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考公就能拿捏天下读书人了吗?什么官什么编制,狗都不考——
考的就是这个公!狗不考我考。
近年考公考编热数年不退,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即使万中取一也不改热情。不含糊的说,别说什么六经了,就算你把题库换成石灰石社会政治理论、分子言语理解与表达、火星文摘抄,我相信仍然有能人夙兴夜寐坚定不移最后上岸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感叹回响至今,是什么让读书如此神圣超然、在世人心中屹立不倒?有人答曰立不世之功,有人说要为万世开太平,但更多的人只是想着: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读书是立身之本,是进身之阶,是千秋史话,是富贵荣华。
这样看来,编制的火早已燃遍这片土地,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的朋友很快就想到科举,很对啊,但其实不止,还有更早的——察举制、五经博士、太学。
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察人才然后举嘛,这也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有关,“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一般认为董仲舒的这段话是后来察举制的雏形。
察举人才,选贤用能,听起来很不错。但之前的选官制度是什么,不能将就用用吗?程序能跑就别动了嘛。
唉,很遗憾,跑不了必须修。
之前的选官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军功,这个先不提;另一类是郎官入仕,这又分为“任子为郎”和“以赀为郎”,即“任子制”与“赀选制”。
“任子制”、“赀选制”也是从字面上就能猜出来,一个拼家世,一个拼财力嘛。高官保举子弟任郎官,富者以财产入仕。非常公平公正啊,全是势力权力财力的考验,没有参入一丝才学品行的杂质。
高官富豪爽了,但武帝很不爽。
“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和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得好国家呢?]
“做得好!”刘启赞道。
刘彻昂首,欣然接受父亲的夸奖。看着这副毫不客气的骄傲样子,刘启也不觉有什么不对,只是摸着儿子头悠悠的想:
汉家虽早有察举之事,却未成规制,选官还是主要靠出身和家产。这群人大多既无才学又乏品性,终日空食汉禄,早该改了,只是缺乏时机……
也许这次可以早做铺垫,甚至直接提前实行,待我斟酌一番……
[好,皇帝说要搞察举,诏书一下,臣下便奉为圭臬立即执行了吗?
武帝设立察举初期,制度尚未完善,官员们表示:不是不举,只是缓举、慢举,让一部分人先举。
但这招对刘彻没用,武帝对此的态度是不举也得举,诏曰:“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从此,郡国每年举孝廉成为定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入仕进身的主要途径。
除了孝廉,察举科目还有有秀才(东汉后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些都是特科,并不常设,只是需要的时候举行。
不管是孝廉,还是贤良方正、秀才、文学,都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与才学,儒家思想也由此深入人心。
察举之外,武帝还时不时用“征召”的方式,直接派人到各地寻访人才。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武帝求贤若渴,察举征召花样百出以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固然很好,有没有更厉害的呢?
有的有的,这方面还是玄宗更胜一筹啊,都“野无遗贤”了还派人各地寻访,你问寻访什么?嗨,野无遗贤却仍有遗美嘛,“花鸟使”启动!]
唐贞观
魏征当场为这寻访遗美求色若渴的故事发表即兴谏言,皇帝虚心纳谏,臣子恭谨赤诚,君臣相得,又是一番佳话。
话毕,李世民松了一口气,随意的想。
玄?玄之又玄,这个庙号……不知是后世谁的不肖子孙。
唐天宝年间
李隆基发现“天书”的无用本质——既不歌功颂德也不降下警示,只是自顾自的讲早就明了的武帝故事——后,一结束就将“天书”托付给高力士,命其有要事再报,随后就继续携美人沉溺到欢宴歌舞中去了。
结果第二日天书又凭空出现在他眼前,李隆基只能屏退舞女侍者,此时正与杨贵妃及匆匆来报天书消失的高力士闲话呢。
猝不及防听到“花鸟使”之讽语,李隆基怒斥妖言,左右再奉承一番,心里对这所谓天书更不以为意。
朕虚怀纳谏勤政爱民,如今路不拾遗,野无遗贤,海清河晏……只是寻访美人而已,与九州万方比何足道哉?
李隆基饮下贵妃递来的酒,在心里细数从前功绩,又笑起来。
[想起“花鸟使”实在不吐不快,稍微扯远了,我们继续下一个。
至于五经博士,就更明显了。
《汉书》对此的描述是“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简单来说,就是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黜原先治诸子百家之学的博士。
一个考一个不考,是非黑白从此分明了。
从此,儒家经典正统地位确立,百家之学被排除在官学之外。史称“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而太学呢,又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的,我们一般认为是和五经博士捆绑销售、配套使用的。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
这是公孙弘奏请设立太学的节选,制(皇帝命令)曰:可。
博士当然只有五经博士,而博士弟子可以凭借成绩授官。
“授官”啊……不必多说,儒家的优势已经尽数体现了,陛下让你崇儒你崇不崇?你死都得崇!
“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太学啊……”
刘秀和身边不少功臣都当过太学生,听到太学、五经博士自然感到亲切,他自如的与臣下回忆从前交流学问的日月,仿佛修学的时光犹在眼前。
王莽为前汉立的庙号都被他废的七七八八,只留四庙,孝武皇帝功绩斐然,无愧于世宗庙。
而朕……光武吗?这位复汉的天子笑着起身,看向殿外初升的骄阳,一如重生的大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神童诗》
《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史记·平准书第八》
《汉书·武帝纪第六》
《中国通史纲要·武帝的功业》
《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汉世宗
点击弹出菜单