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色初分,青烟盘旋山峦,蓝光沿山脊升起,在天与地之间拉出一道漫长分界线,诡谲幽静,藏于深谷的村落逐渐有人声传出…
少年将一早登门的客人送出门,转身从库房中选了几块轻薄的木板,坐于院中,开始雕花灯。她雕得认真,哪怕日头升至最高处,也不曾挪过位置。直至有人上门,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手头活计。
听完来人事宜,面上浮现几抹歉意:“可我已应允贾伯,今日帮他赶制祭祀用的花灯。”
早晨贾伯火急火燎上门,她念着村中人多年来对她师徒二人的照顾,点头应下,眼下花灯都刻了一半…
对面,背着药篓的老人家眯眼:“花灯?可那不是早就备齐了吗?”
应载雪一怔,迟疑:“兴许是先前准备的有所损坏?”
她也不是很确定…
应载雪师徒,是五十年前才定居婵娟村的修士。因着是外乡人,师徒俩对于村中部分事宜多是从旁协助,嫌少参与。
再者,每年祭太阴星君时,应载雪都需为老师出门采药。人在村外,等晚间急匆匆赶回来时,祭祀活动也已结束。故而对祭太阴星君的流程和安排,向来不是怎么了解。
眉尾微微一挑,老人家摆手:“算了,回头我找贾明川问问就是。要是花灯真有缺,我就找旁人代你。”
将药篓往应载雪怀中一塞:“但这采药非你不可。也不麻烦,帮你老师采药的时候,顺道捎上我那份就行,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
被强塞了一药篓,应载雪一时无言,看着药篓里头早已准备好的镰刀和药草清单,小声说话:“可老师今年要用的草药,我去岁就一道采了…”
婵娟村处于深谷,平日有迷雾遮掩,唯有八月十五才可进入。故为保证每次都能及时回村,应载雪会在中秋前三日出发,给自己留够充足的时间,以便不时之需。
而今年的药草早在去岁就采完了,她想着今年留在村中,与老师好好过一个中秋。
颜婆婆皱眉:“去岁采得药草没磨没晒,如何能留到今年?”
她们村子穷,没什么保存药草的灵器灵宝,也只能靠将草药捣成粉末或者晒干,延长药草的使用年限。
两家就住隔壁,应载雪这一年来有没有捣药晒药,她还能不知道?却听应载雪道:“前年出村遇到劫匪,我取了他的芥子囊。现今那些药草都安置于囊内,保存良好,不会影响药效的。”
乾坤袋和芥子囊,都是复灵之初修士为储藏物品而锻造出的一种灵器。前者貌似钱袋,可悬挂于腰间或包裹处。后者则形如口袋,多处于衣裳内侧,平日不易察觉。应载雪若想取人芥子囊,不得…
“你扒了人衣服?”老人家惊讶。
面上表情一僵,应载雪无奈眨眼,很是真诚反问:“被缝在袖袍内的芥子囊,割袍不就可以?”虽然她不介意摸尸,但也还没穷到这个地步。
干咳一声,生硬转移话题,颜婆婆:“此地为山林深处,怎会盗匪出没?怕不是什么不轨之徒,顺着村民留下的踪迹摸到山谷附近…”
说着,她也严肃了神情。
不同于乾坤袋无法控制时间流速,放入芥子囊的东西可定格时间。哪怕时隔千年再取出,也一如刚放入时的模样,新鲜生动。
在外头,一件芥子囊的价格,甚至可以被炒到十枚灵石的天价。这样的灵器多是世家子弟,或声名在外的散修才会拥有。
寻常劫匪,连乾坤袋都未必有。
应载雪:“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都已归于尘土,婆婆无须担忧。”
说这话时,少年声音比着之前要平了许多,听不出喜怒。
颜婆婆想到什么,眉峰又重新隆起。但她没有追着这件事聊,而是道:“又是花灯又是芥子囊的,你莫不是打定主意不帮老婆子我跑这一趟?”
从前找应丫头采药可没那么麻烦,今日这是怎的?
应载雪唇瓣蠕动:“这不是晚辈早有安排,想今岁与老师…”
她话还未说完,面前老人家已经猜到她的答复了。深吸一口气,在少年诧异的目光下,倏得一仰头,冲着另一头紧闭的屋门呼喊:“池华,池华——你家应丫头要拒绝我!她要拒绝一个孤苦无依,可怜巴巴的老婆子!”
她喊得中气十足,丝毫没有外貌上的沧桑和老态,只有故作可怜的揶揄。
被打断话语的应载雪:“……”
将药篓往身后一背,闪身,就站在了那边木窗的外头,等待里面人回话。
果然在她刚刚落定窗边的瞬间,屋里头就传来她老师懒洋洋的声音:“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载雪,你替你颜婆婆跑一趟…”
已经料到结果的应载雪叹了口气,合手:“是。”
眼里既是了然,也有几分她自己都理不清的喟然。
认真说来,颜婆婆还算是应载雪师徒二人的救命恩人。当年应载雪背着奄奄一息的池华,意外闯入婵娟村,与当时正在捣药的颜婆婆相遇。见老人家手里拿着药杵,她死马当活马医,用全身家当与对方做了交易,希望对方能帮她救醒恩师。
没想到上天眷顾,颜婆婆不仅救醒了恩师,还控制住恩师体内毒素,使其修为不再倒退。只是沉疴好治,余毒难清,池华身体早因毒素经年累月的侵蚀,烙下了病根。这才有了应载雪每年出村采药的习惯。
将最后一株还粘着泥泞的幻谒枣连根带苗放至篓中,少年吐出屏在喉间的那口浊气,她并非不想为颜婆婆采药,只是…她大概真得很想跟老师热热闹闹过一次中秋吧。
因着要采药的原因,应载雪每年都是来去匆匆,等赶回婵娟村时,日头也已经临近亥时。虽说修行之人不用入睡,可大抵是追寻复灵前对凡人生活的认知,应载雪还是想在夜色初初落下时,就已经和老师同坐院中,等着明月升起。
垫了垫身后沉甸甸的药篓,忽得想起自己如今已有芥子囊,无需再背着药篓前行。应载雪苦笑,怪自己近日心神恍惚,竟是忘了这茬。
将药篓中的药草重新移入芥子囊,剥开身前两米高的杂草,准备去旁处看看有没有婆婆清单上的药草。然而还没等她走出杂草堆,右侧就传来动静。
“你确定是这个方向?前方便是乘风林深处。地级灵兽无数,如何住人?”话语微顿,再出声时已充满威慑:“你可知欺蒙家主是何等罪愆?”
另一道年轻声音赶紧响起,谦卑恭顺:“弟子怎敢欺蒙家主?当初卖我消息的散修确实是说那人与其徒就住在乘风林中,弟子不敢虚言。”
“那散修还言,山谷有浓雾遮盖,平日进不去,唯八月十五迷雾散尽,才可以进入。而今距离中秋还有半日,袖老大可放心,我等必然能在中秋当日捉住贼子。”
完全陌生的两道声音,先后钻入耳中,应载雪眼眸微动,调整了下站姿,透过身前枝叶的缝隙向外看去。
束袖劲装,腰配宝剑,后背弯弓,所有人都是一副武人装扮。
她认得这服饰。
或者说,再熟悉不过…
平生关边氏,传闻复灵前乃驻守在皇朝边塞的武将世家,族中家子弟多擅长骑马射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世家的人开始随身佩剑,拥有一套极为精湛复杂的剑法,被世人称为平生剑法。
“袖老。”年轻声音带了犹疑:“当年那人好歹是个…而我等不过十余人,不与族中说一声,冒然行动,会不会太于凶险?”
不怪他如此谨慎,当年那人连家主都拦不下,更何况他们几个还在脱凡凝神徘徊的小辈?长老什么准备也不做,听见消息就带着人急匆匆赶往山中,此行只怕要无功而返啊。
无功而返还是次要,若是打草惊蛇,让人提前跑了…家主知晓后,又该是何等的震怒?
“害怕?”相较于年轻声音的担忧,那位被称为“袖老”的修士要老成许多:“当年那人挨了家主一掌,身受重伤,修为倒退。这么多年过去,早不知跌至何种境界?莫说是我,就是你,说不定也能一根手指碾死她。更何况…”
话语一顿,苍老声音变得讳莫如深:“不是还有一村子的村民吗?”
她们一行人缓慢走远,对话也变得断断续续,像是柳絮般片片飘来,应载雪静默立于杂草丛中,沉眉不语。等到一行人彻底消失在视野中,才抬眸,露出眼底的森然之色。
对于老师与边氏的过往,应载雪并不是一无所知,相反她还知道很齐全。
老师池华从前是个野逸嗜酒的性子,背着师门偷偷离观游历的途中结识了一位用剑的修士。那修士剑法不错,就是有几处重心着落点很奇怪。池华在侧旁观了一会,忍不住出言提点。
一来二去,便与人成了朋友。
修士言自己的剑法是无意间所创,若池华喜欢,可与池华以剑换谱。池华心系自家喜剑的师姐,欢喜答应,与人换了剑。
应载雪初听此事时才五六岁,还以为剑是剑法,谱则是乐谱棋谱之类的书籍。
后来稍稍长大些才知道…
谱,是那修士的剑谱;剑,却是池华自幼背着的一柄古剑。
……
…
—以下是关于本书的背景设定—
——可以跳过,或书签——
「关于修为介绍」
初融境
(将天地灵气融汇丹田,四肢…)
聚气境
(将自身灵气外用,汇成招式)
锻体境
(锻炼升华体魄)
脱凡境
(脱胎换骨,由身入灵,可御空飞行,可辟谷)
凝魄境
(凝练出意识海,俗称精神力)
结然境
(进一步学会结合自然万物,出招)
破劫境
(破解此生命劫)
离魂境
(神魂离体,肉.体脱尘)
明悟境
(心有所感,人有所悟)
寻道境
(感受道的存在,寻找自己的道)
炼神境
(神魂炼化,以全新的姿态存在世间)
入法境
(道法初成)
得道
(一个被人极致追求的境界)
PS:每突破一个境界,皆需要渡过心魔劫和天劫。
心魔劫与誓言,执念挂钩
而修炼至炼破劫境,每位修士都将会遇到人生中的一场命劫,不度过命劫,永不可突破。(简单来讲,就是要向死而生一次,或死里逃生一次。若没有达到濒死的状态,不可突破。)
「关于修士打坐」
修士打坐分为“入静”和“入定”。
“入静”是修士们修行的常规步骤,只有静心凝神才能感受到天地灵气,后吸纳于自身,转大小周天,炼为己用。而“入定”则分主动和被动。有人主动入定,强化自身(如闭死关);也有人被迫入定(如身受重伤,或者即将突破),解决问题。
「关于天材地宝」
灵器,灵符,灵药(丹,散,膏),灵兽,灵宝(草,矿,果…)
所有天材地宝又从高到低,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
「关于灵力探查」
年龄:需要摸骨,或者照身镜才能知晓
修为:高修为者可以通过灵气波动感应,知晓低修为者的修为
容貌:全靠灵器,灵药遮掩,但高修为者还是可以通过灵力解除遮掩(伪装)。
以上都是私设!!不要套其它小说里去了!!不要当真!!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引用自《礼记·曲礼上》,这句话的含义是:在上古时代,人们最看重的是道德,而在后世,人们则更注重施恩与报答。(夸克解读)
……
咱们世界枣长树上,特别是红枣属于鼠李科,是一种落叶小乔木。两边世界不同,植物也不能一概而论。
……
“老师”这一词汇,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不过那时候可能说的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而非一种职业。到了元宋时期,才逐步演变为对儒家教育者的称呼。
以上也是我简单查阅资料后的认知,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在这里标注,也只是想告诉大家,“老师”这个词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而非受西方文化或者现代发展影响,近代才开始使用的称呼。
……
致读者,作者的文笔和笔力都不好,只能勉强将想要表达的故事书写下来。如果有读者喜欢这本书,我很高兴,我的创新点和想法受到你的喜爱。但我还是忍不住提前打预防针,我知道有些设定,有些情节的表现,可能在大家心中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或者在作者心中也有。但受作者能力所限,一时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走,所以本文的节奏以及故事情节如有不好,还望大家能够谅解
额外补充:本文一个群体中如果有女性,哪怕只有一位,也是用“她们”。只有群体都是男性的时候,才会用到“他们”。作者知道“他”是中性字,但作者还没有找到可以单指男性的ta,所以只能先这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以剑换谱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