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第 67 章

又过了几天,柳永推托身体有恙,连名为汴京剧院的戏院正式营业日都没有前来参加。这种避而不见的态度让吴悦意识到,夏竦大概已经出手对付石介与富弼等人,只是不知这次会用何种手段。

柳永此举就是为了避嫌,吴悦也十分理解,谋反可是大罪,半点牵连就容易祸及全家。别人又不像她一样,知道虽然看似危险,但是后来还是顺利过关,要知道几年后富弼还会被召回中枢,执掌东府。

可她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想知道夏竦这次究竟如何发动,于是每日盯着市面上的小报,盼着能登出些朝中秘事。

她还试探性地给石介和吴父各写了一封信:前者以询问中秋礼盒为由,提及“是否要给先生多留几盒,送回老家给师娘和师父的同僚”;后者则撒娇般问父亲何时归家,她即将年满9岁,小外甥杜仲也快满周岁了,这周岁宴和生日宴都等着他在场呢。

石介的回信看不出异样,除了和往常一样询问她的学业,还让人捎来一些课业。他还拒绝了礼盒,只叮嘱她潜心向学。

吴父的信等了一个月才到,信上只有简短几字:“不日即归。”

与此同时,炎热的八月到来,让每个人都心烦气躁。

今年的东京城有三“热”。

一是夏日的酷热。开春便大旱,导致暑气格外难耐,整整两个月未下一滴雨,城内公共水井的水位线不断下降,连送水的水夫都涨了价钱。吴氏食店推出的酸奶碗、水果捞、水果冰沙,以及糕点店的各种水果茶、奶茶备受好评,堪称祛暑利器。

第二热则是汴京剧院的《梁祝》。这出舞台设计优美、戏服精致的戏剧,让东京城百姓首次领略到音乐、歌声与表演交融的魅力。此前的地方戏多似草台班子,哪像汴京剧院的戏,戏服均为定制,精美得令娘子们纷纷想买同款;舞台背景板更是请工匠按真实场景打造,细节考究。

吴悦定下规矩:每五日上演一场,每场时长四小时,中间设半个时辰休息。戏票一经售出便供不应求,甚至有人到售票处要求加场。如今已是魏老板的魏都知,带着剧院员工恳请增加场次,提出“一日一场”的方案,却被吴悦以“影响演出效果”为由回绝。她坚持每场表演都须让演员、乐工等各类员工充分休息后,再为观众呈现震撼人心的演出。要以最佳状态点燃观众热情,而非为眼前利益损伤演员嗓音。

毕竟在没有扬声器的古代,即便她用尽办法扩大声响,可在容纳三百人的剧场里连续唱四个小时(而非传统的小范围宴请),对嗓子的负担极大。剧院虽禁止携带食物(唯恐咀嚼声盖过唱段),但总有观众窃窃私语、制造杂音,导致演员嗓音不自觉升高,如此损耗更甚,必须加倍小心保养。

此外,她还将另一种考量告知魏都知。当剧场暂无演出安排时,可用于排练新剧、培训新人。如今剧院仅有《梁祝》一个剧目,但若能陆续推出第二、第三个不同剧目,便可编排剧目顺序,实现每日上演不同剧目、循环排片的模式。

魏都知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拿着吴悦给的另外两个篇幅比《梁祝》短小的剧目,让那些在《梁祝》选角中被淘汰的演员排练。

这两出剧目均改编自历史故事:其一为《草船借箭》,虚构了“周瑜限诸葛亮十日造十万支箭”的故事,诸葛亮借大雾天气以草船诱曹军射箭,最终“借”得十万支箭,塑造了他“通天文、晓地理”的神人形象。另一出《空城计》中,诸葛亮焚香操琴、城门大开,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弱点化险为夷,进一步强化其“智绝”形象。这两个情节其实都是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并非真实历史事件。

《草船借箭》的故事融合了两个历史片段:一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濡须口与曹操对峙时,乘轻舟观察曹军部署,船身一侧中箭倾斜,孙权急令调转船头平衡重量,最终安全返回;二是唐代名将张巡守雍丘时,因箭支耗尽,夜间命士兵将穿黑衣的稻草人吊下城墙,燕军(也就是安禄山部)误判为偷袭而射箭,最终得箭数十万支,解了军中之急。

韩愈曾称赞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巡虽官职低微,却坚守战略要地睢阳(今河南商丘)。他自知兵微将寡,却如钉子般牢牢钉在那里,使叛军始终未能染指江淮。这片在唐代泛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涵盖今江苏中南部、安徽中东部、湖北东北部及河南东南部,是连接南北的重要过渡带,不仅是唐代漕运与赋税的核心产区(“东南财赋,半出江淮”),更在安史之乱中成为唐军的后勤基地。

在两年的艰苦防御战中,张巡率部与占据优势的安史叛军前后进行大小400余战,牵制大量敌军并歼敌12万余人。他始终遏制住叛军向江淮方向的攻势,确保了唐王朝江汉漕运的畅通,守护了唐朝国家财赋与交通运输线,使江淮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往关中,同时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可以说,安史之乱的最终胜利与张巡的卓越指挥密不可分,他的坚守甚至为唐朝延续了144年国祚,直至公元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立为帝,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唐朝才正式终结。

吴悦选择这两出剧目,并非为了给诸葛亮造神。毕竟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为多智近妖,而陈寿《三国志》评价其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意为“治理军队、整训军务是他的长处,临机应变、出奇制胜的谋略则是短板”。民间叙事向来如此,擅长颠倒风云。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时值农民起义频发,罗贯中曾投身张士诚幕府参与军事谋划,后因张士诚降元且贪图享乐,失望离去,转而以文学寄托政治理想。他采用特征化手法塑造人物,如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通过典型事件强化形象辨识度,以百场战役展现战略博弈的复杂性,在底层人民以及士族阶级都深受欢迎。

而她希望借这类故事,扭转时人对军队的偏见。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至极,甚至出现屠城、人相食等惨剧。唐末五代初,秦宗权的蔡州军以凶残闻名,他们行军不携米面,却用车载盐和尸体,将死者腌制成肉干充作军粮。赵思绾占据长安时,因城中缺粮,竟以妇女儿童为食。号称“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荣,曾亲率大军猛攻南唐楚州,守将张彦卿率部誓死抵抗,城破后全体将士战至最后一人,无一生降。柴荣因部队伤亡惨重,竟下令屠杀城内无辜百姓以泄愤。

正因如此,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风气。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基本都是武将出身,他们凭借武力夺权,为争夺领土与权力连年征战,致使中原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然而军人亦分忠奸,保家卫国的将士怎能被轻辱?可现实是,即便禁军在与西夏、辽国的戍边战役中浴血奋战,普通百姓仍谈兵色变。

除此之外,她还另有深意,为幼童编写寓言漫画当然不够,更要重视他们父母的教育。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视野,而这类演义历史故事,能以通俗方式揭示权力博弈的深层逻辑,逐步培养民众的自主思考能力,而非让平头百姓如羊群被牧羊人驱赶般,盲目随从、失去主见。

后世常言我们华国国人政治素养堪称一流,这种积淀是从两三岁幼儿背诵唐诗宋词时便已开始潜移默化,更遑论此后初中高中研习的历史,其中满是政权更迭的波谲云诡、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加之学校政治课传授的理论知识,如国家本质、阶级构成、政权更迭规律等,尽管初学时仅知概念、不解深意,但随着阅历增长,人们往往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内在逻辑。甚至幼时观看的影视剧,也在无形之中灌输权谋智慧与情感认知。而老美又亲自现身说法,以实际行为演绎何为“话语权”“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侵略”。

而在古代,受制于现在还没有进入工业化,人们被土地束缚,首要任务是解决温饱,根本无暇顾及识字扫盲。在此背景下,戏剧的启蒙作用便显得尤为显著:尽管人物塑造难免脸谱化,可能导致后期形成样板戏般的刻板印象,但这亦是文明进步的必经阶段 —— 随着民智渐开,此类局限自会逐步修正。况且,还是那句话,这种以通俗艺术为载体的“下九流”形式,不易引起统治阶层的警惕,恰能曲线救国,在潜移默化中播撒思想的种子。

[笑哭]我。。。又写爽了

这章发表时我还躺在病床上!手术第三天!妹子们都一定要注意体检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7章 第 67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