛劳,实为国之大幸,其归政之举,亦需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吾等当以和衷共济之心,助摄政王完成此大业,以待圣上亲政之日,国事蒸蒸日上,民生安康,社稷永固。此乃吾等为臣之道,亦为大齐帝国之福祉所在。”
眼看还有人准备站出来继续怒斥卫安,却被宋思齐的出声制止了。
在卫安慷慨陈词完毕之后,许多人并不觉得这个时候的宋思齐会亲自出面应对,而刚才田大人的驳斥,显然并未超出其余人的预料,但此时宋思齐竟然亲自出列,倒是真的有些出乎意料,就连林洋都不免朝宋思齐的方向看了一眼。
而摄政王宋思齐在出列后,并不是为自己辩解,而是面带愧色的向皇帝请罪:“臣宋思齐,承蒙先帝与太皇太后厚恩,托孤寄命,辅弼幼主,以维国祚。今观帝师卫公直言,臣心有戚戚焉。自忖德薄能鲜,恐有负圣上与天下之重托。今特请罪于殿下,愿解摄政之职,退居闲职,以避贤路,让位于更有德才者,以安社稷,抚黎民。臣虽不敏,然深知摄政之责,重于泰山,非臣所能堪。愿陛下明察,允臣所请,以安天下之心,臣当感恩戴德,退耕桑梓,以俟圣朝之召。”
摄政王竟是要自请罢官。这一幕,宛如戏剧中的**转折,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甚至有些难以置信。
卫安也万万没想到宋思齐竟然是如此反应,这位敢于直言的帝师,望着宋思齐,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欣慰。在如此关键时刻,宋思齐还能自请免去摄政王的位置,展现出谦逊态度,可见,宋思齐并非是他之前所以为的那种贪恋权势的人,在权力的漩涡中,能保持一份清醒和谦逊,实属不易。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卫安这样的想法。他们在心中衡量着宋思齐这一举动的深意,朝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轻易开口,生怕一句话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风波。整个朝堂,此刻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声的较量之中,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宋思齐的请罪,卫安的欣慰,以及朝臣们的沉默,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微妙的画面,让人不禁猜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以及大齐帝国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很快被朝堂上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不知道接下来的局面将如何发展。
在这死一般的沉默中,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都在暗自盘算,同时也在静静等待着皇帝的表态。
*****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宋元明不得不站出来,以天子之尊,平息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
脸上还带着婴儿肥的皇帝,扫过朝堂之上,每一张或惊讶或沉思的面孔,开了口:“诸位爱卿,朕今日有言。”
他语气坚决,却也透露出一丝无奈,“摄政王宋思齐,自朕登基以来,劳苦功高,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此贤王辅弼,实乃社稷之福,大齐之福。”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头,提醒着每一个朝臣,宋思齐对大齐帝国的贡献与付出。
随即,宋元明转向宋思齐,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感激:“摄政王,朕深知汝之辛苦,汝之忠诚。为此,朕特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表彰汝之功绩。”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众人皆感意外,宋思齐亦是微微一怔,随后深深一拜,表示谢恩。
然而,宋元明并未就此止步,他的目光转向了卫安,语气中带着一丝严厉,继续说道:“朕闻流言蜚语,皆不可信,中伤忠良,乃是最为卑劣之事。诸位切勿轻信谣言,误伤国之栋梁。卫大人,汝身为帝师,本当以身作则,引导朕与诸位同僚,共谋国事。然今日之事,朕颇感失望。罚汝俸禄半年,在家闭门思过三月,以儆效尤。”
说到此处,宋元明微微停顿,才又说道:“今日之事,也请诸君共勉之,若日后再有造谣生事之人,朕定要严惩,以正视听。”
这番话,无疑是给了卫安一个沉重的打击。此次上奏,卫安本想为皇帝争取更多亲政的空间,却未曾想到,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看着坐在皇位上一脸严肃的皇帝,卫安面色苍白,躬身领旨,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低头认罚。此时他才有些明白,宋思齐哪是在自请辞官,他分明是要逼皇帝表态罢了,可惜自己竟然成全了宋思齐的狼子野心。
卫安的上奏,虽然未能达成目的,然而,此次上奏依然无疑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尽管宋元明尽力维护了表面的和谐,但朝臣们都能感觉到,自今日起,皇帝与摄政王之间的关系,将不再如从前那般单纯,裂痕已现,如何修复,将是摆在两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它第一次,将摄政王与皇帝之间的权力矛盾直接而**裸的展示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也引发了朝臣之间关于皇权归属与国家未来的更多思虑和考量,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恐怕将更加激烈。朝臣们也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是继续支持摄政王,还是转向皇帝,抑或是寻找新的盟友,朝堂上的权力格局,或将因此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